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3章
結果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最終倪光南習慣成自然,只要項目確實有研究的意義,他幾乎都不會去阻止,而是默認通過。 當然了,通過審核可以確定,倪光南審核批準的所有項目都是確實對科技發展進步有著推動意義,從來沒有批準過任何無聊的,毫無意義的,比如研究什么個子矮和禿頭之間有沒有什么必然聯系之類的項目,那都是一概不批準的。 不過倪光南也沒有想到,這些項目里面其實還有一些包藏禍心,惡意借用公司資源給別人研究的項目,最終導致負責人鋃鐺入獄的情況什么的。 總的來說,倪光南或許確實是一個好人,但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負責人,更不適合拿著項目審批的權限。 事實上黃老板在此事件之后,也不認為將這樣一個權限放在一個人手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因為一個人的人品就算再高潔,那他也是有著自己的喜好和傾向的,那么就會天然的按照自己的喜好與傾向以及性格特點來做事。 而且想要欺騙一個人也非常容易,只需要把項目包裝的非常貼近三大路線就行了,而一個人所有項目的話,又勢必會出現精力不足,無法對所有項目全都嚴格審核的情況出現。 于是乎,這一次的改革就醞釀而生了,其中審批制度就成單人審批,直接變成了群體審批的制度。 這個制度其實參考了西方的陪審團制度,根據公告表明,所有項目來源依然是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的集團層面下達的項目,這是最高級別的項目,研究中心會根據實際情況來分配研發人員負責。 而研發人員必須無條件的優先履行集團下達的研發任務,不得有任何推遲搪塞。 至于第2種由研發人員自己提請的項目,則首先要進行項目公示,該項目會在整個內網的網站上面進行公開,所有擁有內網權限的人員都可以瀏覽項目,如果覺得這個項目與三大路線無關的話,可以對項目進行命名舉報。 當舉報人數達到一定標準之后,該項目就會自動進入加強審核環節,直接交由集團總部,又江南集團總部來進行審核確認。 而如果項目通過了公示的話,則交給研究所所長進行單獨的審核,如果單獨審核不通過,要么就直接放棄該項目,那么提交人可以直接將項目送到集團總部,由集團總部負責審核。 不過這個后果就比較嚴重了,如果總部審核通過的話,那研究所的所長就要接受調查。而如果審核不通過的話,則提前審核人會受到相應的調查,相應的調查同時必然會受到一定的處分。 最后,在通過了公示和所長審核之后,就要進入陪審團審核的環節,研究中心的自動程序會自動抽取20名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 這20名工作人員會避開項目相關人,從其余的研究人員中完全隨機的進行挑選,哪怕是剛剛進入研究中心一天,也能夠有相同的幾率被挑選進陪審團之中。 之后項目提請人本來要和20位陪審團成員進行審核會議,在會議上詳細闡述自己項目的目的,費用,和三大路線的關聯性等等,最終由20位陪審團成員進行投票決定,有超過60%的陪審團成員投票認可,則項目通過,報給總部進行最后的批準就行了。 第1088章 kpi來咯 看到這個全新的審批流程,這些研究員們個個都變成了苦瓜臉。 以前審批多簡單呀,只要想辦法說服倪光南就行了,而倪光南雖然為人正派,從不搞一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但這種人你只要抓住了他的脈搏,其實就非常的好忽悠。 最簡單的,就是把這個項目的重要性往高了說,往為國為民的利益去說,甚至往歷史意義方面去說,往外國人有華夏人沒有這方面去說,那基本上是一說一個準,倪光南都會批準的。 所以除了最初的一兩年之外,后來大家基本上都掌握了套路,大家都知道怎么申請項目了,特別的簡單,幾乎不用怎么費功夫。 但是這個新的審批方案一下來,一切就截然不同了,前后居然有三道關卡,除了中間的所長審核之外,其余的全部都是要通過多人審核的項目。 這天底下的事情不怕你管的人壞,就怕你管的人多。 管的人壞,只要自己也變壞,就更加容易通過了。 可如果管的人多的話,眾口難調,難度就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更別說兩個環節里面,前者是所有人都要審核,后者是根本不知道審核你的人是誰,想要做前期工作都不行,這就直接麻了。 看到這樣的審核流程,所有研究人員都明白,以前的好日子,這下算是徹底到頭了,大家都得為如何通過項目審核而抓破腦袋了。至于想要搞什么額外的東西,那更是想都別想,徹底沒有這樣的可能性了。 大家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更加貼近三大路線來過審核關。 要是在沒有發生這檔子事的時候,忽然推出這樣的政策改變,那作為所長的倪光南,恐怕第1個不答應如此復雜的審核制度。 而就算他想明白了,下面的人也會攛掇著他,或者干脆就自己鬧事,最后搞的整個研究所烏煙瘴氣,就算黃鶴自己,恐怕也很難解決研究所的問題,畢竟研究所是以人為本的地方,失去了這些珍貴的科研人才,或者和這些科研人才徹底鬧得人心不和,分崩離析,那就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