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章
彼此敵對的勢力,沒有哪一方是正義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利益與生存。 作為冒險家的玩家們,也一直承擔的是“棋子”“工具”的定位,被人忽悠著成為一把刀子。 而作為主角們親手宰了的使徒們,表面上與世無爭,但實際上彼此之間因為生存,仍然是會有沖突。 這次作為主角的希洛克便是如此。 生長于無形世界珠雅羅帕的她,只有在溫暖的地方才能行動。 后來因意外來到魔界,又被轉移到阿拉德大陸上,陰冷黑暗的悲鳴洞xue。 感受不到光與溫暖的她精神開始崩潰。 被擊敗假死,又被復活。 到如今,又與冒險家,以及地面上人類帝國勢力起沖突,開啟這一場戰斗。 但這次的戰斗和以往不太一樣。 李少杰和呂秋兒結合著心理學的一些知識,開始對副本進行剖析。 按照游戲流程來說。 冒險家通過天空之城,來到打開【破壞之門】,來到【苦難之境】,這個時候,尚且是物理現實世界,但種種暗示已經種下。 通關的副本叫做【記憶的碎片】以及【痛苦之境】。 來到【苦難之境】的深層后,是【幻影之城】與【無形之門】。 無形之門中的怪物為一黑一白,慈悲之維塔,公義之奈克斯。 維塔是深淵中綻放的動蕩之【生】,是深淵中消逝的絕望之【死】。 奈克斯是深淵中綻放的動蕩之【死】,是深淵中消逝的絕望之【生】。 兩者是無形空間的生與死的管理者,同根同源,同為一體,卻無法共存,無法交融。 代表的便是一黑一白的死神形象。 活著是永遠無法到達的真實,死亡是苦苦哀求的解脫彼岸。 而這兩個形象,便是弗洛伊德本能體系中所提出的“生本能”與“死本能”。 【人最基本的欲望是兩種,一種是求生,一種是求死】 求生是面對恐懼極力掙扎的表現,求死則是人從誕生那一刻起,就開始追求返回無機的本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除緊張與恐懼,回歸永恒的平靜。 而經歷過一次的希洛克,自然在這次戰斗中,展現出強大的“愛欲”與“死欲”。 生本能與死本能都是極為強大的力量。 此時,整個心理世界的基本邏輯構建完成。 【逃避】與【心理的防御機制】! 這個時候,開始進入到希洛克的內心世界。 也就是攻堅流程的第二階段。 這第二流程,信息量其實很大。 無論是從名字,背景,設定,乃至游戲內的形象設計,圖像,畫面。 很多暗示都非常的隱晦。 地圖開始變得類似于精神世界的“混沌”與“虛無”。 二階段的攻略一共分為三層。 表層,中層,以及深層。 對應著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 【潛意識:本我】 【前意識:自我】 【意識:超我】 非常貼合古典精神分析學。 二階段第一關,表層的四個副本,叫做【無形之棺】,對應的便是潛意識的本我,這里、沒有任何約束,無理性,原始而沖動,唯一的追求是滿足。 這只是最外層。 接下來,來到第二層,前意識,自我,也就是自我意識。 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一種認知,也是個體對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 簡單的例子。 周邊的人都覺得我是個有趣的人,我對這個設定也不排斥。 那么,自然就會開始扮演這個角色。 每個人都是這樣。 比如,周圍的人覺得你應該是個特別喜歡玩游戲的網癮少年。 但你其實沒有別人想的那么網癮,但因為你對這種設定并不排斥,所以會開始自稱網癮少年,無形之中,行為上也會開始偏向網癮少年。 擺爛啊,跟風啊,或者討好型人格啊什么的,雖然嚴格講并不是一碼事兒,但多少是和這個有點異曲同工的味道。 這便是榮格所提出的四種人格系統原型之一。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有好有壞的,好的地方很好,壞的地方很危險。 而出現在前意識之中的希洛克,形象是一個成年女人的x感形象,這便是世人對原本無形之物希洛克的一種認知。 我覺得你應該就是這個形象。 而希洛克本身也不排斥這個形象,于是愿意扮演這個形象。 于是,這便是無形之希洛克的自我,也是她的人格面具。 但要知道,人格面具往往不是真正的我。 前意識自我,也正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個門衛,壓抑住潛意識之中不好的東西,允許一小部分能被接受的潛意識進入意識之中。 比如憎恨,嫉妒,怨恨等等。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看待我是善良的,不愿意承認自己是邪惡的,這便是前意識發揮作用,在壓制潛意識中不好的東西。 可一旦潛意識力量爆發,做出“極為沖動”的選擇,就會出現不可挽回的事情。 比如,明明是個不錯的人,怎么就做出了這么可怖的事情?這簡直是個惡魔。 而想要看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