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李治你別慫、Mafia(BG+BL)、快穿之惡毒女配洗白后、頭號陪玩
沒錯,是陵園,而非陵墓—— 與尋常人家掃墓不同。 祭拜帝陵,其實祭拜的并不是真正葬著帝王的那一方墓地。 依舊是以太宗皇帝的昭陵來舉例:安放棺槨的元宮,是鑿山深七十五丈為宮,外有五重石門。一旦落下,世上再也不能有人見到帝王的棺槨。 且不但棺槨見不到,連這處元宮也是再難進入的—— 當年修昭陵元宮的時候,是沿著山體架梁為棧道。 等到太宗皇帝葬入陵寢之后的永徽初年,負責修昭陵的閻立德(閻立本兄長)就上書:請求燒掉這些棧道,是為‘固山陵’。 言下之意:為了陵墓的安全,干脆連通向陵墓的路都毀掉! 彼時先帝不舍,在朝堂上‘嗚咽不許’。* 姜握見過先帝哭著說過許多回‘舍不得’,然而以先帝的黑蓮花屬性,真情實感舍不得可不多。 但那一次,她明白,先帝的舍不得,必然是真的:因這些棧道一燒,他此生再也不可能去到父母的墳前了。 不過那時候朝堂上說了算的也不是皇帝自己,他哭著不許也不好使。長孫無忌就替他做主了,還是把棧道都毀掉了。 當然,這件事長孫太尉沒有什么私心,純粹為了墓的安全考量。 從此,昭陵真正葬著太宗皇帝與文德皇后的陵墓,便成為了史書中記載的“靈寢高懸,始與外界隔絕?!? * 既然無法祭拜帝王的陵墓,那么,后人所謂的祭拜帝陵,便大多是在陵園內進行的。 何為陵園? 可以理解為一座宮殿群——里面有獻殿、司馬院、下宮等殿宇。 其中獻殿,便是供奉神位,令后人祭獻之處。 且殿中不只設有靈牌神位…… 姜握與崔朝都落后圣神皇帝一步,隨陛下走入乾陵的獻殿。 此時身邊的兩人,算是此世姜握最親近的人,她能敏感而切膚地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就在走入這獻殿后,雖神色未變但發自內心的傷感—— 因獻殿之中,不只有神位,還陳列帝王生前用物。 此殿之中,有先帝生前四時龍袍各一襲,常服御衣數篋,更有素日所用的筆墨、棋盤等物。 莫說圣神皇帝和崔朝,姜握見此故衣故物,也只覺傷感:其中有兩件御服,她甚至記得高宗皇帝穿著它們上朝的樣子。 而姜握也留意到,崔朝的眼神落在棋盤上不過一瞬,就像是燙到了一樣立刻轉開了目光。 * 在為高宗的神位上過香后,圣神皇帝轉頭,還未及開口,崔朝就主動道:“陛下,臣為太常卿,當去下宮巡事?!?/br> 他知道,皇帝與姜握必然還單獨有話說。 事涉當今的帝陵,他是不應聽的。 于是主動告退。 皇帝也點頭:旁的好處先不說,崔卿在識趣這一點上,實在是比絕大部分朝臣都強。 崔朝離開獻殿,往下宮而去。 他方才的話也不全是托詞,也是真的要去下宮—— 下宮,是守陵官吏日常辦公之所,后面還有供他們居住的房舍。 崔朝今日既然來了,也要去突擊現場查一查下宮官員的賬目與公務,以免出現先帝帝陵被偷懶怠慢的情形。 * 獻殿中,只有圣神皇帝和姜握兩人。 她們一起看向了神位。 如今,那里擺放的是天子神位,留下的,自然是居于次位的皇后之缺。 圣神皇帝的手,拂過先帝的衣物。 “朕其實早就明白?!?/br> “帝陵,難與人共?!?/br> 何為皇帝,九五至尊,亦是稱孤道寡。 因為帝陵,從來不是一座簡簡單單的墳墓,帝陵里所有的一切,陵墓、陵園、宮闕、陪葬墓、石碑石刻都是圍繞著這位皇帝所設。 在一座帝陵中,只會有帝王一個重心,像是太陽。其余的哪怕是皇后,亦是月。 哪怕兩座神位擺在一起,也是左昭右穆,有高下尊卑之分。 她若為女帝開朝之君,自當有自己的帝陵。 不過…… 圣神皇帝轉頭問姜握道:“我記得,乾陵是李仙師選了數年的風水寶地?” 姜握點頭:雖說那時候師父離朝數年不歸,有太宗駕崩后不愿在朝為官的緣故,但他說是去為陛下(高宗)選上佳皇陵,也并非托詞。 他是真的走遍了關中之地。 最終選擇了這處挺拔峻秀的祖脈。 可謂是山石崔嵬而蒼潤,地勢高峻而不險,長林豐草環其麓,此地自古便有“金嶺”之稱。[1] 而認同此地是吉地,姜握站的角度還不只是風水地脈,更有后世角度——唐代十八陵多為盜毀,只有此山上的乾陵宛如有金鐘罩護體。 雖也曾經歷過被軍隊規模的盜墓團體挖山之事,然而地上祭祀所用的陵園建筑損毀,卻始終沒有傷及到陵墓范圍,是為‘惟乾陵風雨不可發?!?/br> “朕也很喜歡此處?!?/br> 圣神皇帝來到窗口遠眺,東望長安,西望終南。且此山之下的周原地界,還是東西通衢咽喉—— 無論是秦朝出兵抵御匈奴,還是漢代張騫開啟了通往西域的路,都經過此地。 這片土地,見過了太多的帝王與朝代。 “梁山山脈綿長,可于此起朕之帝陵?!?/br> 那么,便如此吧——生相伴,死為鄰。 在死亡面前,她不是‘祔于他人廟、歸于他人陵’屬于誰的皇后。 史書工筆之上,會是兩位相伴的皇帝,他們的帝王本紀中,有著對方的名字。 他們的帝陵,將相伴相望于此千年萬歲。 * “只是,將來你與崔卿,歸葬何處?” 圣神皇帝轉頭向姜握問道:“朕記得,先帝臨去前,是給崔卿選了陪葬墓的?!?/br> 若無帝王特意指留墓地,陪葬于帝陵之人,是由身份高低來決定距離帝王陵墓的遠近。 諸如兒女子孫嬪妃(位分高者),自然是最近的一批,其次就是宗親、勛貴有爵有功者,再次為朝臣—— 所以先帝臨去前,才不得不特意給好友選個墓地:否則就以崔朝的身份官位,又一世無功無爵,別說想葬到離陵寢近的好墓地去了,按朝臣的標準,他根本就陪葬不進乾陵。 先帝只得暗箱cao作一下。 而當年先帝為崔朝選陪葬墓的時候,自然沒想過姜握如何。在他看來,夫妻一起葬進來陪他就是了。 然而此時,圣神皇帝卻不得不有此一問。 若崔卿遵先帝之旨,全先帝之遺愿,葬于乾陵,那么她…… 姜握的語氣如日升月落一般自然道:“我當然與陛下一起?!?/br> 至于這一世的姻緣:“生而相伴死為鄰,也很好?!?/br> 剛剛送走兩位至親的姜握,體會尤甚:“若幽冥中魂魄可知,自能相會再見;若死后無知無覺,莫說是葬在一處,便是將兩人燒成灰,骨灰混在一個壇子里,又有何用?!?! 第355章 雙重君臣相得 乾陵。 獻殿高宗神位之前。 圣神皇帝定下帝陵事,就再次上了香,似在與幽冥之中的先帝,告知這個決定。 之后,圣神皇帝輕輕拍了拍手中的敬香余末,然后開始一件件翻看獻殿中供奉的先帝生前御服。 畢竟,也過去了幾個四季,只恐在這里供奉的人不夠上心,有衣裳霉變都不知。 而姜握則已經想到了旁的事—— 修皇陵,著實是一筆大的開銷。 當年太宗皇帝所說起的‘因山為墳’能夠‘省子孫經營,不煩費人工’,也只是相對于平地大造山陵。* 是一種相對的‘省’。 實則,還是要耗費人力物力的。 這還讓姜握想到當年一樁舊事:先太子李弘過世后,先帝就甚為悲痛,下旨以天子之禮為太子送殯,并為之起恭陵(一般只有帝后的墓才能叫做陵),百官亦要隨之著三十六日降服。 不比昭陵、乾陵,都是皇帝登基后就開始修,有安排有計劃,工期也不急。 當時李弘的陵可是等著要用的。 于是朝廷征工甚急,以至于‘民厭苦之,投石傷所部官司,至相率亡去’。[1] 到了這種引發民怨的徭役程度,當時在朝上的宰相們是集體上過書勸諫的——原本顧忌著帝后失子之痛,對先帝下旨修陵而非墓都未有深勸(主要先帝的性格也不是聽人勸的)。 但發生民工大逃亡,甚至因打傷了官員甚至可以說是嘩變之事,宰相們再不能不管了。 群臣勸諫,這才勸得先帝罷手。 然這種事一旦發生過,不可能了無痕跡,史書是一定要記一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