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13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朱掌柜快步迎了出去,身上的rou一顫一顫的,而那滿眼滿臉的笑,讓林遠秋很快想起先前在鎮上還有府城的時候,那會兒胡掌柜和小胡掌柜,也是如此熱情的迎向他。 這讓林遠秋心下有了數,想來自己的那些畫作應該一張都不剩,全都賣光光了。 他也不墨跡,待會兒自己還得給meimei們買扇子呢,所以跟著去了內堂后,林遠秋就利落的打開書箱,把卷著的畫全都拿了出來,而后往朱掌柜面前一遞,“掌柜你看看有無不妥之處?!?/br> 這是必要的手續,是以,朱掌柜也不客氣,打開畫作后,就攤到桌上一張張查看了起來。 等差不多一刻鐘后,又把畫作一張張重新卷好的朱掌柜,嘴里除了一個勁的夸贊,就沒旁的話了。 查看完畫作,接下來自然是結算銀錢了。朱掌柜先把押金退還給了林遠秋,然后就是結賬。 六幅畫,八兩一幅的價格,一共四十八兩銀子。 朱掌柜先給拿了兩張二十兩的銀票,之后是八只一兩的小銀錠。 等林遠秋收好銀票和銀子,再把新的訂單材料裝到書箱里時,就有些后悔了起來。 至于后悔啥,當然是早知道有這么多訂單,他剛才就應該先把要買的東西先采買好的,不然背著重了不少的書箱四處的逛,累人是肯定的。 林遠秋是真沒想到,這次的菩薩畫訂單有這么多,才二十來天呢,居然就有十幾幅了。 不過,在百姓們普遍修行信佛的古代,菩薩畫像銷量大,也屬正常。 與朱掌柜告辭后,林遠秋背著書箱就往鼎盛街而去。 這條街上有好幾家香粉鋪子開著,那店鋪里頭也是有頭花和扇子賣的,上次林遠秋看到的雙面繡扇子,就在那幾家店里。 林遠秋邊走邊數著要買的頭花數量,春燕和春草是肯定要給她們買的,還有清兒和瑩兒,這兩個小丫頭可愛美著呢,自然少不了她倆的。 至于扇子,林遠秋準備給家里的女性都買上一把,京城的雙面繡扇子,在花樣上要比旁的地方多上許多,買回去也好讓大家高興高興。 至于幾個侄子,林遠秋早已經想好了,他準備給每人買一個九連環,這種玩具不但益智,還能鍛煉手指的靈活性,挺適宜給孩子們玩的。 心中打算好了要買些什么,采買起來自然速度就快。 只除了在挑選扇子時,要給每個人把花色區分開來從而費了一些時間,其他像頭花和九連環啥的,點著數量讓掌柜結算銀錢就行。 把買來的東西都裝進書箱里后,林遠秋就往回走,不過在路過專賣雜項的廟前街時,林遠秋特地給老林頭買了一對掌珠,是岫玉材質的。 掌珠是手中把玩用的,年紀大的人用它來活絡經絡,可養生,挺好。 都說花錢容易掙錢難,雖對林遠秋來說,掙錢并不算很難,可花錢快是毋庸置疑的,才一個來時辰,八兩銀子很快就剩下幾十文了。 等回到國子監時,已近申時末。去飯堂吃過晚飯后,林遠秋就回到了宿舍,而后開始忙碌起畫畫的事來。 十幾幅畫雖看著多,可對畫慣了畫的林遠秋來說,并不是難事。 這不,到了第四日時,他就把訂單部分的畫作全都畫好了。 看到暈開的顏料還有好多剩余,本著不浪費的原則,林遠秋又用它們畫了幾幅寫意山水,而后在落款處提上詩句。 許是平日里練的多的緣故,林遠秋發現自己的作詩水平,比起前世不知進步了多少,說是出口成章都不為過。 就比如此時,面對這幅宛若世外桃源的山水美景,林遠秋只思忖了片刻,便提筆蘸墨,很快就寫出一首七言絕句來:蔚風淡霞掠云梯,靜嵐翠谷裊煙炊。不肖蘺外花爭色,泥瓦書房草禪衣。 而寫在畫作上的詩句,林遠秋特地用的行楷,這樣的字體他從未在人前寫過,所以肯定不會有人會認識出這是他的字畫。 寫好了詩,接下來自然是在落款處印上名章和閑章了。 如今林遠秋的閑章可不止一枚,來到京城后,他又去印章鋪子里刻了好幾枚,這樣再往畫作上鈐印時,就有了多種選擇。 最后林遠秋把畫作全收到書箱后,接著開始整理起硯臺來,把其中一些用料好的全都挑了出來,準備到時給家中的侄子侄女每人分上一塊。 至于剩下的這些,看來還得跟先前再府城一樣,得去問問朱掌柜鋪子那兒收不收。 其實林遠秋心里還有另外一個想法,那就是不如自己直接開家鋪子,來售賣這些硯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打算,還是往后硯臺會越來越多的緣故,就像這次,完成了訂單后,一下子就多了十幾只硯臺出來。 再有最重要的一點,朱掌柜和胡掌柜不一樣,朱掌柜沒有其他開書肆的兄弟,真要是收了二手硯臺,說不定連個轉賣的銷路都沒有,硯臺不好銷,到時就得降價,而降價,就意味著他賣給朱掌柜的價格也得跟著往低了算,若是這樣的話,那自己就太不劃算了。 所以,林遠秋還是覺得開一家自己的鋪子最好。 至于看店鋪的掌柜和伙計,他可以花銀子請人。 不過,林遠秋覺得,為了謹慎起見,還是去牙行買幾個屬于自己的人最靠譜。 說實話,開鋪子的想法林遠秋早就有,只是一直覺得還未到時候。 還有就是,雖大景朝沒有經商之人不許考科舉的規章制度,可開鋪子做買賣的讀書人,林遠秋還真沒怎么聽到過,所以真要是開了鋪子的話,最好不要讓別人知曉了。 也所以,若是買了鋪子,林遠秋準備直接掛到他娘的名下,到時就當作娘的嫁妝好了。 …… 對周興來說,既然兒子已經定下了要和林家結親,那么他要做的,當然就是趕緊打道回府,快去籌辦說親的事了。 所以來京城沒幾日的周興,已讓管家雇好了明日去通州碼頭的馬車,準備回家去了。 得知周叔要回去,林遠秋便把自己買的東西用新買來的小木箱裝好,然后送到客棧,好讓周叔幫忙帶給家人。 林遠秋當然知道周叔急著回去,是準備去他家提說親的事。 關于這件事,林遠秋特地寫了一封信放到了木箱里,而信上的內容,自然是表明了自己對周家提親的態度,那就是滿意。 不過自己的滿意,可是有前提在的,這個前提就是得春燕自己也滿意才行。 他作為哥哥,雖希望meimei嫁的好,也知道周子旭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可往后成親過日子的人是春燕,所以夫君的人選,肯定要有她自己的主意。 周子旭并不知道林遠秋偷偷往木箱里塞了信,此時的他正驚訝他爹突然改變的主意,“爹,您真的不準備去呂府了嗎?” 周興搖頭,“不去了不去了?!?/br> 反正兩家又不準備結親了,自己還去呂府做啥。 至于婉拒親事的事,等回到家后,他再給呂家寫信好了。 周興會改了主意,也是有著原因的。因為他突然想起,像呂淮這樣浸yin官場多年的老狐貍,會不會一眼就看出,他說謊話時的表情。 這可不是周興瞎擔心,畢竟像這種睜眼說瞎話的事情,他活了幾十年,還真沒怎么做過。 所以為了不得罪人,也為了不給兒子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周興覺得,還是直接寫信給呂家好了。 這樣不用面對面的,怎么說都不礙事,挺好。 …… 一旬很快過去,又到了去秦府的時候。 因著還有好幾篇沒點評的策文在秦大人那里,所以今日過去時,林遠秋沒有再帶文章過去。 至于周子旭,當然是精心準備了策文的,看到林遠秋還帶了準備記錄的冊子和筆墨,周子旭也把自己的那套給帶上了。 在去秦府之前,兩人先去了趟點心鋪子,雖秦家肯定不缺糕餅點心,可他們買卻是他們的心意。 想起上次秦大人一連吃下好幾塊芡實糕,林遠秋便讓掌柜給他稱上兩斤。 …… 第117章 計劃 聽到林遠秋說秦大人愛吃芡實糕的話,今日本就心情激動的周子旭,也干脆利落的往那撒了芝麻和花生仁的芡實糕一指,讓店伙計也給他切上兩斤。 所以,等林遠秋去掌柜那兒付了銀錢,然后再轉身時,就被周子旭手里提著的那兩個點心包給驚呆了,“你也買了芡實糕?” 別問林遠秋為何知道,這不,紙包外頭的紅紙條上,可明明白白寫著“芡實糕”三個字呢。 聽到林遠秋的問話,周子旭理所當然的點著頭,“對啊,林兄不是說秦大人很愛吃芡實糕嗎?!?/br> 自己這也算是投其所好了吧。 看著自覺聰明萬分的周子旭,林遠秋一時不知該說什么才好。 他很想說,秦大人再愛吃,咱們也不是這么個送法吧,你說咱倆這一口氣就往人家家里拎去四斤一模一樣的糕餅,這不是腦子不好使,還會是啥。 還有,他看周子旭平時挺機靈的一個人,怎么這會兒竟有點犯傻呢。 此時的林遠秋,若是往自己手上瞧一瞧的話,就應該知道,哪怕不加上周子旭的兩斤,他買的也著實不算少了。芡實糕沒多少水份,單買一斤就有好大一包,而林遠秋卻一下子就稱了兩斤,可見也是買多了的。 而這種剛出鍋的糕點,一般都是現切的,客人買多少給切多少,所以這種已切成片的糕點,林遠秋肯定不好意思讓掌柜幫他們換成別的。 所以也只能這樣了。 周子旭卻不覺得這有什么,“林兄你想啊,咱倆每次吃魚,可從未有過嫌多的時候不是嗎?!?/br> 在周子旭看來,只要是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多一些怕啥。 就好比他愛吃的魚塊,哪怕端一大盤給他,他都可以保證吃得一塊不剩。 聽周子旭這么一分析,林遠秋突然覺得挺有道理的,可不就是愛吃的東西不嫌多嘛,那日他可是看到秦大人一連吃了五、六塊芡實糕呢。 所以他們買的這四斤,也應該不算很多是吧? 秦遇自然不知道,就因為那日自己貪嘴多吃了幾塊,旁人就把他誤會成芡實糕的忠實愛好者了。 是以,在看到林遠秋和周子旭各自提了兩大包芡實糕后,秦遇一時還有些呆愣。 不過秦遇反應也快,馬上就記起上回自己當著林遠秋的面,吃了好多塊芡實糕的事。 所以這兩人定是覺得他喜歡吃,才一口氣買了這么多送過來的吧? 哈哈,這還真是兩個實誠的孩子。 秦遇招呼兩人坐下,之后,他便打量起一身月白色長袍的周子旭來。 為官多年,看面相的本事秦遇還是有一些的,旁的不說,端看眼前這人清澈純凈的眼神,足見是個正直善良的。 也是,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兩人當中,若有一個心性不良,也相處不了這么多年。 想到這里,秦遇便收回了心緒,開始準備起講文章的事來。 見林遠秋和周子旭,都是帶了筆墨和冊子過來的,秦遇就知曉他倆這是準備邊聽邊記呢,便讓兩人把凳子搬到書桌邊上,再讓小廝把桌上擺著的筆格和書冊都挪到了博古架上,很快,一張臨時的課堂用桌就收拾出來了。 周子旭拿出這幾日自己寫的策文,恭敬道:“請夫子斧正?!?/br> 而秦遇,則在看到遞過來的策文厚度后,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來。 兩個臭小子真不愧是好友一對,這種擔心過了今日怕沒明日,從而拼命薅他的行徑,簡直如出一轍。 而守在書房門口的小廝,聽到屋里的大笑聲后,能明顯感覺出此時老爺的好心情來。 過了沒一會兒,小廝便聽到屋里傳出來的講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