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炮灰[快穿] 第1441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到沒有辣椒的世界后、咸魚小結巴他又浪又慫[穿書]、在年代文里吃瓜、六零之囤貨強手、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重回1979、貴妃嬌寵日常、末世兄妹流放種田、八零后重生日常、世人為我塑金身[快穿]
兩人這時才想起,蕭遙讓袁旭償命。 他們停下腳步,看著死去的袁旭,心情很復雜。 如果蕭遙說的是真的,那袁旭死不足惜。 可是,這畢竟是跟他們并肩作戰過的戰友,眼睜睜看著他死在自己眼前,心里還是會覺得難受的。 蕭三重新派了人,守在蕭遙的房間四周。 關于袁旭的死因,他對外宣稱有人夜襲蕭遙,袁旭為了保護蕭遙而死。 袁旭謀殺蕭遙,以命還命了結,而他在戰場上立過功,值得得到一個好名聲——他不曾外出,也只能這么說才合理了,因為真相不可能公開,也不能讓蕭遙擔上斬殺身邊功臣的惡名。 第二天天亮以后,蕭三將自己對袁旭的處置告訴蕭遙。 蕭遙聽完點了點頭,沒有異議。 蕭三的那些思量和考慮,她都明白。 而袁旭上陣殺敵,也的確有功,值得得到屬于他的名聲和功勛。 因為身上的毒還沒解,蕭遙感覺身體很難受,而且嗜睡,因此吃了東西很快又睡了過去。 蕭三跟林樹說話,提起這事:“那個龐二……她跟袁旭抱怨這種事,你說,她是無意,還是有意的?”如果龐二不是唐二的妻子,他因為這個懷疑,就想出手了。 就算不出手動她,他也不想龐二身居高位,享受著自己meimei打下江山帶來的權力好處。 她不配! 林樹搖搖頭:“我也不知??梢曰厝ゲ??!?/br> 蕭三將這事放在心上,決定時不時跟龐三姑娘聊聊,旁敲側擊地打聽一下龐二的人品和性格。 城中戒嚴起來,一隊隊士兵到處搜尋企圖謀殺蕭遙的人。 足足過了半個月,林樹才從南方的探子口中知道毒藥的名稱和解藥配方——這些年蕭遙在建設日西城,也沒有忘記繼續培養間諜和探子,經過幾年的功夫,這些間諜和探子已經遍布整個大陸了。 間諜和探子在各個城市收集到的信息,就是蕭遙堅決要領兵把南方各個城市都犁一遍的根由。 南方各個城市貪官污吏橫行,上下勾結,盤根錯節,根深蒂固,改是不可能改好的了,只能全部打破,重新派官,重新建立規則。 即使那些投降的官吏,蕭遙也沒有姑息——她是打算對投降的官員和城池好一些,讓更多的城市投降避免打仗和生靈涂炭,可前提是這些人是個好官,從前沒有過分盤剝和魚rou百姓,不然,她該處置還是處置。 因為,她的初衷是建立新秩序,將那些關系牢靠的官員連根拔起。 蕭遙身上的毒解了以后,又養了半個月的傷,就率領大軍繼續攻打南方其他城市。 南方文風盛,讀書人極多,宗族勢力大,又官商勾結,結為朋黨,對蕭遙這個嚴懲一切貪官污吏的女子將軍的確十分抵觸,所以反抗起來特別嚴重。 就是那些原先有心投降的官員們,看到蕭遙對降了的貪官污吏毫不手軟,也都息了投降的打算,決定反抗到底。 可是,有道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些不滿的官員手上沒有多少兵馬,也沒有為將才的能力,又是倉促拼湊隊伍應對,更不得民心,如何是蕭遙的對手? 蕭遙一路勢如破竹,占領一座又一座城池。 南方很多個城池的官員慌了,知道打不過可是又不肯認命,于是授意一大群依附于他們的書生,又聯系不滿女子為帝的清流名宿以及讀書人,開始打輿論戰,說女子為帝會觸怒上蒼降下懲罰,到時天下的百姓都要跟著受苦。 對這種輿論手段,龐三姑娘眉頭都沒皺,命人在準備施工建河堤的黃河某段提前埋下一塊巨石,巨石上書“帝出將星,天鳳為皇”八個大字。 當黃河開始施工修筑河堤時,工人們挖出了巨石,這承載著上蒼意志的八個字如同證據一般,傳遍整片大陸,引起了石破天驚的效果。 南方苦心炮制的輿論,瞬間被打滅了,再無任何聲息。 蕭遙進攻南方的速度更快了。 一年后,大興朝南方諸城都在蕭遙的掌握中了。 而蕭遙手上的軍隊,數量也變得十分龐大。 世人都以為,蕭將軍將大興朝拿下了,是時候登基為帝了。 可是,蕭遙沒有登基,而是繼續率領大軍南下。 所有人于是都明白,蕭遙這是要像滅掉北戎和海原國那樣將南方那些為患邊境百姓的小國給滅掉! 也有人憂患,擔心大軍疲憊,被南方那些難啃的小國拖垮——須知,南方悶熱潮濕,大樹藤蔓茂盛,到處是毒蟲瘴氣,不適應的人,都不用跟南方小國動手,就能倒下一大批。 眾人生怕蕭遙這樣一個將星出事,因此連連勸阻。 蕭遙看到這些勸阻的折子信件,不以為意,對手下的將士道:“攻打南方諸國,我已準備了多年,比準備打遍大興朝的城池更久,現在正是好時機?!?/br> 如今大軍接連打勝仗,士氣高昂,又有水泥土將源源不斷的糧草輜重以及抵抗瘴氣毒蟲的藥材運過來,又有在南方鎮守多年的士兵們帶路,何懼之有? 論起國力,這些小國還不如北戎和海原國呢! 不過雖然如此,蕭遙也沒有掉以輕心,而是提前制定完善的計劃,穩打穩扎,沒有把握就打游擊戰,有把握便全面進攻。 她帶著的大軍實在太龐大了,又準備充足,更有提前潛伏在南方諸國的探子和細作,也只是用了一年時間,就滅掉了南方的兩個小國。 留下軍隊駐守,蕭遙便帶領大軍回京了。 時常到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國,她也想攻打,可是倭國跟大興朝隔著大海,目前還不適合打,而且她和龐三姑娘等另有計劃,所以不打了。 回到京城之后,蕭遙登基為帝,國號平,成為這片大地上唯一一個女帝,更是唯一一個憑借軍事才能將江山打下來的女帝。 雖然總是有一部分讀書人以及清流名宿不服,但是這些人也只能消極避世,沒法給蕭遙添堵,所以蕭遙懶得理會他們。 蕭遙登基為帝之后,提出的第一條律例就是,天下才俊,能者居之,不分男女! 也就是說,女子若有才能,也可以通過考試入朝為官。 那些清流名宿聞言嘩然,不住地寫文章反對。 至于跟隨蕭遙一路打江山的將領以及文臣,不僅不反對,還紛紛寫文章表示支持。 因為一路征戰,除了蕭遙這個將領是女子之外,梅三率領的一支女子一直跟他們并肩作戰,建立了深厚的同袍情誼,有的還發展出愛情,結為伴侶了。 除此之外,還有龐三姑娘帶領的醫療隊從刀光劍影的戰場上將他們帶回,給他們包扎,讓他們活下去,這種情誼,沒上過戰場的,是體會不到的。 除了男子為女子們說話,梅三以及她帶領的女子士兵,也都紛紛喊話:“不服來京城打一場。是男人就爽快點,別老寫文章嘰嘰歪歪不說人話?!?/br> 作為皇帝,蕭遙也在官報上發話追問:“不以女子為官,與不以女子為帝有何不同?”又斥責,“為須眉男子者,不能上陣殺敵,亦無法以才學治理一方百姓,不過虛耗糧食之徒耳?!?/br> 浪費糧食之徒,這名號讓很多自恃清高的名宿面紅耳赤,卻又不肯認輸,言辭激烈地表示,并非他們無能,而是世道不好,他們避世,不愿與世同流合污。 對這種話,蕭遙再接再厲,在官報上發布了她統治下平國的民生數據跟大興朝的數據進行對比,而且是拿大興朝最為興盛時的數據,直接將這批清流的臉給打腫了。 很多真正為國著想的清流看到這份數據,又親自到所住城鎮考察過,都閉上了嘴。 而那些徒有虛名之輩,則硬撐著不肯認輸,繼續打嘴仗。 蕭遙懶得理會他們,她還要治理國家,讓人民的生活更好呢,可沒有時間跟這些人廢話。 而跟隨她打江山的將領和百官們,也都忙著在這片經歷過戰火終于統一的大地重建,包括建筑和秩序,也沒有空打嘴仗。 那些徒有其表之輩以為蕭遙等怕了他們,說得更多分了。 這讓心有百姓有志于要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清流名宿們都看不過眼了,反過來著文章痛罵了這些人一頓。 清流名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讀書人的意志,所以他們一開口,那些大放厥詞的,都不敢再說了。 而這時,蕭三經過大量查證,確定了龐二當初并非主觀故意唆使袁旭對蕭遙出手。 他將查到的這些告訴蕭遙。 蕭遙點頭道:“她沒有做過,又有才能,便讓她繼續在原來的位置做下去吧,能走到哪一步,就看她自己了?!?/br> 每一個愿意出來從政的女子都值得鼓勵,不管她們是什么性格。 龐三天生熱血,要追求平等,不愿意被束縛,拼著性命不要也要發出屬于自己的吶喊,并為此拋頭顱灑熱血,這是一種令人敬畏的人生態度。 可是像龐二這樣,在有限的規則內讓自己活得安穩,在有機會時,又愿意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才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么,也是另一種優秀女性的體現。 三年后,平國各個城池和有名城鎮之間,都有了水泥路,水泥路帶來的交通暢通讓各地的物產得以賣到其他地方去,又有國家大力發展農桑,在各地推廣土豆和玉米等高產量食物,平國的老百姓們,大多數都過上了能吃飽穿暖的日子。 這讓許多清流名宿吃驚,吃驚之余,也不免臉紅和不得不佩服,平國雖然由女帝統治,朝中有不少女官,可不僅不輸男性統治的國家,還略勝一籌。 真正建國才三年,平國已經是一個強盛的王國了。 所有有志之士都能看出,如果不出意外,平國將會前所未有的強盛! 眼看著女帝選拔人才時不拘男子和女子,但凡有才才能的都重用,一些清流名宿經過慎重思考,也讓族中的后輩包括女子出去讀書了。 他們說過不肯為平國賣力,所以就算后悔了也不好直接扇自己的臉,所以只能以折中的辦法,讓后輩讀書拿功名,將來出仕了。 十年后,在倭國挖金礦以及做生意的人,不著痕跡地滲透了當地的幕府,成為幕府背后的實際掌權人,在老百姓中,也成功將平國文化滲透,讓當地老百姓心向平國。 在后世歷史上,女帝蕭遙是一座難以逾越只能仰望的豐碑! 跟封建王朝的其他皇帝比,她作為率領大軍一座城池一座城池打下江山的鐵血帝王,不僅絲毫不遜色,反而因為親身上陣比很多開國皇帝多了許多狂熱粉絲。 而作為女子登基為帝的第一人,她的意義更是前無古人的! 最后一個是戰績,她滅掉了大興朝周圍的小國,將國家的版圖無限擴大,三面環海,奠定了世界上面積最大國家的版圖。 除了對內治理國家,她還廣派船隊出海,踏遍世界,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華夏人的足跡和影響,平國人跟各大陸的人交流,互通有無,還占據了許多無人的小島,移民到當地繁衍生息。 在說到這段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優秀的女外交家龐三。 龐三的優秀追求者僅次于女帝蕭遙,可是她和女帝一樣,終身未婚,女帝如同地海神針一般坐鎮國內,而龐三則沉迷于航海和對外交流。 她少年時住在京城寂寂無聞,后來追隨女帝征戰四方才有了名氣,而后半世的時間幾乎都在外漂泊。 在那個名人輩出的時代,涌現了許多優秀的女子,也是從那個時代起,女子終于掙脫了后宅這個吃人的樊籠,擁有了能施展才能的一方天地。 女帝統治了這個世界五十年,開辦無數學校,以五十年的漫長時光,潛移默化地讓世人相信,女人和男人是一樣的,她們也有才能,她們也能為官,她們也可以治理國家。 除此之外,她和百官一點一滴地給所有人樹立一種,帝制會阻礙社會的進步。 因此在她生命的最后五年里,她保留皇室,留給無條件疼愛她的家人一份保障,但讓皇室獨立于政權之外,將國家變成人民共和國,沒有多少人吃驚,大家都覺得,這是必然的。 后世喜歡借歷史人物另外設立新世界的一些作者,在寫穿越主角回到平國時,很喜歡將蕭三、蕭煦和蕭照以及大興朝的皇太孫寫成反派——女帝登基之后,沒有攪屎棍,太和平安逸了,缺少了戲劇沖突。 所以這些作者喜歡女帝的兄弟想做皇帝,因此暗中謀劃。 當然,更愛寫皇太孫長大成人之后,暗中謀劃復辟大興朝的江山,表面上卻是女帝的好姨甥,到最后才作為大boss登場,當然,會被穿越主角聯系女帝打爆狗頭。 蕭征作為蕭家后裔,經常聽到同學跟自己八卦自己祖上的蕭三蕭照和蕭煦、皇太孫,他們認為那些作者的編寫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女帝對家人雖然很好,可是別人的好,怎么也比不過自己成為皇帝君臨天下更好啊。 面對這些說法,蕭征只是笑一笑,沒有多說什么。 世上的人總是奇怪,皇帝跟皇后琴瑟和鳴,大家總不信,而是喜歡給皇帝另外設立一個白月光。而女帝蕭遙對前朝皇太孫也就是自己的姨甥很好,姨甥也很尊敬她,大家也不信,總忍不住發掘人性,定要發掘到這個姨甥暗中謀反,這才會心滿意足。 蕭征讀研究生時,有個關系很好的室友研究蕭氏皇室,也根據人性猜測大興朝那位皇太孫會造反,只是被女帝雷霆鎮壓,并因為是家丑而不允許外傳。 面對這個有志于走專業研究蕭氏皇室的室友,蕭征一本正經地勸告:“你既然要研究歷史,最好還是立足于史實,而不是根據人性胡亂編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