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李治你別慫、Mafia(BG+BL)、快穿之惡毒女配洗白后、頭號陪玩
可這一次大不一樣。 “圣人居然下令文武群官及番夷之長,奉朝皇后于肅義門?!盵1] 居然帝后同時出現在肅義門,朝臣們還得統統拜見一回皇后! 簡直是聞所未聞! 李勣神色更淡:“這也是你該議論的?” 李敬業這才有些畏懼,垂首收了好奇解釋道:“是外頭人都這么傳——武皇后先上諫表,立后典儀要照著當年文德皇后減三分,圣人大為嘉獎?!?/br> “原以為是武皇后謙遜賢德,誰料圣人轉眼又下了這道百官也得拜見新后的旨意?!?/br> “外頭議論紛紛都說是武皇后以退為進……” “放肆!”李敬業話音未落,就被祖父拍案大怒嚇了一跳。 李勣眉頭深鎖:他管束子孫已自覺嚴厲,可無奈他位高權重,家族都蒙他所蔭。 兒子輩還跟著他吃過些苦,孫輩確是實打實的勛貴子弟,出入都有人笑臉相迎捧入云端。 許多時候哪怕他們不以勢壓人,旁人一聽是英國公子孫,也就主動退讓或是奉承起來。 如此這般,家中幾個晚輩性情便都有些驕狂。 李勣頗怒:他都要去做皇后的冊封正使了,家中長孫竟然還在這傳外頭的風言風語。 要不是明日有正事,李勣都想動家法把人打一頓。 于是先一指他:“明日你到太極殿,除了與人見禮不許說一句話!”禍從口出,學不會說話就先學會閉嘴! 李敬業見祖父發怒,已經麻溜兒跪了認錯。 李勣余怒未消。 原想叫長孫來囑咐一二,孰料囑咐出一場氣來。 心中便拿定主意:等冊后典儀過去,便將孫子從兵部拎出來,別做什么實職官了。準備向于相學習,把人扔到太仆寺去看馬磨磨性子! 親眼見過房相、杜相兩人身后尊榮,是怎么被不肖子孫連累的,李勣頗為心有余悸,決定好好磨一磨孫子。 * 因有這樣一場氣,次日清晨,李勣見到姜沃,見她在這樣大事前,依舊沉靜如璧,不免心中感嘆:他還記得初見時,姜侍郎也不過十七八歲的年紀,怎么就那樣穩當呢。 姜沃面對李勣有點異樣的目光,也報以疑問神色。 李勣見她如此思覺敏銳,就收了所有其余思緒,肅穆了神色,整個人如青松一般淵渟岳峙。 “吉時要到了?!?/br> 太極殿,群臣肅立。 百官皆如元日大朝會般,穿著正服,手持笏板。 皇帝臨軒冊后。 文武山呼萬歲。 李勣從皇帝手中接過冊書,錯后一步而立的姜沃,雙手接過裝著琮璽的匣盒。 落在手中的沉甸甸的分量。 * 命婦如云。 姜沃卻一眼看到了中庭端立的媚娘。 她身著翚翟紋深青袆衣,配以朱紅色里衣,并上朱錦下綠錦的大帶——皆是濃烈之色。 然這樣盛妝服制,卻沒有讓媚娘本人失去一點存在感。 反而極是相襯,似云霞托舉日出一般。 她天生就適合這樣亮燦的顏色。 如旭日般讓人難以直視。 * 姜沃走過停駐的御輿傘扇,走過奏禮樂的太常樂人,走過門外拱衛的侍衛與勛徽執事、走過殿前無數林立的命婦…… 走過春秋歲月。 一直來到媚娘身前。 手捧琮璽。 史載: 【永徽五年,上臨軒冊后。正使大司空李勣授皇后冊,副使銀青光祿大夫姜沃授琮璽?!?/br> 【后北面行禮受冊?!?/br> 【后升座,內外命婦奏賀?!?/br> 【禮成?!?/br> * 這一日,姜沃自然也站在肅義門下。 與文武群臣一起奉朝皇后。 唇邊逸出笑意——這是她的君王受到的第一次群臣朝拜。 ** 五月初一,姜沃將正式離太史局,就任吏部侍郎。 在此之前,皇帝還特意將她叫到立政殿去,細談了半日。 姜沃進門的時候,就見崔朝竟然也在。 正與皇帝坐在窗下對弈。 倒是媚娘正一如既往在替皇帝理奏疏——自從上回頭痛目眩很是難受之后,皇帝有些心有余悸,自己就盡量避免長久伏案盯字跡密密麻麻的奏疏。有時候都讓媚娘念給他算了。 他則多遵孫神醫與尚藥局的囑咐,寧神靜心勿cao勞過甚。 姜沃上前見禮,皇帝帶著散漫笑意敲了敲棋子道:“就等你了?!?/br> 姜沃忽然有種他們要上桌,所以三缺一的錯覺。 好在只是錯覺。 “朕是要與你說說吏部事?!?/br> “立后大典后,吏部王老尚書上表致仕?!?/br> 姜沃聽了,也不甚意外:王老尚書已經望著七十的人了,一輩子持身中正,為人極低調踏實。 如今朝上換了天地一般,他能撐過前兩年巋然不動,估計也累了,想要退下來也正常。 只是…… 果然,皇帝道:“朕未許?!?/br> “吏部掌天下官吏選授,乃六部之首重?!?/br> “故而各部侍郎皆為正四品下,獨吏部侍郎為正四品上?!?/br> “吏部下又設司封,司勛,考功三屬。各屬官員都接近百人?!?/br> 姜沃自然也提前做過許多新部門的功課——與太史局這種精煉部門不同,吏部下屬官員極為龐雜,比如單【考功】一屬,負責日常公務的‘令史’與‘書令史’加起來就有上百人。 整個吏部的官員,上下數百人,且常有調任外放。 姜沃從前入太史局,很快就記住了每個人的名字、性情、才干。但到吏部估計要下一番水磨功夫了。 人,向來是最不好管理的。 人心莫測,可不是程序,輸入進去‘秉公做事’,就會被執行下去。 “姜卿要將吏部上下之制諳熟于心,再到善掌其職,上下通達,只怕非一兩年之功?!?/br> 此言與她所思一致,姜沃適時發聲附和領導:“陛下英明?!?/br> 她既擇了吏部這個大唐最高人事部門,就做好了十年如一日去深耕的準備,甚至列了五年和十年計劃。 皇帝給了她吏部僅次于尚書的官位。 但姜沃自己知道,在其位跟能夠掌其權,從來是兩回事。 她頭兩年,必是以學、以深入吏部之中為主。 最好的老師,自然是在吏部如泰山石一般坐了小二十年的王老尚書。 皇帝道:“其實王老尚書身子骨很硬朗,上書致仕大抵只是向朕示無‘把持吏部職權’之心?!?/br> “朕已然挽留了他?!?/br> 皇帝在榻上坐著,以手支頤笑道:“朕看……王尚書精神矍鑠,談吐敏捷,再撐個三五年,一點兒問題沒有?!?/br> 姜沃聞言便應道:“如今,臣才安心些?!?/br> 雖如此說,心中卻有些疑惑:既然王老尚書三年五載也不走,皇帝怎么單獨把她叫來說這件事。 必然還有旁的事情—— 果然,皇帝又道:“然王尚書到底已近古稀之年,姜卿又還未至而立。朕便另擇了一個侍郎,與姜卿一并入吏部?!?/br> 姜沃懂了。 這一位侍郎,應該是皇帝選定的,在三五年后,真正接過王尚書班的人。 姜沃倒從未想過一口氣吃個胖子,幾年后就能接過龐大的吏部。 但皇帝此舉,無疑是提前婉轉與她說明此事,讓她不要有此冒進貪位之心。 見皇帝如此安排,姜沃其實是松口氣的:有皇帝本人安排朝臣來監督制衡她最好,如此,君臣間便大大減少生嫌疑的機會。 姜沃從來心態擺的很正:別說此時的皇帝了,就算是當年晉王,她都恪守著君臣之分。 能坐在一起吃火鍋的私誼是一回事,但在朝上,在這皇城中,她就得做標準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