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7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所以趁著河水沒結冰前,他得快點把買硯臺的錢給攢出來。 林三柱已經算過了,按一天三十文的工錢算,自己只要扛個七天麻袋,就能把那只兩百文的硯臺買回來了。 老林頭聽后也沒多說,轉頭朝吳氏說道,“你去給老三找找?!?/br> 大火燒鍋,做起菜來自然速度快,這不,一大碗紅燒rou,終于在孩子們的千呼萬喚中端上了桌。 說是千呼萬喚,還真一點都不夸張,光是幾個小家伙,時不時跑到鍋臺邊問上一句“rourou好吃了沒?”都不下二十遍。 吳氏大致數了數紅燒rou的塊數,每人兩塊肯定是有的,老大媳婦不愧得了她的真傳。 美食在前,吳氏也沒耽擱,拿起筷子便給大家分了起來,先是往每人碗里夾了兩塊,一輪過下來后,發現rou碗里還有剩余,于是又給幾個小的再夾一塊,然后是rou湯,為了大家都能分上一勺,煮rou時,周氏特地往鍋里多加了一瓢水。 分好了豬rou,接著分饅頭,依舊是大人兩個,小孩一個,隨后,馮氏和劉氏抬過來一甕玉米粥,還有剛從壇子里撈出來的腌蘿卜。 老林頭端碗開飯,全家人跟著吃了起來。 讓林遠秋意外的是,想象中的狼吞虎咽并沒有出現,堂屋里,不管大人還是小孩,一個個都小口小口品嘗著,好像下肚太快,就不算吃rou似的。 至于油滋滋的rou湯,自然是用來沾饅頭吃最香了。 摸了摸圓鼓鼓的小肚皮,林遠秋覺得,今晚的這餐飯,是自己穿過來后,吃的最痛快的一頓了。 難得多點了半個時辰的油燈,吳氏有些心疼,催著大家快些回房,“天都黑了,當燈油不用花銀子買的啊,還不快回房睡覺去!” 小娃兒們一哄而散,而后歡快的各回各房。 林遠秋覺得,其實生活在人丁興旺的古代也挺不錯的,這里的孩子從來不用體會孤獨是什么,每天與身邊的兄弟姐妹有說不完的話,以及聊不完的天,雖生活清苦,卻很溫馨。 …… 回到房里,林三柱就把自己買的瓷瓶掏了出來,小小的一個,瓶口處還有一個小木塞塞著。 見便宜爹把瓶子遞給自己,林遠秋納悶,好好的,拿個空瓶子給自己做啥??? 林三柱摸摸兒子的小腦袋,笑道,“用來給狗子裝墨汁啊?!?/br> 裝墨汁? 林三柱點頭,這還是今天他在碼頭扛貨,看到好多酒壇子后,才想到的這個主意。 所以結算了工錢后,他就迫不及待去雜貨鋪買了一只瓷瓶回來。 還有,林三柱決定,從明天開始,自己都會早一刻鐘起床,而后用這個時間,幫狗子把每日要用的墨汁磨好,然后再裝到小瓷瓶里,這樣狗子就不用帶著磨刀石去族學了。 …… 第16章 繡花手藝 林三柱說到做到,第二日,才卯時初,他就穿衣起床了。 水是昨晚就拿進屋里的,舀了一勺在磨刀石上后,林三柱就捏著墨條磨起墨來。 這個點,外頭的天還黑蒙蒙的,屋里的光線就更不用說了,林三柱心想,自己肯定是扛麻袋扛出了闊氣,這不,大清早的,他居然敢點油燈了。 不過說句實在話,能掙銀錢的感覺還真不一樣,原先自己雖過的自在,可不管怎樣,心里的底氣還是缺著的。 可如今,林三柱的心境已有了很大的變化。 特別在昨晚,當看到幾個小的,邊吃著豬rou邊朝他露出三叔(爹爹)好厲害的眼神,林三柱覺得,自己被麻袋壓了大半日的腰板,依舊是直直的。 很快清水變成了墨色,林三柱小心拿起接墨汁的陶盤,把墨汁倒進了一旁的瓷瓶里,而后又往磨刀石上添了兩勺清水,繼續磨了起來。 等林遠秋一覺睡醒時,小瓷瓶里的墨汁已經快裝滿了。 書袋在昨日就已收拾好了,除了書和紙筆,林遠秋還放了個小碗碟進去,這是用來裝墨的,到時把瓷瓶里的墨汁倒在碗碟里,他就可以蘸墨寫字了。 聽到院子里的動靜,吳氏從屋里走了出來,手里拿著的,是昨日林三柱要的舊衣裳,吳氏連夜又在肩膀的位置加了一塊粗布上去,這樣扛麻袋時,會更耐磨一些。 “娘您起這么早做啥,外頭可冷著呢!” 林三柱皺眉,大清早寒露重,可別把老娘給凍著了。 吳氏心里熨帖,可嘴里卻是不服,“擔心啥,你娘我又不是豆腐花做的?!?/br> 說著,吳氏把衣服往三兒子懷里一塞,再把手里的兩個銅板遞了過去,“待會兒你就坐牛車去鎮上,老這么來來回回的走路,哪里吃得消啊?!?/br> 今日就算吳氏不說,林三柱也是準備搭牛車的。 不然每日趕路累人不說,就是在時間上也要耽擱不少。 林三柱覺得,自己要是把坐牛車省下的時間,用到扛麻袋上,肯定能多掙好幾文。 吳氏給的坐牛車錢,林三柱并沒有接,他身上還余著昨日的十幾文工錢呢,要是還向老娘要的話,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老林頭提了只裝水的竹筒出來,扛麻袋可是力氣活兒,不帶著水怎么行。 見狀,林三柱笑著拍了拍自己的腦袋,他怎么把這么重要的事給忘了,昨日做活時可是口干的不行,且大冷天的,碼頭上連個賣水的攤子都沒有,后來還是問林石他們倒的水喝。 林三柱感慨,難怪老話都說“醋是陳的香,姜是老的辣”,上了歲數的人,想事總要比年輕人周全一些,自己還有的學呢。 出了院門后,父子兩人就快步往族學走去。 林遠秋并沒把小瓷瓶放進書袋里,雖小木塞嚴絲合縫,可他還是擔心墨汁會流出來,別到時弄污了書本,那他可就有的哭了。 “爹爹,那硯臺不買也沒事的,咱們不是有瓷瓶了嗎,以后都可以把墨汁裝在里面啊?!?/br> 這是林遠秋心里的真實想法,現在他才五歲開蒙,讀書上用的東西沒必要這么講究,只要能用就行,何況用瓷瓶裝墨汁的法子實在不錯,這不就跟前世的瓶裝墨水一樣嗎,每次寫字時,打開蓋子一倒,省時又省心,多方便啊。 最主要便宜爹這瘦削的身板,讓他實在不放心,扛麻袋可是苦力活,到時傷了身體可怎么辦。 林三柱點點林遠秋的小鼻子,笑道:“你以為爹爹是專門為了你的硯臺才去干的活啊,告訴你,才不是這樣的,如今爹爹掙銀子正上頭呢,爹爹覺得啊,這樣的日子過著才有勁兒?!?/br> 見兒子滿臉詫異的看著自己,林三柱只以為孩子年紀還小,聽不懂他話里的意思,便沒再繼續說。 林遠秋怎么可能沒聽懂林三柱說的話,剛剛他只是驚訝便宜爹說話時,那掩飾不住的自信,臉上有著滿滿的神采奕奕。 族學門開著,班舍里已有朗朗讀書聲傳來,想來王夫子已經來了。 林三柱要趕著去村口乘坐牛車,也就沒送林遠秋進去,他蹲下身子,理了理兒子身上的棉襖,叮囑道:“爹爹要去鎮上了,你在學堂乖乖的,要聽夫子的話,知道了嗎?” 林遠秋點頭,“爹爹記得早些回家?!?/br> 眼前的人,讓林遠秋突然想起前世送自己去幼兒園的姥爺,也是滿眼的疼愛,讓他有種自己雖在異世,可除了衣食住行,其他都未改變的錯覺。 …… 三字經已學了大半,這幾日王夫子除了教讀后半部分外,還著重了毛筆字的練習,用他的話說,那就是一手整潔工整的字,是讀書人最基本的臉面,如果寫得跟個狗爬似的,那還算什么讀書人啊。 娃兒們自然不想被否認讀書人的身份,于是每次的書寫課,都是鉚足了勁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那日林遠秋的“瓷瓶裝墨大法”在學堂里大放異彩后,不出三日,整個班舍里的學生,有一個算一個,也都學著林遠秋的樣子,每天拿著裝了墨汁的瓷瓶來學堂了。 至于為何是“不出三日”,當然是需要消化和反應的時間啦。 林遠秋有些郁悶,原本他看到同窗的羨慕眼光,還想著要不要把瓶裝墨生意列入日后的生財大計中,哪知才興奮了兩日,同窗們就有樣學樣,全都把法子學了去,這下林遠秋就如被戳了洞的氣球,偃旗息鼓了。 這里頭最高興的就屬王夫子了,因為,他再也不用擔心小娃兒們磨墨打翻硯臺的事了,話說,那撒的滿桌滿地的墨汁,收拾起來也很煩人的好吧。 …… 堂屋里,妯娌三人在做著針線。 周氏和劉氏縫補衣裳,而馮氏,則用彩線一針針繡著鞋墊上的花兒。 這些絲線和繡布,還是昨日林三柱幫她買來的,自從嫁過來后,馮氏就沒拿過繡花針,此時做起繡活來,還有些手生。 不過多練練就熟了。 見馮氏耐著性子一針針繡著,周氏和劉氏都覺得稀奇,這兩日咋都不見三弟妹出去串門了。 “三弟妹,這幾日怎么都不見你出門???”劉氏開口詢問。 周氏也忍不住說道,“對啊,三弟妹突然轉了性子,倒讓我倆有些不適應了?!?/br> “有啥好逛的,有這閑功夫,我還不如在家多繡幾朵花呢,再說,我是那愛閑逛的人嗎?!?/br> 周氏:“……” 劉氏:“……” 也不知那個每日飯碗一丟,就提腳往外跑的人是誰。 “你倆可別不相信!” 見周氏和劉氏,臉上都是一副你實在睜眼說瞎話的樣子,馮氏有些不服,“以前在娘家時,我可是大門都難邁出一步的?!?/br> 馮氏說的可是實話,在娘家時,她常常一做繡活就是一整天,哪有出門走動的時間啊。 說來也是奇怪,同是祖母教的刺繡手藝,可馮氏做出來的繡活,總要比其他幾個姐妹做的精致,顏色搭配的也更好看一些。 像這樣的繡活,鎮上的鋪子都是收的,雖一文兩文的掙得不多,可積攢起來,也能供上家里的鹽和油了。 于是,家里人也就沒讓馮氏去干粗活,而是讓她一門心思都在繡活上了。 這也是相比于另兩個妯娌,馮氏的皮膚要更白一些的原因。 本來以馮氏的手藝,嫁到夫家來后,也可以繼續做針線貼補家里的,只是,當初她出娘們時,那繡線繡釘,還有針剪什么的,全被爹娘留在了家里,并沒讓她帶到婆家。 若要重新置辦,至少得花三、四十文,她和相公哪里來的銀錢。 再則,拿繡花針這么多年,馮氏也想躲躲懶了。 如今終于能歇上一歇,自是求之不得的時候,她才不會傻到自找活干呢。 只是,馮氏也沒想到,原本只打算暫歇個一兩年的她,歇著歇著,就一點做繡活的興致都沒有了。 若不是這次林三柱扛麻袋掙銀錢的事,馮氏壓根沒想過要重新捏起繡花針的事來。 至于為何又有了繡花的打算,當然是因為心疼相公了,如今相公都在辛苦做活呢,自己要是還沒心沒肺的日日閑逛,這臉還要不要了。 “聽相公說,書肆里一塊巴掌大的硯臺都要兩百多文呢,這不,我就想著,要不繡幾雙鞋墊送鎮上鋪子看看,若是能賣上幾文,也能讓相公輕松一些?!?/br> 馮氏邊說邊快速從笸籮里找出繡花葉的綠線,而后四股分成兩股,再穿進細針眼里,接著又照著花樣,一針針繡了起來。 這行云流水的細巧動作,看得劉氏有些羨慕,昨日婆婆可是發話了,說家里兒媳掙的銀錢都歸自己攢私房,可她除了會打幾個最簡單的絡子,其他啥都不會啊。 且這種簡單的絡子,繡坊掌柜根本看不上,更談不上能賣銀錢了。 而周氏,比劉氏還不如,她除了會縫補衣裳和褲襪,剩下的只會養雞養豬,或者田里地里了。 不過,說到攢私房,周氏就想起今早去河邊洗衣服時,林石媳婦同她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