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1
也涼快許多。阿嬌沒有煩心事,卻也一時沒有睡意,在窗邊迎風坐下。 山中蚊蟲多,張良便在松石齋中遍種驅蚊草,幽香四溢。開窗也不用擔心蚊蟲侵擾,她小口抿著****看著夜色。 夏夜天穹中星辰繁,波光點點,閃閃爍爍的,跳動著細小的光點。一輪細月正穿過一層透明的云,清水般的月光淡淡地打在稠密的柏樹葉子上。清風過處,沙沙沙,沙沙沙,像極了一彎響亮的清水。 朦朧的銀紗間,群山黑魆魆陰沉沉渾然一體。油綠色的青葉,修長的枝干兀立著,就是風來也不動顫。 她放下玉杯,倚靠著窗。 這幾日閑下來時她都還在想呂后,想那個現在在宮中說起來又叫人畏懼又叫人向往的開國皇后,這個第一個臨朝稱制的皇后! 呂后,她會是張良的小師妹嗎? 阿嬌不知道,但卻依照這個思路越想越心慌。世人說起呂后時先想起來的就是危害天下的諸呂之亂,文帝能繼承帝位就在于當時權衡之下認為薄太后心性溫柔,不似呂后剛毅。 呂后這一生為高祖生育兒女、孝敬雙親,鎮壓叛逆,鞏固漢朝江山??芍^勞苦功高,但在宮中卻是不敢輕易提起的忌諱。 無外乎呂后掌權后殺諸侯王,鏟除異己,破高祖不封異姓王之先例,遍立諸呂為王。心性狠辣,親手造就了慘絕人寰的人彘,天下人無不為之聞風喪膽。 卻沒有人想過她初嫁時高祖便已經有了一個私生子劉肥,呂后卻視為己出,沒有絲毫苛刻之舉,實屬難能可貴。 高祖少時不事農桑,浪蕩于鄉間。三天兩頭便不見人影,呂后只得親自下田勞作,自食其力。等高祖揭竿起義后,更是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呂后前期作為堪稱賢妻良母,而高祖卻對不起她,或者說就是他成就了后來瘋狂誅殺諸劉的呂后。 一家為楚軍所俘后,劉邦不為所動,甚至說出了rou羹可分一杯之冷清之話。逃亡時更是為了減輕重量而把孝惠、魯元推下車,這樣的事一件兩件交疊起來終于漸漸把呂后最后的情意消磨殆盡。 等到天下大定后,戚夫人自恃得寵,在高祖面前日夜啼泣,意欲為自己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奪取皇太子之位。劉邦果被說動,以劉盈仁弱“不類我”為理由,想要改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 雖未成功,但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后與太子之位本就該是呂后同劉盈盈的!等高祖駕崩后,呂后怎么會不抽出手來對付戚夫人呢? 世人卻從來只說呂后狠辣,難道以為戚夫人成功后會對呂后手下留情嗎?可悲可笑!(。) ☆、第一百七十二章 呂后風華 阿嬌從不覺得呂后做錯了什么,她佩服她活的暢快。都說呂后是惡毒的皇后之首,卻不曾想究竟是誰把她變成這樣的。 古往今來,從不缺那些嘆息紅顏薄命的文人sao客。他們眼里戚夫人可真是單純善良到了極致,呂后怎么忍心把她做成人彘這么歹毒? 也只有失敗者天生才籠罩著無盡叫人吟唱的光輝,可有誰曾設身處地地為呂后想過? 你花信年華滿心歡喜的嫁人,夫君卻很不爭氣,一切的重擔都要壓在你身上。這也就算了,卻不料人性中的見異思遷是這么丑惡,亂世中咬牙堅持回到夫君身邊,卻發現再也沒有自己的位置了。這也就算了,大丈夫三妻四妾也是正常。 但就是再能忍的人,戰火燃到兒女身上時也是怎么都不能再忍了。魯元公主選婿,自己尚未說話。戚夫人就說公主已心許之矣,于是高祖帝以張敖尚公主。 戚夫人談笑間就決定了呂后長女的婚事,受寵到了何種地步。至于她為什么要給魯元選一個除了生的好沒有半點本事的駙馬,智商稍微有點的人都該明白。 或許最開始的呂后也是想過退讓,想過退一步風平浪靜。想過長女嫁給沒本事的張敖也是幸福,最起碼他不會三心二意,呂后如愿看到魯元同張敖恩恩愛愛。剛要安下心來,張敖被人誣陷造反,呂后哭求之下得以保命被廢為庶人。 呂后的忍耐到了這里也慢慢逼近極限,說張敖會造反,當誰是傻子嗎?而這得到好處最多的是誰? 是得到張敖封地和爵位的劉如意!是戚夫人! 高祖七年,大敗于平城后。竟要以魯元和親于匈奴,以已經出嫁生子的嫡長女魯元去和親! 這中間到底是誰在攛掇? 已然呼之欲出了。 高祖九年,劉如意雖為趙王,卻未嘗就藩常留長安。越明年,高祖劉邦欲易太子,下廷議。群臣不從,呂后朝后跪謝極力勸阻的周昌。 高祖十一年,英布反,欲令太子為將征之。 英布是什么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巨鹿之戰為渡河的先鋒,襲殺章邯軍坑殺二十余萬,攻占函谷關滅楚義帝,擊殺荊王劉賈,破楚王劉交軍。 這樣一步步從尸山血海里浴血而出的名將開國名將,與韓信、彭越齊名的人物。讓羸弱仁柔的劉盈去平叛,冠冕堂皇地說是讓太子去磨煉以備將來掌權。 呂后信嗎?不信。她心里明白的很,這是想讓劉盈去送死。倘若僥幸贏了,是應該。而輸了,就算沒能在戰場上丟了性命,正好又給了戚夫人一個奪嫡的理由。 呂后流著淚跪了一夜求高祖,終于說動高祖。 而高祖平英布后易儲之念更強,叔孫通死諫才換來高祖佯作答應。 哀莫大于心死,換成是誰走到呂后這步也會放棄一切幻想,她不再相信高祖會對她們母子施以絲毫庇佑。 她仰頭站起來,以商山四皓最終征服了高祖,太子之位再無波動。 高祖對呂后刻薄寡情,對戚夫人卻是情深似海。臨死前與諸臣盟誓,非劉姓不封王,遏制呂后的勢力。又安排周昌為趙國宰相,保護劉如意。 基于此,高祖駕崩后,即便戚夫人手伸到了呂后一雙兒女身上,踩到了呂后的底線。她到底開始也沒有起殺心,只是把她趕到永春巷舂米。 很不幸,白蓮花戚夫人對形勢認識的還不夠徹底。這已經不是從前那個搞定了高祖就連呂后也不看在眼里的后宮了,呂后更不會憐香惜玉。她抽抽搭搭地哭,作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兒子為王,母親卻為下賤,皇室無光。 難不成以為呂后能迫于輿論放她出去?又或者劉如意能來救她? 怎么不想想贏的是她,她會對呂后這么仁慈嗎?不過是去干粗活,要知道呂后年輕時也一家重擔全壓在她身上。被項羽所俘時,保命都已經是幸運,還能去挑三揀四? 偏偏戚夫人不能忍,她做不到呂后那樣的心性剛毅。她覺得委屈極了,她哭她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