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家的小娘子 第20節
心想,這人真是奇怪,又怕又非要看,他都不知道說她什么好? 李硯拿她沒辦法,只能將她抱在懷里,用自己的雙手捂住她的耳朵,陪她站在遠處一起看。 陳桂花本來提熱水出來給豬脫毛用,看著遠處枇杷樹下擁在一起的小兩口,心里樂開了花,臉上滿是止不住的笑意 。 惹得眾人還以為她是殺了年豬,高興呢,誰知道她心思全在一旁的新婚小夫妻身上。 陳桂花看他倆瘦的,就忍不住要給人塞rou,林菀推托不得,這不就讓她給帶回了這么多。 林菀按照前世的記憶,做好臘rou后,將余下的、不好切的散rou做成了兩種口味的香腸,一種香辣味兒的,另一種則做成了甜口的。 她把做好的臘rou、香腸掛到屋檐下的竹竿上,這些東西要等風干水汽后才能熏制。 -- 書房內。 李硯正端坐在書案前,手上捧著一本歷代科考優秀策論集合在讀,林毓這兩天也跟在他身邊,李硯有空的時候會教他一些簡單字認一認,現下他拿著筆正在默寫自己的名字。 林毓名字中那個“毓”字特別難寫,他硬生生學了半下午才學會,這會兒他又在練習它的寫法,卻總是不得要領。 他看著李硯寫給他用來描摹的那個“毓”字 ,跟自己寫的一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當然他自己是地下那個。 寫了半晌仍舊沒眼看,他便有些泄氣了。 李硯雖然一直注意力在手中的書上,但余光一直有在觀察林毓的一舉一動,看他略顯浮躁的樣子,忍不住開口問道:“阿弟可是覺得練字無趣?” 林毓不知怎么回事,自從李硯開始教他習字后他就有些莫名的怕他,可能就像學生天生對夫子有種敬畏之情一樣,因此李硯開口問他時,他卻不知要如何作答。 他低著頭,隔了會兒,才支支吾吾地回道:“姐夫教我的字,我寫得不好,我感覺自己太蠢笨了......” 李硯放下手中的書,掃了一眼林毓剛才寫的那些字,心下了然。 他寬慰道:“阿弟,你如今還年幼,也才剛剛開始認字,手下力量薄弱難免握筆吃力,我年長你許多,又長年不間斷地練習筆墨,自然比你寫得好,你實在無須難過?!?/br> 可能李硯的安慰起了作用,林毓聽罷便瞬間抬起了頭,他瘦削的小臉經過林菀這段時間的喂養長了些rou,跟林菀剛來時見到的那張蠟黃、沒有血色的小臉完全不一樣了。 林毓眸中帶了些難以掩飾的激動,他看向李硯,對他道:“姐夫,謝謝你安慰我,我一定好好努力練字,等有一天我也會像你一樣厲害的?!?/br> 李硯也知道他年紀小,確實能坐下來這么久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想了想,道:“今日已經練習許久了,阿弟出去玩兒會兒吧,學習又不急于一時,只要你有心,早晚能學好的?!?/br> “我能出去玩兒嗎?”林毓有些期待地問道,“就在外面,我找阿姐去?!?/br> 也不知道林毓怎么會有些怕他,他自認挺溫和的。 李硯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去吧,你阿姐一個人在外面也很無聊,我一會兒看完這些,就來找你們?!?/br> 林毓也不遲疑,將桌上的紙筆收撿起來歸回原位后,就高高興興地出去了。 -- 除夕夜是一年里辭舊迎新日子,也是闔家歡樂的日子,多少人忙碌一整年就是盼著這一日,能夠回到親人身邊同他們團聚在一起吃上一餐年夜飯。 各家在這日從一大早起就開始忙碌個不停,或清掃屋舍,或除舊布新,門窗上要張貼春聯、窗花,各處掛上紅燈籠也是必要的。 當然,今日最重要的事情還是這三樣:祭祀祖先、準備年夜飯、守歲。 林菀其實比較喜歡這個時候大家一起圍爐吃火鍋。 又熱鬧,又有氛圍,可惜他們家人少,吃火鍋需要的工具一樣沒有,委實缺了點感覺,她便想著明年吧,等明年除夕夜她提前好好籌備一番。 林菀一早就在心里計劃好要準備幾個菜了,作為年夜飯的重頭戲,首當其沖的餃子必定少不了,按照以往的習俗,今日除夕夜桌上得有魚有雞才行,畢竟要討個年年有余(魚)、大吉(雞)大利的好彩頭。 雞原本在林家喂養了幾只,前幾天一起帶了過來,現在正好派上用場,現在就差魚沒有著落。 林菀正愁上哪兒去弄條魚呢?就聽見隔壁的張氏站在兩家相連的院墻處喊她,“阿菀,快過來,三嬸有個好東西給你?!?/br> 林菀聞聲趕緊走過去,她剛一走到張氏的對面,張氏馬上就把手里提著的那條鯉魚遞給了她。 “三嬸,這......這魚哪兒來的???”驚喜來得如此突然,林菀都不知道怎么形容此刻的心情了。 “這不是一早你三叔去幫里正家捕魚,他家魚塘里的魚多,就給幫忙的人每家送了兩條,我想著你們應該也沒準備就給你提了一條過來?!?/br> 林菀被她一番話說得心里極為熨帖,趕忙上前去接魚 ,“謝謝三叔、三嬸這么想著我們,相公這些年除夕夜都多虧你們給送些吃的,才不至于連頓餃子都吃不上?!?/br> “今兒個,三嬸就不要給我們送餃子了,我在家多包些,一會兒給三叔、三嬸送來?!?/br> “那感情好,也讓我嘗嘗你的手藝?!睆埵侠事曅Φ?,“阿硯這下有娘子了,不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過節,我跟他三叔也能安心過個年了?!?/br> 自從得到李硯的回應后,林菀對他的喜歡一日勝過一日,如今只要一想起,每逢過年過節他都需要一個人硬生生捱過,她就受不了,心臟像被無數蟲蟻啃食,綿綿密密地疼。 林菀不欲在外人面前展露這些情緒,她收斂起內心的酸澀,重新在臉上掛起笑容,又同張氏隨意聊了幾句,才轉身回了自家廚房。 -- 林菀一個人在廚房忙活,打發李硯跟林毓兩個人去外面貼窗花,她準備了六個菜作為今晚的年夜飯,做餃子皮的面早就和好了,餃子餡兒準備的是白菜豬rou餡兒的,趁著時間充裕,她就想先把餃子給包上了,一會兒方便直接下鍋。 李硯貼好窗花進來的時候,就看到她站在桌前,雙手用力一掐,一個皮兒薄餡兒多的餃子就包好了。 案板上已經躺了好幾排餃子,個個飽滿,很是好看。 他想起上次家里包餃子還是好多年前,記憶久遠得只剩下阿娘模糊的身影,如今他的娘子站在這里,神情專注的為他們的第一個年夜飯忙碌著。 這個場景也成了許多年后他記憶力揮之不去的存在,彌補了他缺失多年的除夕夜闔家團圓的遺憾,也成了讓她在自己心里生根發芽的開始。 年夜飯準備好后,林菀先讓李硯給隔壁張氏他們端了三個菜過去,這三個菜除了餃子還有一份糖醋排骨和一碗土豆燒雞塊。 張氏收到菜時,訝異了好久,本以為林菀只是隨意說說,沒想到還給送了好幾樣菜過來,她趁著給李硯騰碗時的空檔,每樣菜偷偷嘗了一點兒,才發現林菀廚藝竟然這般好。 頓時,對李硯能娶到這么好的媳婦兒,感到欣慰不已,直嘆緣分天注定,否則那時要是李硯換了條路回家,沒有遇上落水的林菀,他倆就沒有如今這般境遇了。 既然李硯送了吃的過來,張氏也不會讓他空著手回去,也撿了些他們沒做的菜給他帶回去。 * 一頓飯從戌時初吃到了亥時正,桌上的菜還剩下許多,不過年夜飯剩下才好哩,不然怎么會有年年有余的傳統呢? 林毓年紀小,守歲對他來說實在難熬,林菀便讓他先回去睡了。 她跟李硯兩個人則留下來,在屋檐下生了爐子煮茶閑聊,一起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 整個林家村,今夜燈火通明,懸掛在他們頭頂上方的燈籠也將彼此的身影映照在一起,他們挨得極近,連影子也相互交纏一起,分不出你我。 林菀吃得有些撐了,便把頭輕靠在李硯的肩上,靜靜地看他撥弄爐子里的炭火。 李硯發現林菀靠過來時,就立馬換了另一只手去cao作,他們就這樣依偎在一起,從去歲來到了新年。 四周的鞭炮聲震耳欲聾、此起彼伏,他們就在這嘈雜聲中,對彼此送出了新年的第一聲祝福。 “新年快樂,菀菀?!?/br> “相公,新年快樂!” 此后多年,他們在許多地方守過歲,身邊也不僅僅只有他們兩個人,但這句“新年快樂”,李硯總是第一個對她說的。 第21章 21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連帶著天氣都漸漸好了起來,飛雪斷斷續續飄了幾日,終是在前日停歇了。 最近幾天,幾乎日/日都是晴空萬里,房前屋后、山野田間放眼望去積雪已消融了大半。 田間地頭偶爾出現幾個的村民扛著鋤頭走在上面,似是在查探春耕合適的時機。 正月里大家要么走親訪友,要么鄰里幾個湊在一起閑話家常,林菀不是個喜歡扎堆在背后議論別人的人,所以這些日子她不是在家里縫制衣裳,就是炮制她的那些藥材。 為此,李硯專門替她收拾了一間沒人住的房子出來,好方便放置她那些草藥。 林毓這些時日仍繼續跟著李硯認字學習,而今他已經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得很流暢了,雖然筆鋒依舊稚嫩,但假以時日肯定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正月初六是林毓的生辰,林菀簡單地給他做了個雞蛋羹,煮了碗長壽面就算是給他慶生了。 也是那天李硯才知道林毓七歲了,后來晚些時候,他便主動跟林菀提了,過完年要送林毓去鎮上的學堂啟蒙。 一開始,林菀還有些猶豫,她主要是擔心束脩太貴承擔不起,她是有心送林毓去上學,但是沒想著這么快。 林菀暗自計劃著,年后自己先到鎮上醫館尋求下手上制作的藥丸的合作機會,若是能賣出去掙到錢再送他去學堂。 誰知道,李硯卻堅持今年就要送他去啟蒙,他的意思是如今林毓這個年紀正合適,而且他自己有心想要去學,那他們作為家人就算自己省著點花銷也是要送他去的。 當然能早些送去更好,幼童的人生際遇往往就在他們這些大人的一念之間。 李硯看得出來林毓是個讀書的好苗子,所以在后面他新年去老師家拜訪的時候,主動跟他提了林毓這事兒。 宋舉人本就喜歡李硯,這些年李硯也一直是他最得意的學生,既然他開口求了自己,他便給林毓行了方便,讓林毓過完元宵后就到他們族中辦的學堂里上課。 這個學堂雖是族中出錢辦的,里面上學的也多是宋氏家族的孩子,但也不乏有鎮上成績好家境貧寒的學子,是以,多個林毓并不會惹人閑話。 再有,李硯珠玉在前,像他這般品貌皆是出色的學子,勢必能在今年秋闈科考中娶得優異的成績,族學能招收他的小舅子,沒準日后還能有另一番際遇。 李硯年后要去縣里求學,禾山書院可是整個松云縣數一數二的書院,里面的學子那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但像李硯這種熟讀四書五經、策論也寫得極好的人卻難得。 他作為今秋松云縣參加秋闈大比的頭號種子、所有人都對他給予了厚望。 所以宋舉人做主免了林毓的束脩,只要給授課的夫子準備年節禮就好,這也算是大大給了李硯便利。 如此,林菀倒是安心下來,也按著李硯的提醒去給林毓準備上學要用的東西。 - 之前林菀收拾衣物時,她就發現李硯的春衫有些破損了,距離元宵節也沒剩幾日,元宵過后他也要外出求學了,這一去至少半個月才會回來一次,所以林菀便想著給他置辦幾件新衣。 鎮上的成衣貴不說,更因為沒有按照尺寸裁剪穿上身難免有不合適的地方,林菀便想著直接扯布給他做兩身春衫。 林菀其實不會做衣服,但是隔壁的張氏可是個做衣裳、鞋襪的好手,有她在,林菀一點也不擔心這兩匹布會砸在自己手里。 再說那張氏一聽林菀這是做給李硯穿的,哪會不用心教,是以,從初四買了布林菀便日日到隔壁去找她學做衣服。 就這樣花了七八日,兩件春衫終于做好了。 林菀將做好的兩件春衫放在床上,起身去書房找李硯,他在家中時大多數時間都在待這里,所以找到他根本不費吹灰之力。 * 李硯一直不贊成死讀書,小孩子即使讀書也不能脫離童年的玩伴,他不想林毓像他小時候一樣一心撲在書本上,所以今日他便放林毓出門去找他的好朋友栓子、虎子玩兒去了。 是以,現在家里就只剩小兩口。 林菀進去的時候,他正在書案上寫信,已經寫到最后署名的地方。 這還是林菀第一次近距離看他寫字,他的字跟他的人一樣,勁瘦飄逸卻又暗藏風骨,紙張上字跡工整、間距適宜,雪白的信紙上不帶一絲污墨,讓人一眼瞧見便有種賞心悅目之感。 從林菀踏入門內的那瞬李硯就發現她了,只是忙于手中的書信沒有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