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82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這讓林遠秋半天沒回過神,再看那兩匹馬,高矮相差懸殊,的確是為騎馬的人而準備的,比如像自己這個十三歲的個頭,教官直接給他安排了棗紅色的矮腳馬。 然后另一匹大長腿的棕色老馬,則被安排給了其他個高一些的學子。 林遠秋看了看,整個跑馬場算上他在內,一共只有三名學“御藝”的學生。 第二日的射箭課也同樣是他們三個來著。而教學夫子,依舊是昨日那個滿臉胡須的黑臉教官。 林遠秋這才知道,因著今年的合并新規,好多學子都放棄了這兩門科目,加上整個府學攏共才五十多名學子,所以學的人少也正常。而把駕駛車馬改為教騎馬也是從這今年才開始的。 既然報了名,林遠秋自然要好好的學。在現代,騎馬和射箭可都是要交高昂學費才能學到的項目呢。 于是,本著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的原則,林遠秋選擇了認真繼續。 再說,不繼續也沒辦法啊,無故翹課可是要被記分的。 這樣等一個學年結束,若記滿十分或以上的學生,那么來年就不用再到府學來了。 算是被退學的意思。 畢竟府學不但給免了食宿束脩,還有好幾個舉人夫子教學呢,若不是規定有秀才功名的人才能入學,恐怕早被擠破門了。 所以,想來念書的人多著呢,既然不遵守府學規章,那就請你離開吧。 話說,這離開還是小事,主要個人履歷從此就背上污點了,讀書科舉之人哪個不愛惜自己的羽毛。 因此,府學從開辦至今,還從未有過被退學的學生。 林遠秋肯定不想吃這個螃蟹,所以就算黑臉教官回去奔喪已經三個月沒來了,他依舊沒落下一節課。 并且,等熟悉了騎馬之后,林遠秋每天清晨都會去馬場跑上幾圈,全當鍛煉身體了,為此,他還特地跟養馬的鄭馬夫搞好了關系,這樣用起馬來就要方便了許多。 這幾日,林遠秋開始練起了騎射,就是騎在馬背上射靶子,這會兒他去跑馬場,就是練這個去的。 說是跑馬場其實就是一個圍墻圍著的院子,大約占地四、五畝的樣子,里面叢生的雜草再次證明了這里使用率不高。 鄭馬夫早把幾塊箭靶子立到了場中央。自黃教官回家奔喪后,暫時就由他接替了教騎馬的事。 至于射箭,那肯定是教不了的。 “鄭叔!” 看到對方已把馬牽了出來,林遠秋忙上前打招呼。 鄭老六點頭,而后把韁繩遞了過來,“草料喂了有小半個時辰了,這會兒上馬正正好?!?/br> 說著,鄭老六想起腰上還掛著的箭囊和弓,忙摘下遞了過來,“喏,給你!” 看到林遠秋接過箭囊,動作熟練地往腰上一掛,再伸出胳膊把弓挎到了背上,這行云流水的動作看的鄭老六實在養眼,若是待會兒準頭能高一點就更好了。 沒等鄭老六想好,這邊林遠秋已經跨上了馬,隨后一甩馬鞭,棗紅馬立刻“嗒嗒嗒”的跑了起來,而此時馬鞍上的人,正拉著馬韁,傾身向前,再加上背上的彎,使整個人看著英姿颯爽了許多。 等馬兒跑了兩個圈之后,鄭老六就看到,馬上的人一手持著弓,一手握著箭,轉身喵向場中的箭靶子,然后“砰”的一下,快速射出。 再看這支箭,直接往箭靶子上空飛過,落到草叢中不見了。 鄭老六嘆氣,果然沒有意外啊,看來待會兒他們兩個又得翻著草叢尋上半天了。 …… 出了一身的汗,感覺神清氣爽了好多,人果然得動起來才會有活力。 林遠秋去飯堂拎了桶熱水回房擦了擦,吃了早飯就得上課,這會兒洗澡肯定來不及了。 換上干凈的衣衫,林遠秋把發髻解開后重新束上,檢查沒有披著的碎發后,就抬腿去了飯堂。 早飯有饅頭,包子,小菜,還有米粥。雖饅頭和包子都是參了豆面做的,可這樣的伙食也算很不錯的了。 許是開始長個子的緣故,林遠秋已進入到了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階段。 這不,早上的這頓,他一共吃了兩個饅頭兩個包子外加兩碗米粥,在住宿的一眾學子當中,算是挺能吃的一個了。 好在飯堂里的幾個廚子都是過來人,是以對林遠秋的大胃口并沒過多的關注,對他們來說,只要不浪費吃食就行。 每日辰時一刻正式上課,一般林遠秋都會提早一刻鐘過去,這樣等他備好筆墨后,正好夫子開始上課。 為了記錄夫子課堂中講解釋義的部分,林遠秋還特地釘了一本課堂筆記出來。 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不論在現代還是古代,都絕對適用的。 整個府學有教諭十二人,加上學正和訓導,一共有二十來人。 教諭們教學的內容有雜文、經義、律法、策論、詩賦,還有算學。 其中除了算學和律法是新增的科目外,其他幾門在私塾時就已經在學了。 不過林遠秋知道,雖所學內容一樣,可夫子與夫子之間的見解肯定是不一樣的。四書五經與答案唯一性的算學不同,每個人對文章的學說不一,觀點自然也就不一樣。 而對于林遠秋來說,現下要做的,則是“取眾家之長,補己之短”,在林遠秋看來,跟著不同風格的老師學習,就能汲取他們身上不同的亮點,這樣自己的學識才會更充盈。 今日是黃教諭的經義課,等到了班舍后,林遠秋就從書箱里把《尚書》拿了出來。 上回教諭講到了蔡仲之命篇,想來今日該學多方篇了。 林遠秋打開書冊,翻到尚書多方篇,開始一字一句讀了起來: “惟五月,丁亥,王來自奄,至于宗周,周公曰,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我惟大降爾命,爾罔不知。洪惟圖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 等林遠秋把整篇文章讀完,陸續就有同窗過來了,大家相互打過招呼后,就和林遠秋一樣,很快翻開書冊念了起來。 想來大家已經非常了解黃教諭最愛抽背的性子,雖在坐的眾人,就沒有不會背的,可要是萬一呢,所以還是多念上幾遍才能放心。 上午半天上課,下午半日則由著學生們自己計劃了,可以上街,可以聚在一起討論學識、吟詩作賦,也可以窩在宿舍里睡大覺,反正一句話,大家自己看著辦。 許是今日黃教諭與眾人提了離秋闈還有三個月的緣故,林遠秋看到,以往座無虛席的守文亭里,此時正空空如也,想來大家在吃過中飯后,都鉆到宿舍里用功去了。 八月份的秋闈林遠秋也是準備參加的,考舉人不比考童生和秀才,基本每年都有考試的機會。鄉試每隔三年才一次,錯過了就必須再等三年,所以林遠秋不想放過每一次的考試機會。哪怕考中的希望不大,他也想去試試,就當積累經驗也好。 回房之前,林遠秋先去了一趟門房那里,方才聽張伯告訴,說有人給他捎了書信過來。 結合現在府試放榜沒多久,林遠秋有預感,寫信之人應該就是周子旭來著。 果然,等他拿到書信后,就看到信封外頭寫著“林兄親啟”四個字。 看這飄逸瀟灑的字體,想來是心情極為激動下寫的,這么說,周子旭這次府試肯定中榜了。 回到房里,林遠秋迫不及待把信拆開,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等看到“中榜”以及“第六名”幾個字時,林遠秋心里是極為高興的。 畢竟以周子旭的學識,這榜早在三年前就該中的。只可惜造化弄人,當時周子旭正準備參加府試時,他風寒未愈的祖母突然病情加重,最后不幸離世。 大景律法,祖母去世,孫輩必須守孝一年,若身為考生,則須守孝期滿方可繼續舉業。 原本大家以為,等一年期滿之后,周子旭定會繼續參加府試,可誰都沒想到,這個孝他一守就是三年。 林遠秋知道,這是一個孫兒對一直疼愛他的祖母的不舍之情吧。 …… 第83章 中庸之道 把來信大致讀了一遍后,林遠秋坐到桌前又仔細看了起來。 在信里,周子旭說了不準備去縣學的事,理由就是也要跟林兄一樣,直接到府學念書。因為他也想學騎馬,也想學射箭來著,而縣學里并沒有六藝。 周子旭還說要參加接下來的院試,若有幸能中的話,那咱們又馬上可以在一起念書了。最后周子旭還問,府學飯堂里多久燒一回魚啊,最好像子青館這邊能常吃到才好。 多久燒一回魚? 林遠秋算了算,上回燒魚好像還在半個月前呢,所以等周子旭過來后肯定要失望。 不過沒事,實在想吃魚的話,可以去城里的酒樓啊,單點一道魚,再加上米飯的話,價錢并不貴。 來到這里后,林遠秋已經去吃過好幾回了,并且還知道哪家酒樓的魚燒的最好吃。 所以等周子旭過來時,自己就帶他過去嘗嘗。 收好了信件,林遠秋先從抽屜里拿出一疊裁好的宣紙,準備多畫些書簽的花樣。 畢竟再過三個來月就是秋闈,接下來的時間,他肯定要用到備考上。而家里書簽的生意也是耽擱不得的,所以不如干脆抽出幾天時間,多畫一些花樣存著。 說實話,精品書簽能一直這么紅火,是林遠秋怎么都沒預料到的。 當初之所以會想出分批次供貨的主意,也是因為不想太快被別人學了去的緣故。 可沒想到,如今有好些學子開始了收集書簽的樂趣,且每一款都不想錯過,就是準備湊齊整套好好收藏的那種。 所以很多時候,常常是這邊貨一送過去,不出半日就能全賣光。且好幾回把原本留給縣城書肆的貨也都給賣了,這暢銷的程度,讓高掌柜這個在生意場上見多識廣的老買賣人都實在驚嘆。 如今為了能供上貨,家里已沒有再做其他的繡品了,大家一門心思都忙在了書簽上。 這次林遠秋準備再出一套仕女圖的書簽,與上回那套單一的人物圖不同,這次的這套,他想給每個人物再配上背景,如此看著要更精致一些。 其實,要在一張兩寸寬五寸長的小紙片上,畫出清晰的人物臉型及五官并不容易,為此林遠秋還特地買了寫簪花小楷的細筆,加上自己扎實的作畫基礎,才能畫出或笑顏如花,或春風拂面的豐富表情來。 為了能有更好的采光,林遠秋特地把木桌移到靠近窗戶的位置,是以哪怕關著門,也不會影響作畫。 府學的學子都是一人一間宿舍,每間屋子都分成內外兩間。這樣若有那帶著仆人的學生,外面一間正好可以給仆人居住。 林遠秋一個人,所以外面這間稍小一些的屋子,就成了他專門學習和畫畫的地方。為此林遠秋還特地把里間的那張桌子搬了出來,把兩個桌子合并在一起后,他就能畫四尺全開的山水畫了。 雖不在橫溪鎮,可林遠秋賣畫的生意還沒丟呢。 抱著做熟不做生的想法,再加上胡掌柜給出的價格一直都不錯,所以在來府城前,林遠秋特地去他那里說了說。 胡掌柜當然是一陣rou疼的表情,這兩年靠著桃源山人的畫作,他可是掙了不少的銀錢呢,不過等他聽到林遠秋說接下來會去府城后,立馬笑開了顏,府城好啊,府城有他的三弟在呢。 那一刻,胡掌柜特別慶幸家里幾個兄弟都是做書畫買賣的。所以,除了把鋪子開在縣城的二弟,府城還有同樣開著書畫鋪子的三弟呢。 隨即胡掌柜修書一封,讓林遠秋拿著,讓他到時有畫作時,直接到他三弟鋪子里就行,還有,“小友啊,你可一定記得去我三弟鋪子里哈!” 而林遠秋的想法則是,自己先過去看看,若此人跟胡掌柜一樣抱誠守真的話,那么自己就把畫賣到他鋪子。若是個市儈的,那自己還是換成別家好了。 好在小胡掌柜并沒讓自己失望,如今林遠秋已去他的鋪子賣過十幾次畫了。 至于菩薩畫像,還是胡掌柜那邊的生意居多。每次有人下了單,等湊夠一定的數量后,胡掌柜就會讓店伙計,把訂單的筆墨紙硯送到府城三弟的鋪子里來,然后等林遠秋去鋪子時,正好可以把單子接了下來。 這樣的做法,雖麻煩了許多,可胡掌柜沒有一丁點嫌煩的意思。笑話,有銀子掙的事還嫌麻煩,腦袋瓜莫非被驢踢了吧。 對林遠秋來說也是,有銀錢掙,哪怕再小張的畫紙,他都能耐心的給它畫出精致的圖案來。 想到掙銀子,林遠秋停下畫筆,而后去里間,把那本論語書從箱子里拿了出來,這里面可夾了不少的銀票呢。 林遠秋把書翻開,一張張數了起來,五兩,五兩,十兩,二兩……等翻到又一張十兩面額的銀票時,林遠秋停了下來。這張銀錢可不是自己賣畫掙來的,而是在離家之前,爺奶特地給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