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9章
而冷靜下來的領導,雖然有些不解,但也沒有打擾李少杰。 從那昂揚的圣歌,再到熱烈的歡呼。 現在的現場,卻感覺到一種令人窒息的凝滯感。 快速的安靜,有種很強烈的落差感。 “怎么了?” 就在李少杰不遠,負責測試這一次收音效果的一位師傅,在接收到領導無聲的表情信號后,湊過來,弱弱的問了一句。 “嗯……” 李少杰抬頭看了一眼,又很快低下頭去。 效果好嗎? 確實很好。 甚至可以說,實在是太令人震撼了。 可是,李少杰卻注意到了一個問題。 語言的融合度的問題。 在之前各個國家的單獨演出中,使用的是各自語言的翻譯。 而在這之前合練的時候,也是注意過語言融合的問題,并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比如,雖然我們用不同的語言唱同一個段落,但不能有太強烈的割裂。 美聲合唱是可以很好的促進這種融合感的,使其從音樂的角度來看,聽起來既能有所區分,但不至于有太強烈的參差。 可在正式彩排后卻發現,語言融合度的問題不但沒有被解決,反而被擴大了。 管弦樂團做的實在是太好了,實在是太整齊了。 所以,不同語言的合唱,似乎顯得有點亂了。 難道用同種類的語言? 不!那反而違背了初衷。 必須要再一次優化這個語言上的契合度! “合唱團的主唱留下,其他人暫時先結束!” 第555章 獨屬于音樂家們的儀式感! 語言這個東西要想韻律統一,無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全世界如此多的語系,每一種語系的發音方式,發音部位,舌頭位置,共鳴腔……等等,都各不相同。 而這《合唱》交響曲,在譜面的樂理展示上,看在音樂家們眼中,那就好像是…… 一副非常趨近于整體形象的畫面。 可畫面中,線條與色彩是那么的不同。 不是以細微線條色彩構建的整體性,而是宏觀整體形象就成為一種平衡。 那種大和諧與多元多彩的結合堪稱神跡。 在合唱時,任何一點“違和”那都是不可饒恕的。 單一的語言會顯得有些空洞,似乎缺少了瑰麗的色彩,可卻形成了完整的整體。 數種語言的疊加,雖然多姿多彩,讓作品的內涵再次上升一個層級,可對完整的整體或許有一點破壞性。 換一句話說。 這就好像你從耳機聽到的音樂,是否是雙聲道影響極大,而耳機的3d音效,也肯定不如電影院imax院里展現的3d環繞音效來的震撼。 光看作曲本身,其實就是如此。 如果市面上你能聽到的,最簡單的音樂,是一條一維的線。 那是一個旋律在發展,在重復。 無論多么好聽,也只是一條線,多了就會重復,所含的信息量極少。 那么,一些優秀的流行樂曲,在多變的和弦,和聲的構建,不同樂器代表的特殊音色增添線條與色彩,隨著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也有所展開。 這就逐漸形成了一幅畫,或簡陋,或優美,信息量完全不是單條旋律線所能比擬的。 這就是二維的畫面。 當來到了嚴肅音樂的世界中,接觸到了大神級的作品后,這個時候,無數聲部,多元化音色,夸張的架構,以及在不同平面上所展現出的變化,再加上嚴肅音樂更加注重的音響,以及聲學效果后,就構建成了一個精致的幾何體。 這便是所謂音樂的“立體性”。 換句話說,就是“層次感”。 有了層次,自然就立體了起來。 此時的音樂就變成了3d的。 而這種精美的“3d”架構,如果語言上產生了不協調的感覺,就仿佛精致的雕像上出現了毛刺,沒有經過打磨拋光一般。 這如何能讓廣大藝術家忍受? “現在如果搞,是不是有點晚了?” 在結束彩排后,會議中,有音樂家有些擔心的問了起來。 目前的進展十分不錯,如果大規模改變一些內容的話,會十分不穩。 這種不穩,對如此巨大的項目來說,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晚了就不搞了?” 李少杰皺了皺眉。 “沒有九十八分,更沒有九十九分??!” “要么一百分,要么零分!” 遇到了問題,那么對于所有人來說,這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慌亂”。 而有時候,一點慌亂就會擴散影響到整個群體。 這就是群體中不可避免的一種問題。 及時掐死這個苗頭才是最關鍵的。 “這樣?!?/br> 李少杰仔細沉吟了片刻,開口道。 “畢竟,歌詞是選自席勒的詩詞,那么,其他語言翻譯的歌詞,盡可能的將重音向著德語版本靠齊,如果遇到語言難以協調的地方,可以從德語部分進行改變,必要的時候,可以不講求語法,斷句,或是語言的輕重讀音,以和諧為主?!?/br> “這……” 眾人對視一眼,發現,似乎這樣算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比如漢語,非常講求“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