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第53節
從海上刮來的巨風挾帶著暴雨,橫掃過天地間的一切,連高大的樹木都被吹斷,彎下了腰,更何況瘦弱的水稻? 最高的水稻先倒下,然后又壓到其他水稻上,最終形成了大規模的倒伏。 一畝接一畝。 原本的生機勃勃在一場風雨過后,立刻成為了破敗殘景。 位于沿海,深受臺風影響的農人們,看到稻子被吹伏在地,感覺自己的心都要被揪起來,難受得要命。 誰還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有的時候,水稻的根發育 不良,扎根淺,都不用大風,隨便一陣小風雨就能讓它倒伏在田里。有的時候是因為桿子軟,直接折了導致的倒伏。 每年的夏季,他們都要憂心如焚。 為了減少這樣的情況,只能稍微種稀疏一點,讓它光照更足,或許能長得更粗壯一些。 但種稀疏了,糧食產量就肯定不多。 總之,倒伏了,減產。 種稀疏,也減產。 簡直就是繞不開的噩夢! 也不知道后世的這些科學家————農民們雖不懂其意,但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新名詞————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治理倒伏? 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學的辦法? 他們內心充滿了期待。 【五十年代的時候,他終于研究出來了!】 【1959年,黃老研究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矮桿的雜交水稻品種,“廣場矮”!這個品種大概只有90厘米左右,而傳統的高桿水稻大概在一米一、一米二,一下子就矮了二十多公分。而且‘廣場矮’的產量還很穩定。這個品種比幾年之后,設置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搞出來的 tr8’ 號還要更早!所以有人評價說,廣場矮的出現是中國育種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鏡頭轉向玻璃柜里的水稻標本。 它看上去的確是不高,但是稻穗很飽滿。 展館很貼心,還特意找來了高桿的水稻來做對比,高矮的區別十分清晰。而且矮桿的水稻看上去還要更加粗壯一點。 農民們席地而坐,一雙雙眼睛看向天幕,在夜色的勾勒下像是一座座沉默的雕像。 千百年來都是如此。 人群中有人喃喃自語:“原來是要更矮一點?!?/br> “但是,怎么才能讓它們變矮?” 水稻天生就長這么高,難道還能壓著它不讓它長高嗎? 農人們茫然四顧。 不一會兒,有抽泣聲在人群中響起。 他們覺得這簡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老天爺為什么要這么殘忍呢?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卻又讓這希望遠在天邊,遙不可及! 大臣們面面相覷:……這…他們也不知道??!陛下你問錯人了吧! 劉徹反應過來自己的確問錯人了,算了,等那起過到了長安之后,他再問一下。說不定他能想出辦法呢? 而此時,趙過也正在驛站之中的空地上,百思不得其解: “怎么才能讓水稻變矮?!” 【從它開始,中國的育種史尤其是水稻育種史開始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據資料,六十年代的時候,矮桿的水稻在全國推廣種植達到了兩千四百多萬畝,每一畝的產量增加了50公斤!】1 【大家別想著說現在動輒都是幾百斤上千斤的畝產,好像50公斤不放在眼里。算一下就知道這個數字有多牛了。2400萬畝稻田,一年就可以增產12億斤,可以多養活差不多350萬人!尤其是,當時六十年代,正好是□□,這個數字就顯得尤為珍貴!】2 【曾經有過統計,從矮桿水稻被研發出來之后的幾十年里,32年來累計栽培面積為4.48億公頃,增產稻谷3360億公斤!黃老也被國際水稻同行譽為“水稻生態育種先驅”?!? 【實至名歸!】 烈日下,農民脖子上掛著白色的毛巾正在干活。 他腳下的水稻長得雖然不高,但是十分茁壯,已經有一大半都掛上了穗,只等著這些稻穗飽滿起來,就可以迎來大豐收。 他看了看遠方的天色,臉上帶著優愁。根據他的經驗,別看現在似乎天氣晴朗,但很快臺風就要來了。 也不知道自己從農科所拿到的這些矮桿水稻是不是真的能抗倒伏。 到了晚上的時候,風雨交加。 一束束手電筒和煤氣燈的光亮了起來,農民們都擔心自己田里的莊稼,寧可冒著暴雨也要來查看一下才放心。 微弱的光線里,可以看到種了矮桿水稻的田里面,雖然也稍微有些凌亂,但整體是沒問題的,大部分水稻都好好的。而旁邊還是種著原先水稻的田里面,卻倒了一大半。 矮桿水稻,果然抗倒伏! 大部分的農民臉上露出笑容,而少數幾個唉聲嘆氣之余也都下定決心:“下半年還是要去農科所搞一點矮的稻種!詞一點秘的相種! 李世民沉默了。 他到現在都還不太習慣后世人用的各種計量單位。 無論是什么,都動輒以億計! 聽聽,十二億斤!三千三百六十億公斤! 這是什么概念?! 即使只是增產的部分,也可以養活整個大唐一大半的人了。 育種!必須立刻馬上開始育種! 大唐也要有自己的良種! …… 【大家知道,在90年代以前,咱們國家買糧食是需要糧票的吧?計劃經濟,每個人吃多少糧都是有計劃有規定的。而九十年代后,糧票作廢,糧食也可以自由流通了。你想買多少糧食就買多少糧食,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這原本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啊,對吧?老百姓們高高興興的,拿著錢去買糧。但有人就是要給咱們添堵?!?/br> 街上的喇叭不停的播放著:“本店收現金,本店收現金,無需糧票?!?/br> 米店里大家高高興興的排著隊,拿著鈔票買上自己家里需要的稻谷、面粉和大豆等糧食。 一派熱熱鬧鬧,充滿活力的場景。 【90年代中期的時候,一個叫布朗的漂亮國人發表了一篇類似智庫報告的文章,題目很驚悚,叫做《誰來養活中國》,轟動一時。這個布朗的意思呢,是中國人口那么多,而且你們現在還放開糧食購買,中國的糧食根本不夠你們吃的,到時候只能向全世界來購買糧食,勢必就會引發全世界的糧食危機!】 “誰來養活中國?” 天幕下的百姓們陷入到迷茫中,誰還能靠別人養活不成? 肯定是自己養活自己啊。再不濟,不種地的話花錢去買糧。難不成,還指望別人能養活你嗎? 而且,漂亮國是哪個國?為什么要來關心他們國家的事情? 劉徹在心里琢磨了一下,目前路小染提到的其他國家已經有好幾個了,但這種口吻里明顯帶著不爽和鄙視情緒的之前有一個倭國,現在有一個漂亮國。 他記得,倭國就像是匈奴,來侵犯過華夏。 那這漂亮國也是? 劉徹冷哼一聲,不知道這名字很奇怪的漂亮國為什么會忽然關心中國,就好像匈奴有一天忽然發出感慨,說,誰來養活大漢的百姓? 關他們什么事情呢? 失心瘋吧! 用腳想都知道他們肯定不懷好意! 【就漂亮國呢,一如既往的多管閑事,而且還在文章里各種暗戳翟劃的輸出威脅論,但是呢,他關于糧食危機的部分還是引發了像是黃耀祥院士這樣的農學界泰斗的擔憂。于是,幾位大牛聯合起來向政府提出,咱們必須還是要大力發展研究高產水稻,不然真的得從國外進口糧食才能養得活那么多人。萬一,國際環境變惡劣,人家不賣糧給你,那就危險了?!?/br> 【于是,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咱們國家上馬了一個“超級稻育種計劃”,決意研發超級高產水稻,而這個項目的主持者就交給了當時剛被評選為院士不久,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穿著端莊的新聞主播坐在臺前,用標準而親切的普通話播報: “今天,由農業部主導的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正式開展工作。本計劃意在培育更加高產的水稻,以滿足廣大人群眾的糧食需求,捍衛我國的糧食安全。本計劃分為兩期,第一期為1996年到200 0年,一季產最指標為每畝700公斤;第二期為2001年到2005年,產量指標為每畝800公斤。該計劃的主要負責人為有著'雜交水稻之父'美譽的我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之前不是有人已經研究出了雜交水稻了嗎?”為什么說他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扶蘇心里閃過這個念頭。 不過還不待他說出來,想明白,仙畫自己就提出來了—— 【大家看到這里或許會有個疑問,之前不是說丁穎院士是第一個研究出雜交水稻的人嗎?然后還有黃耀祥院士,那為什么是袁老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呢?】 【這里面其實涉及到的是很復雜的學術。up主不是學農的,只能向你們解釋一下大概?!?/br> 【得先從水稻這種東西的繁殖方式說起。大家都知道,植物是靠授粉來完成繁殖的。而水稻這玩意兒呢就長得很奇怪,他的雌蕊和雄蕊都是長在同一株上面,也就是說它根本不需要第二株水稻,自己就可以完成繁殖,這種方式呢,被稱之為自交。但大家也都知道遺傳學里面的規律,那就是近親繁殖就會產生很多毛病。比如兩個有血緣關系的人結婚生下來的小孩,就有很大概率是傻子或者是畸形。所以現在國家都不允許近親結婚?!?/br> 天幕上出現了一顆水稻的標本,然后鏡頭不斷的放大。 先是稻穗,然后再到稻穗上的谷子排列,再到他抽出來的稻花,再到稻花上的雄蕊和雌蕊。 一直到顯微鏡的級別。 這是現代影像技術里面很典型也很常用的手法,但卻震到了第一次看到的古人。 但他們顧不得去驚訝水稻上的花居然是長成這個樣子,全部的心神都被這路小柒所透露出來的另一個消息占據了——— “什么!近親結婚生下來的小孩是傻子?!” “說的是有可能?!?/br> “不只是傻子,也有可能是畸形?” “那表哥表妹算不算是近親結婚?” “算吧,親戚來的?!?/br> “別說,我忽然想起來一件事情,之前我娘家的村子里,就是表哥娶了表妹,結果生下來的小孩真的是個傻子!三歲多的時候掉進水潭里淹死了。 “三歲多淹死?怕不是故意的吧?” “啐!那可不能亂說??傊?,就蠻慘的?!?/br> “你這么一說,我也想起來……” 民間開始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