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第52節
【在1933年,他成功的培育出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的品種,叫‘中山一號’。因為當時他在中山大學農學院任教,所以用自己學校的名字為這個稻種命名。中山——號在兩廣地區得到了很大的推廣,據說,當時“農人爭種中山白”,并且持續了很多年?!?/br> 衣著破舊的農民聚集在稻作育種場的門口,只為了求得傳說中能更高產的稻種。 一傳十,十傳百。 到了后來,甚至有農民跋涉幾百公里前來求稻種。 【1936年,他又收獲了“千粒穗”。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最大的穗上面可以長出一千四百多顆谷粒,非常的驚人!千粒穗的發現也是當時的一個重大突破。他的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得到了推廣,成功的增產了最高百分之二十五。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就按照兩百斤的25%來算,一畝地可以增加50斤糧食,已經能夠多養活不少的人口!在當時的這個年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所以當時的兩廣農民親切的稱呼他為“谷種佬”?!?/br> 【到了這個時候,民國政府還是想起他來了,對丁教授拋出了橄欖枝,兩次邀請他去當官,都被丁教授拒絕?!?/br> 之前出現過的甘委員長親自前來育種場相請。 丁教授,如今您的稻種可是名震中外呀!您不如來幫我主管這邊的農業,您看如何?職位和薪酬絕不會低了給你?!?/br> 丁穎微笑:“甘委員長抬愛,不過丁某人只想待在學校好好教書,恐怕無法前往。還望見諒?!?/br> 贏政面上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但很快又淡了下來。 他喜歡這個結局。 但是他又是帝王,看到此景難免想起了某些自己誠摯邀請卻被拒絕的人,因此心中一時不虞。 不過,對丁教授,他還是佩服的。 哎,要是天下英才們都懷著一顆報效朝廷的赤誠之心就好了。 【很多人 可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爽文的結局,就是往日你對我愛答不理,今日我讓你高攀不起。但其實丁教授的格局可并不是停留在爭口氣和打臉,他在決定任教的時候,就已經給自己立下了三條規矩,一是不涉足官場,二是不累積財產,三是只當好教授?!?/br> 已經決定不再科舉的宋應星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但這段時間他卻不怎么清閑。不僅朝廷派來了使者邀請他出仕,當地的豪族和官員們也都接連前來拜訪,更有無數的請柬紛至沓來。 不過,宋應星都拒絕了。 他早就決定,自己要留在家里將那部《天工開物》好好的寫出來。 看了仙畫后,他有許多的新的想法想要注入其中。 此時聽到丁穎對自己的約法三章,不由得脫口而出: “好!” 若是他也能像這位丁教授一樣,早日的認清楚自己的目標和道路就好了,不至于蹉跎這么多的時光。 好在,現在也不晚。 宋應星攤開紙張,他情緒高昂,決定今晚就把想好的篇章全部寫出來! 【他也的確是做到了這三點?!?/br> 【他終身都貢獻給了農業界和教育界,建國后成為了華南農學院的首位院長,后來成為了農科院的院長,培養了大量的優秀農業人才。當時他的女兒報考華南農學院,差兩分,他堅決不開后門,不予錄??;在他75歲的時候,去田間視察作物生長情況,依然是褲子一挽就下地干活;他去世的時候,身上稱得上比較貴重的遺物是別人送的一只懷表?!?/br> 頭發花白的老者站在田埂上,不顧周圍人的勸阻,執意挽起褲腿下田,認真檢查稻穗的情況。 只是他不時的按壓著自己的腹部,此時他已經被確診為肝癌晚期。 鏡頭一轉,老者躺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對守在病床前的子女和學生說了一句: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懶過。為黨、為人民、為祖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出最大而最有效的力量?!? 【丁教授在1964年去世?!?/br> 【他沒有看到現在我們國家稻滿田,糧滿倉的情景,但是由他所開啟的雜交水稻的這條路,已經越走越寬,并且涌現出了不少閃耀的身影?!?/br> 鏡頭轉到墻上。 墻上有一句話, 我不在家, 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 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6 旁邊掛著的畫像上,一位其貌不揚的老者正帶著和藹的微笑。 畫像下面寫著“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第39章 農業大學之旅(三) 鏡頭從這位老者的畫像上移開,又轉到他旁邊另外一位老者的畫像上。 畫像下面有一句話: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黃耀祥?!?/br> 【在講袁老之前,還有一位院士也不應該被人忘記。他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道路上同樣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br> 【那就是丁穎教授的學生,黃耀祥院士?!?/br> 觀看仙畫的古人們,尤其是明朝之前的農民們對于育種是沒什么概念的。 但他們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農民。 他們巴不得仙畫能多講一點,自己好從中找到一些可以模仿的經驗,就像是之前的農具一樣。 也有人在書房里繼續搖頭晃腦的看著自己手上的書本,不屑的哼了一聲。 “不是已經研究出新的水稻了嗎?為什么還要繼續研究?沽名釣譽!” 他自小就讀圣賢書,苦讀十幾年終于考上了童生,然后秀才,卻在舉人的這一關里蹉跎了好多年,最終只能無奈的回到村里面開了家私塾。 但他依然是整個村里唯一的秀才,因此也一直自視甚高。 他不太理解為什么后世的讀書人居然自輕自賤,去和那些泥腿子一起在田里面干活。 讀書,難道不就是為了光宗耀祖的嗎? 而且,他的內心深處還有一種隱秘的妒忌——這些人生在條件那么好的后世,居然不懂得珍惜。假如是他生活在后世,一定能一躍成為人上人! 但后世之人居然要把這些褲腿上沾滿了泥點子的人高高的摔起來,那至他們這些風雅的讀書人于何地?!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秀才長嘆一句,翻了一頁書,但眼尾的余光卻不自覺地飄過窗戶,停留在了天幕上。 【黃院士當時考上的其實是中山大學的物理系。當時的物理系是很容易獲得留洋資格的,是通往上一個階層的坦途。但黃院士和自己的導師丁教授一樣從小就目睹了農民吃不飽飯的悲慘境遇,對此十分的同情。因此,他從聽上去更高大上的物理系轉為了農學系,成為了丁教授的學生。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的時候,中山大學遷往云南,丁教授連夜打包帶走了稻作場的四百多個實驗稻種,也帶走了一批愿意前往云南的學生,其中就包括黃耀祥院 士?!?/br> 三十年代的廣東小城,處處帶著破敗的痕跡。 郵差騎著自行車,朝著一位年輕人喊道:“阿祥,你老豆從國外寄來的信!” 阿祥高興的跑過去,拿到了自己父親寄回來的信。 國內謀生不易,他父親只能背井離鄉,漂泊海外去給人照相維生,好幾年才回一次國,一般年底會寄一次錢和信回家。這一次卻是單獨的來信,因為黃耀祥大學選擇專業的問題。 黃耀祥看了信之后悶悶不樂。 “你老豆不贊同你的決定?”吃飯的時候黃母問他。 黃耀祥郁悶的點點頭。 他想要轉到農學系去就讀,因此去信詢問父親的意見。但他父親卻覺得物理系更有前途,在回信里苦口婆心的勸了他好多,說他之后也可以申請留洋,甚至還可以留在國外生活,遠離這片戰亂的土地。 而農學系能干什么呢?和一堆泥腿子打交道嗎? 父親在信里面的措辭很嚴厲,這讓黃耀祥輾轉難眠。 第二天,他看到農田里正在挽著褲腿插秧的農民,和戴著斗笠準備下地干活的母親,終于下定了決心。 父親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太苦了,于是去尋找另外的出路,但是他卻想要迎難而上,給更多人更好的出路。 “想清楚了?”黃母問他。 “想清楚了,我還是打算轉學到農學系?!秉S耀祥的眼里閃著無畏的光芒。 黃母嘆口氣,她知道自己的兒子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但她沒有說什么,只是輕輕的拍兒子的頭:“你自己想清楚了就好?!?/br> 咸陽宮中,有士卿出列: “陛下,大秦若建立學宮,一定要將農學列為其中!” 若糧食真能增產,不僅是大秦的百姓能得到實惠,朝廷征收上來的稅也會增加很多,那能干的事兒就更多了! 也有士卿古板一點:“難不成你還想要士人親自下田種地不成?” 除了士人,還有平民。另外,庶民之中其實也不乏能力者。君之眼光需要放長遠一點。 “你!” 贏政一揮袖子:好了。此事看完仙畫后再議。 學宮是 一定要建的,農學也可以列于其中。 這里面的好處他自然想得到。 贏政現在對于農民的力量已經非常重視。 成干上萬只螞蟻可以干死一頭老虎。 那他身為大秦的帝王,或許也要讓治下的農人們日子好過一點。 而且,他想得比這些士卿們要更深一層。 農田增產這東西太有用了,若現在有誰說可以讓大秦的農人們一畝地增產五十斤,那肯定全天下所有的農人都會奉他為神! 而這樣的人,最好是掌控在朝廷手上,代表著朝廷和他的意志才行。 否則,就容易成為禍患。 因此,即使有著守舊的朝臣們反對,此事也勢在必行! 贏政已經想好,看完仙畫后讓李斯和蒙毅幾個留下來吧,他需要盡快看到相關的細節。 哎,他內心深處嘆口氣,未免覺得有些郁悶。 所有的事情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自從仙畫出現后,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感覺能夠為他所用的人就越來越少。人才的缺少已經給始皇帝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緊迫感。 以前的“愚民”政策和庶民不用的政策,也許真的該停一停了。 【黃老的研究成果很有針對性。他是廣東人嘛,大家也知道沿海多臺風,而“樹大招風”,每次臺風來的時候,那些高桿的水稻幾乎一吹就倒,一倒就會泡在水田里導致顆粒無收,直接報廢。這種情況在農學上被稱之為“不抗倒伏”。黃老就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讓水稻變矮一點,這樣的話就不那么容易被風刮倒了?!?/br> 田里的水稻正在抽穗,但此時天邊的烏云卻開始漸漸的聚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