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4
萬確的,雖然他后來冷靜下來想想,這么做似乎是畫蛇添足了,可不是給了梵清惠洗白的可乘之機嗎,正要再做什么來圓回來時,就那么千鈞一發的傳來了帝楊廣被傅采林刺殺的消息,一下子就把梵清惠徹底打回了原形。 這說一千道一萬的,宋智只想說他絕對沒做這件事??! 又宋智后面會給他報復梵清惠的計劃“狗尾續貂”,那是被氣炸了肺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 想想看吧,但凡說出慈航靜齋有被奉為“天下所共傳之寶”,在前面數朝被當做傳國玉璽般存在的和氏璧,那以帝楊廣的秉性,他絕對會要出兵征討和氏璧,到時候覆巢之下豈無完卵?可宋智在做出這件事后,忽聞他兄長宋缺,竟是在聽得帝楊廣要納梵清惠為妃的事后吐了一口心頭血,導致病情加重,宋智能不把肺都氣炸嗎? 好在老天還是站在他這邊的,現在宋智都強烈懷疑他自己歪打正著了。 關于這件事,只能說“地劍”宋智雖然劍術沒那么高超,但他想得美: 他所想的“老天”,實際上是勞心勞肺的顧青,好嗎? 不然,宋缺又怎么會知道帝楊廣看上了梵清惠。 那都是顧青深藏功與名,悄悄把這消息傳播到嶺南宋閥的,更有他還蠻期待宋智會怎么報復梵清惠和慈航靜齋的,哪里想到宋智會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最后還得勞動顧青自己去做補救。 好在顧青現在這么一做,把宋智的畫蛇添足,變成了畫龍點睛。 又或者說一石多鳥。 第103章 長生訣(19) 說起來這次帝楊廣親征吐谷渾,除了大將楊雄和宇文述外, 還有一個不陌生的將領。 楊玄感。 楊玄感他是楊素的長子, 楊素當年可有著南下滅陳, 剿平匪患,大破突厥又在帝楊廣登基時, 鎮壓了起兵造反的漢王諒等軍功,又先前楊玄感獻上家財,讓帝楊廣對他滿意非常, 所以這次帝楊廣親征吐谷渾, 就把楊玄感帶上, 讓他能學他父親為隋朝立下汗馬功勞。 彼時楊玄感自是已經守孝完畢,在他出孝后在承襲楊素楚國公爵位的基礎上, 又官拜鴻臚卿。按理說楊玄感該當感激涕零的, 可他到如今仍舊造反之心不死, 至于他為什么不辭官, 還在朝堂上為帝楊廣出力,那不是因為他在暗暗蟄伏, 以等待合適的時機嗎? 反正他弱他有理。 不管怎么說, 楊玄感這次隨帝楊廣親征, 他表面上確是兢兢業業不假, 可等他在張掖郡看到張掖郡那被堆積在民脂民膏上的浮華, 又有帝楊廣竟然再次嘉獎了一介商賈,還授予了他不是虛職的官職,楊玄感內心很有波動, 他感覺他快要控制不住他的麒麟臂了! 這里得額外說一句,楊玄感所說的“一介商賈”是安隆,他可是魔門八大高手之一。安隆他先前不是通過榮鳳祥聯系上顧望舒嗎,那時候顧望舒就給他指了一條明路,讓安隆帶著他的商隊來經略張掖郡,和西域各國的商人做生意,而安隆他確實做得很到位,又因為水泥配方帶來的商道,其他地域的商人聞風而至,使得張掖郡在這一年多里,切切實實成為了中原商人和西域商人互貿的地方,所以它的繁華是不慘任何水分的,也就因為守孝而成為井底之蛙的楊玄感認為那是浮華。 說回正題,楊玄感是越來越控制不住他自己,又恰逢帝楊廣被宗師級的劍術高手刺傷,楊玄感認為這是天助他也,就想要趁機偷襲帝楊廣的行宮。 關鍵時刻他叔叔楊約攔住了他,對楊玄感說這不是一個好時機:“士心尚一,國未有釁?!?/br> 這還沒有垮臺的跡象?楊玄感憤而道:“他如今都遭到江湖志士的刺殺,叔叔也看到了!” 楊約神情微妙了起來:“你可知道你所謂的‘江湖志士’是誰?” 楊玄感語氣硬邦邦道:“是誰?” 楊約道:“高句麗的傅采林?!?/br> 楊玄感卻是知道傅采林的,他不知道的是傅采林怎么會千里迢迢的來到張掖郡刺殺帝楊廣。 楊約見狀就把武林中這段時間發生的事,算是半道聽途說的講給了楊玄感聽,末了還說了句:“你若是現在就動手,少不得會被旁人按上個梵清惠信眾的名頭?!?/br> 楊玄感:“……” 楊玄感回過神來,很快就想到了一處:“據我所知,慈航靜齋在武林中地位崇高,其信眾不計其數,又代表了佛道,若是楊廣他執意要將梵清惠納入宮來為妃,豈不是得罪了整個佛道?” 楊約到底對如今慈航靜齋的名聲了解不深,因而覺得楊玄感這么說不無道理。 接下來楊玄感就暫時壓下去行宮再行刺帝楊廣的想法,改為不懷好意的去竄綴帝楊廣納梵清惠為妃。 事實上都不用楊玄感再多敲邊鼓,帝楊廣在轉危為安,并聽聞這次來刺殺他的疑似是高句麗武林高手傅采林,以及他之所以這么做疑似是因為梵清惠后,他就更想知道梵清惠到底是有多銷魂蝕骨,原本有八分的意動如今下來也成了十二分。 換言之,帝楊廣這是堅定了納梵清惠為妃的決心。 甚至于帝楊廣都有點迫不及待了,他的御駕是無法在一時半會兒間就回轉,可他不是還有個近幾年來越發合他心意的太子嗎? 這般的,帝楊廣就先行傳了圣意給太子昭。 待顧青在長安接到了這道旨意,他眉目不動,并沒有分毫驚訝。且顧青完全不覺得他接下來幫帝楊廣達成這件事是在助紂為虐,恰恰相反,顧青現在都開始期待事成之后,會因此引發出什么樣的連鎖反應了。 這么一看,顧青似乎是要置慈航靜齋和梵清惠于死地,可若說他是因為如今陰癸派的嫡傳弟子的身份,所以才要和慈航靜齋不死不休,就不盡然了。對顧青來說,他是在過去十數年里都受到魔門熏陶不假,可他不會因此就覺得魔門即正義。事實上,顧青覺得魔門和佛道斗其實是在舍本逐末。 從前就提到過魔門和以慈航靜齋為首的正道爭斗,是在爭誰是主流道誰是外道,可魔門為何會淪落成魔門,癥結并不在佛道這個后來才傳入中原的道派上,而在于漢室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上,這么一來要論冤有頭債有主的話,那不是最應該和“儒術”對決嗎? 同樣的,慈航靜齋存在著更大的問題。 所謂的“儒術”,是當權者用來統治天下的思想,而主流教派如道教和佛教,他們是依附著當權者,或者說“儒術”存在的。慈航靜齋卻本末倒置,認為它是凌駕于當權者之上的,不然慈航靜齋也不會利用和氏璧,來代天擇主,也就是所謂的君權神授。 慈航靜齋把自己放的位置太高了,難道不知道高處不勝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