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第278節
“我們去云南,你們 去哪兒?” “重慶沙坪壩?!?/br> “四川璧山!” 路小柒找出了當年的路線圖, 大致是北方高校南下、東部高校沿長江西進、廣東福建的高校向西或向北轉移到附近山區。 為了躲避日軍, 內遷的目的地大多是山區,道路艱辛,風餐露宿。到了之后,也沒有現成的校園可用。云南那邊是建起來的茅草屋,滿是泥濘。 武漢大學到了四川后把破舊的廟宇和土坯平房當成了校舍,師生們分散到了七個地方,平時上課和生活就在其中奔走,風雨無阻。 課桌不夠,年輕的學生們就站在門外聽,沒有足夠的煤油燈,就一群人湊起來就著一盞燈復習功課。 螢燭雖微,亦可生輝。 【中央、中山、交通、復旦等大學遷到重慶,武大內遷四川,浙大遷到貴州,北大、清華、南開內遷到云南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和北洋工學院遷陜西城固成立西北聯合大學?!? 【后戰爭結束,他們返回原地的時候,像西南聯大就將它們的師范學院留在了昆明,作為對云南教育的支持,也感謝云南人民的庇護。這就是云南師范大學的由來,所以,我們能看到,西南聯大的紀念會上,除了北大、清華和南開,還會有云南師大?!?/br>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學校有兩次不同的校慶,大概率就是因為這樣的拆分合并?!俊?/br> 白鹿洞書院等天下知名的書院內,師生們看得熱血沸騰。 “就應如此,既然此地不可留,那就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無論何時,也不能停止教學?!?/br> “尤其是那些書,一定要好好的保存起來?!?/br> 藏書樓中擁有無數珍貴典籍的他們很能理解仙畫中那些師生不帶自己的行李而以書籍為重的心理,換成他們也會如此。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見: “這可棄城逃跑、臨陣脫逃的懦夫行為有什么區別!” “大丈夫應當與城池和百姓共存亡!我等雖是儒生,但也無懼于上陣殺敵!” 前朝亂世,外族入侵之際,也有不少書生毅然棄筆從戎,立下功勛,甚至是舍身成仁。因此在一部分人看來,這樣轉移陣地的行為頗有些逃避之嫌。 兩方爭執之時,德高望重的山長開口了: “這不是臨陣脫逃,這是大義之舉!” 所有的學子都看向他。 “生死存亡之際,與敵人刀槍相見,自然是英勇。但你們的刀槍真的比得上那些在軍中多年的人嗎?你們是不是確定自己上陣能殺敵而不是拖后腿?” “你們讀書是為了什么而讀?” 有學子舉起手,傲然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br> 其他學子也紛紛點頭。 山長和藹的點點頭:“好志向!那你們就要明白,你們是從千千萬萬的百姓中被挑選出來的,被家世挑選也好,被時勢或者是頭腦所挑選也罷,你們 的肩膀上擔負著的不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 一個國家的文脈!” 場中安靜下來。 文脈! “你們焉知,假使戰火燒到了更偏遠的這些地方,這些師生們不會憤而起義呢?但是,不到最后一刻,都要忍耐?!?/br> “文脈興,而國家興。文脈亡,而國家亡!” “人在,國在,人亡,國亡!” 這些轉移的師生們,是在保存華夏的文脈??! 場中肅然,片刻后,學子們對著山長彎下腰去:“多謝山長教誨,學生受教了!” 魏晉。 謝安的寬袍大袖在風中揚起,和他的心情一樣,絲毫不平靜。 他想起父輩的永嘉南渡,為了躲避戰亂,北方的士族們攜帶著家眷南下遷徙,隨著他們一起的,除了細軟之后,最多的就是書籍。 有了這些讀書的人,有了這些書,南方才逐漸成為了現在的文興之地。 這是士族的根基。 而在后世,或許這些師生,只是普通家庭,連庶族也稱不上,但他們的品性依然高潔,散發輝光。 明朝。 一位叫陸深的松江府藏書家,站在自己的藏書樓外。 在他面前的這幾棟小樓里,有著七萬多卷的藏書,還有一些珍貴的孤本,可能連皇室都沒有。 這曾經讓他引以為傲。 但是,現在他有了新的主意。 陸深對跟在自己身后的官家道:“傳出消息去,我陸氏的藏書樓,可對外開放,只要有人引薦,就可前來此地抄書并且帶走?!?/br> 后世的師生們努力保全書籍,以及危難之際創造一切機會讀書的場景震撼到了他。 將這些書藏在這里,只是自己記得的時候偶爾翻一翻,又有什么意思呢? 遇上亂世,一把火就能將它們燒個精光,相關的知識和智慧的微光從此就消失在世間,再也尋不到蹤跡。 多么的可悲可嘆…… 【第二件事情呢,就是1952年的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br> 【這可以說是華夏大學史上的一個拐點?!?/br> 【它的背景,其實是背后的理念之爭?!?/br> 【在調整之前,國內的大學基本上都是仿照的美式和英式的路子與風格,還有很多有著教會背景。那個時候的英美高校教育,講究的是“博雅”,尤其是英式,他們不按照學科來分學院,比如牛津大學的著名的三一學院,就涵蓋了很多不同的專業?!?/br> 【咱們現在的兩所頂尖大學之一,清華大學,當初就是這樣的,不設專業,重視的是外語、基礎理論和人文知識。四年級,才會著重學習專門知識?!?/br> 【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相同模式下的思想認同?!?/br> 【所以,52年的時候,咱們決定要走社會主義路線,將這種模式改為蘇聯模式?!?/br> 【蘇聯模式的理念就是高校的目標就是 培養專門人才, 專業設置要越具體越好, 并且要和實踐就業緊密結合。聽上去,就很實用?!?/br> 【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轟轟烈烈的院校與專業調整拉開了序幕?!?/br> 一位老教授這樣回憶: “當時的實施進度很快,政策下來后,扛起行李就出發,而且限期上課。不少學生是在這個大學入的學,卻在另一大學畢的業?!?/br> 又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搬家。 不過這一次的氣氛輕松了不少。 “真的假的?咱們要搬到燕園去?”剛剛得到消息的北大學生們議論紛紛。 “那燕京大學呢?” “據說他們的文科和理科全部并入咱們學校,然后工科并入到清華大學?!?/br> “那不就是……” 學生沒有說出口,不過他的同學完全明白他想要說什么,鄭重的點了點頭:“就是你想的這樣?!?/br> 【燕京大學、輔仁大學這樣的教會大學,在華夏的土地上消失不見?!?/br> 【而里面的一些外籍教師和背后援助捐贈的力量與資本也都被請出華夏?!?/br> 【在那個國家剛成立的年代,很多東西都混沌不清,再加上冷戰背景,這樣的做法顯然是非常有必要的?!?/br> 【不過,同樣有點慘的還有幾家本土的綜合性大學,也就是后來被稱為大調整里面的“五大母?!??!?/br> 【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br> 【就以南京大學為例,它原本是國立中央大學,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當時民國政府對它的期望,在院系和專業設置上,也的確是堪稱全國高校之冠?!?/br> 天幕上出現了原本的國立中央大學的學院和科系設置。 一共有文、理、工、農、法、醫、師范7個學院,以及35個不同的專業系。 辦學規模非常的齊全和完整。 【52年,南京大學保留了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合并?!?/br> 【然后,它的工學院獨立為如今的東南大學,工學院的水利系與兄弟院校合并,成為了如今的河海大學。工學院的航空工程系和其他學校的航空系合并,組建成了如今的西北工業大學?!?/br> 【它的師范學院獨立為了現在的南京師范大學,也就是南師大?!?/br> 還有許多現在知名的大學,都是從原本的南京大學身上獨立或者是獨立再與其他大學的學院合并而成立的。 比如,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空軍軍醫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 路小柒根據查到的資料做了一個南京大學科系變遷圖。 在調整之后,原本的35個系只剩下13個系。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其他四所“母?!鄙砩??!?/br> 【這樣看,似乎是一所大學分成了好多所新的大學,但實際上,被合并和被撤銷的大學更多,全國的高校從原本的211所縮減為了182所?!?/br> 這1 82所里面按照不同的類別,分為了綜合性大學、工科院校、師范、農林、醫藥、政法、財經、藝術、語言、體育和軍事等。 密密麻麻的一張表格,但分類得很清楚,一目了然…… 如果說剛剛還只是簡單的列了一下985和211大學的區別,以及一些簡單的專業設置,那現在的這一段可就將其中的組織架構列得明明白白了。 天幕下的古人們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