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這不是弗雷德里克亂說。 兩個徒弟的人生經歷截然不同。 李少杰生下來以后,雖然不敢說生于大富大貴的家庭,但絕對稱得上是順風順水。 但李少杰也不是啥也不懂的皮皮,更不是單純到沒有智商的白蓮花。 所以,在描繪“善”這方面,天然會更靠近一些。 “嗯,有道理?!?/br> 李少杰凝重的點了點頭。 自己不是沒創作悲劇題材的故事。 《沂蒙山》便是大獲成功的一部佳作。 但那是基于歷史,更是基于民族。 《敦煌·慈悲頌》也是如此。 慈悲頌中,也是表達了“善”這個概念,可也是通過一些具有“悲劇”元素的東西去表達。 都很成功,很優秀。 但距離李少杰心中那真正的“人類音樂的光輝偉岸篇章”…… 尚有不小的差距! “不過,你并不需要急在一時?!?/br> 弗雷德里克呵呵一笑。 生怕自己徒弟鉆牛角尖。 “你還很年輕,不要因為一時著急,走岔路啦!” “哈哈!也是??!” 李少杰也笑了笑,搖了搖頭。 “老師,過段時間,我可能有新作品要首演,具體的地點尚未確定,不過可能不會放在國內?!?/br> 弗雷德里克眼前一亮。 “哦?!那我可要看看??!” 第385章 世界巡演的籌備! 新作品的設計已然搞完了一半。 所以,李少杰也會開始想一下首演相關的事情。 只不過,這一次,李少杰不打算在國內首演,更不打算只面向國內。 想成為世界頂級演奏家? 相對來說,其實并不是十分依靠“走出去”。 因為,你只要能力達到,自然就是了,如果開心,甚至可以完全不出國,雖然或許會有一些來自民間的非議與輿論,但實力就是實力,演奏成什么樣,是有目共睹的,跟你在什么地方發展,什么地方演奏,是沒關系的。 可是如果想成為世界頂級的作曲家,音樂家,或者說……藝術家。 就必須要“走出去”。 走出國門,來到世界,積極溝通世界。 因為,這涉及到了“文化”的問題。 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 作為歷史悠久的華夏,從不能高傲自大的看世界,自詡天朝上國而不交流,更不能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對自己文化沒有信心,一味吹捧他人。 以自己的文化自度,藏驕傲于骨子里。 對世界文化謙虛接納,對他族文化認可,取長補短。 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級藝術家。 很明顯。 李少杰在國外的活動,有些不足了。 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實際上,放在世界角度來看,以古典學習者的角度來看。 國人對外界認知足夠,但外界對國內認知……遠遠不夠。 不過,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很難。 得一點一點來。 西洋的古典音樂,通過幾百年的發展。 走向世界的時間超乎想象。 幾乎是兩個世紀的世界性交流與世界范圍的廣泛學習,方才達成如今的效果。 大家都聽過,一些大師大家也都認識。 喜好者甚至可以如數家珍的跟你講西方音樂的發展史,名人,名作。 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中國本土的音樂,相對來說,風格更多,范圍更大,歷史更加悠久,受到各種文化,哲學的影響更大,包含的民族更多。 這也注定了想要走向世界的工程量變的極其巨大。 時間,必然也會更久。 難度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 哪怕就是中國傳統音樂出身的人,也未必能夠了解整個中國傳統音樂的脈絡。 那tm是壓根就理不清的。 有人說,憑借一個兩個大作就能讓中國音樂走向世界? 李少杰覺得,可以先給這人賞一個白日做夢的大嘴巴子。 所以,現代的中國音樂家,在此道的努力,簡直是玩出花了。 要么,搞西洋古典音樂的時候,暗戳戳的加點中國元素。 慢慢的去滲透。 要么,就是將西洋古典音樂漢化,去表達中國文化。 去做一個不同于西方的西方古典音樂。 而在文化輸出的表述上,也只能以單個點的方式去表達——在無盡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文化,民間故事中,截取那么一小節,一小段,以及一小種風格。 進行創作。 就比如李少杰的《敦煌·慈悲頌》,或是一些敦煌舞,敦煌題材的其他作品。 敦煌。 就已經足夠人研究一輩子了。 可面對整個華夏的文化與歷史,卻又顯得微不足道。 所以,種種方面考慮,李少杰認為,自己必須要抓緊時間,盡可能的更多,更大量的去走向世界。 在這種考慮之下,李少杰便開始籌備觀望起來。 這一趟國外之旅,最后一站,自然便是拜訪自己的老師。 講真。 弗雷德里克這老頭,能處。 有事兒他是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