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2章
“沒問題,熊貓同志,我們保證完成任務?!?/br> 周濟民笑了笑,繼續道: “你們也別激動,還得在我們綠洲新城這邊慢慢形成規模,把技術給摸索清楚之后,再向全國鋪開,不要急嘛……” 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事情還得一步一步來,腳踏實地去完成任務才行。 三人會議結束了,王煥初便火急火燎地離開了,顧海山也忙著開始組建氣象局這些事情。 而周濟民則是回了一趟家,然后開著飛機前往京城。 文津街,元宵節剛過沒多久,周濟民再次來到這里,領導們都有些奇怪,怎么最近來的這么頻繁? 隨即,老林等幾位領導跟周濟民聊了一會兒,很快就召開了會議。 想要在全國各地建立氣象局,這一點倒是簡單,然而,這必然會增加正府的負擔。 畢竟全國大概有一千六百多個縣級或同等級單位,就算這些單位都只增加兩名氣象局成員,那全國來看,就需要三千兩百多人。 這些的工資,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了。 更別說兩個人肯定是不夠的,最起碼也需要三五個人才行,搞氣象監測的專業人才、高射炮發射和維護人員、聯絡員等等。 所以不管如何精簡,最基本的配置,就不能少。 關鍵是,上哪找這些優秀人才? 毋庸置疑,高射炮這些,肯定是由部隊這邊來負責,可是其他專業人才,就沒那么簡單了。 “領導,我是這么想的,今年七月份,我們綠洲新城需要更多的中考之后的考生來報名參加考試……” 周濟民提出了他的要求,那就是拔高考生數量和質量。 因為他不僅僅需要氣象、地震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醫學等方面的人才。 所以十分迫切,也想著老林他們可以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此時有位領導,卻突然對周濟民的通訊衛星比較感興趣,提出了好幾個問題。 天氣預報嘛,京城這邊能不能提前安排上? “領導,快了,我們預計是上半年先發射三枚火箭,下半年三枚,到時候有了六顆衛星之后,通訊、氣象等方面的功能就可以得到加持了……” 原本的通訊衛星系統,只能做到個大概,很難在局部范圍內有所成就。 聽完周濟民的話,領導們接著又詢問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 他都一一作答了。 空間站的建立過程,遇到的問題太多了,但這樣的情況下,能逐步建立起相應的機制,讓國家受益,而不是胡亂花錢,這樣才是最好的。 技術嘛,研究出來之后,無法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那才是大遺憾。 作為科研工作者,務實的作風才是正解。 和領導們聊完之后,周濟民離開了文津街。 針對氣象局這些機構的建立,領導們也需要時間消化,并且也再次舊話重提,那就是在新城這邊建立試點。 如果到時候可行性確定了,再推廣全國。 其實,在綠洲新城這邊建立氣象局試點,難度系數還是蠻大的。 主要是這邊的氣候特點是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老干旱了,想要實現人工增雨的目的,難度很大。 不過周濟民還是答應了下來,畢竟現在的綠洲新城可不是以前的綠洲新城了。 從六四年開始建立綠洲新城,到現在已經十年了。 當初成立的時候,新城就已經大不同了,畢竟整座城市都是由周濟民自己一人完全建立起來的。 后續的擴張,也是由他出了很大力氣。 要不然,真指望農學院那些植物學家和學生們,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小城快速擴張的目的。 十年過去的綠洲新城,氣候特點也慢慢改變了很多。 最起碼現在的降雨量是增加了很多,而且降雨也基本上可以被存儲起來,用于花花草草的澆灌。 整個城市內和周邊地區,森林植被覆蓋率是非常高的。 如此情況下,人工增雨的試點工作,也不是不行。 當然了,新城附近的農業,其實大部分都不是靠天吃飯,而是運用了高科技。 很多花花草草,菜園子、水稻等,基本上都是大棚種植。 是的,新城附近也開始試驗雜交水稻了,這是西北大學建立之后,開展的新方向。 跟新城大學相比,后面才建立的西北大學,并沒有什么優勢。 因此,想要發展,只能另尋出路。 不管是什么專業都好,都需要創新,要不然恐怕很難得到市政方面的大力支持。 且不說趕超新城大學,最起碼不要被新城大學拉開太遠的距離吧? 而西北大學的農學院,就另辟蹊徑,想要在雜交水稻、雜交西瓜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 回到綠洲新城的周濟民,再次召開了會議,這次他把新城大學、新城理工大學、西北大學和新城科技大學這四所學校的領導層都喊了過來。 剩下兩所醫學院,周濟民并沒有喊他們,到時候讓顧海山發文通知一下就可以了。 “可能大家已經猜到我請大家來開會的原因,很簡單,接下來……” 會議剛開始,周濟民便直奔主題,根本沒有寒暄或者閑聊其他。 新城大學要開設的專業是最多的,剩下三所大學需要開設的專業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