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老爺我手提一箱大提琴,從太和殿一邊走到另一邊,累的都得喘好幾口。 這是某些演奏家的噩夢。 尤其有些演奏家上了年紀。 就別太和殿了。 直接叫太醫吧。 反正抄近道…… …… 此時的太和殿,全員集結。 饒是三十余樂團人盡數到齊,人多歸人多。 但太和殿里也真的不覺得有多么擁擠。 很快,李少杰便開始進行布控。 因為是合奏,并且是室外。 所以,李少杰將全部的樂團打散,按照樂器來分布。 所有的樂團演奏家也都欣然接受。 不如說,非常支持。 這才是真正屬于全人類的音樂。 很快,太和殿的廣場與臺階上,被安排好了人。 這不是三十余家樂團。 而是一個樂團,一個擴大了三十倍配置的樂團! 李少杰在中間靠前的部位,而中間靠后,以及兩邊的最后方。 包括李少杰所處的中心左右前方。 被安排了各個聲部的合唱團。 宏偉的建筑,宏大的人群配置,世界上最頂尖的演奏家。 縱使只從旁邊看上一眼,都會感覺到一陣陣的心潮澎湃。 李少杰拿著麥克風。 真實演出的時候不會用麥克風,但調配過程還是需要的。 “大家安靜一下,接下來是試音環節?!?/br> 很快,身邊的翻譯便用各種語言重述了一邊。 而每一次重述,都會感覺周圍聲音瞬間弱下去三分。 直到整個廣場,完全靜音??! 如此的號召力與執行力,讓周圍觀看的領導眼中滿是佩服。 不愧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樂團們??! 而隨后,便也是自豪起來。 領導了這一切的,是我們的音樂家! 第553章 人文精神閃耀之時。 語言的不同,并不會影響排練。 交響樂的調度是有自己的體系的。 比如,在總譜中,會清晰的編寫樂器分類。 一頁總譜,其實就相當于單個樂器的一行,這也是為了讓指揮家能夠更加直觀的去看到整部作品的層次。 而調度上更是便捷。 比如,一頁總譜的最下面五行,一定是小提琴一聲部,小提琴二聲部,中提琴,大提琴,貝斯,所構成的弦樂組。 每一行的前方都會標注樂器。 比如flauti,就是長笛,縮寫為(fl.),flauto piccolo就是短笛,縮寫為(picc.)。 volino i,便是第一小提琴,后面標記了ii的就是第二小提琴,viola就是中提琴等等等,各自也有各自的縮寫。 對于世界上最頂級的這些樂團,這些東西不過就是基礎中的基礎,常識中的常識罷了。 而細致排練中,如何不通過語言的交流,就達成指揮家需要的效果呢? 其實更是簡單,遠沒有想象中的難。 音樂術語的劃分是極其繁瑣嚴謹,卻極其易分辨的。 比如,音響上的從弱到強,便可以有很弱的pp,一直到p,mp,mf,f,到達ff的很強。 如果是漸進式的漸強,或者漸弱,也有dim與cersc的標記。 像是個別音的突然加強的sf,強后馬上變弱的fp標記等等等……實際上是非常細致的。 就連音樂的速度都會劃分出相當多的分類。 比如莊板的grave每分鐘40拍,最急板的prestissimo是每分鐘208拍。 中間包括了很多人聽說過的名次,比如慢板,柔板,行板,快板等等等…… 就連音樂表達中所需要的情緒,也是有非常嚴謹對應的通用語言。 甚至有“如葬禮地”(funebre)情緒標記,而“隆重”“莊嚴”的(maestoso),與其非常相近的“著重地”“清晰地”的(martiale)都會有所區分。 這些東西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普通人很難接觸到,所以,在想象古典樂團排練難度的時候,會有相當大的出入。 這也是為什么李少杰說要指揮三十多個樂團的時候,全世界的觀眾都覺得十分不可思議。 【就算光從語言交流上來說,感覺都要用死好幾斤的翻譯啊……】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哪怕你李少杰不需要翻譯,能保證不同樂團里樂手之間不需要翻譯嗎? ……還真不需要翻譯,甚至不需要交流。 這個交流指的是常規交流。 但實際上,這樣的交流也就是日常會用到,完全不影響作品合作。 而在作品的合作上,大家所依靠的交流工具…… 只是音樂罷了。 而李少杰的調度十分的簡單。 拿著麥克風,需要試音的時候,發布的指令相當的精簡清晰。 “vi 1,allegretto,accarezzevole,mf!” 這么一個簡單的指令,即可告知所有人相應的信息。 第一小提琴,小快板,親切溫存地,中強。 直接點出指揮需要的小節數目,然后用最簡潔的指令,便可以很好的指揮全體。 場地確實很大,如果離得遠的話,在正式演出的時候,肯定是看不到李少杰的指揮動作的。 這就又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實際上,在樂團里演奏,每一個個體都是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