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2
都說民生是第一等的大事,但整個大秦數萬官員,近百萬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還有無數在野才子,竟無一人寫過相關書籍! 這個發現讓李定宸很驚訝。 雖然他早就知道,對大部分的學子而言,考取功名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雜學科舉又不考,他們當然也不會關注在意。畢竟官民有別,他們或許還會輕視大字不是一個的農人,又怎么會替他們著想?就算偶爾有人感興趣,也只視之為小道。 所以除了欽天監每年都會往各州縣發放的黃歷之外,竟是再無能夠指導百姓們如何耕種的書籍了。他們的經驗,全都來自祖輩口口相傳,來自自己生活中所得的經驗。 以至于幾百年前寫出來的農書,如今仍舊合用。這數百年間,竟是毫無進境。 最后李定宸能夠找到的資料,還是各地官員送上來的奏折。讓下面識字的小太監們簡單分類,將農事相關的挑選出來,結果更是令人震驚。 這一日早朝時,李定宸便命小太監們抬上來一口箱子,放在丹陛之下,打開給所有朝臣看。 “口口聲聲以農為本、民貴君輕、士農工商、民生最重……”他掃視著自己的臣子,“若不是這幾日心血來潮,讓下面的人整理本朝以來的奏折,朕還不會知道,太-祖皇帝立國至今一百七十年,幾十萬官員,上的折子能堆滿幾個大庫房,與農事相關的,卻只有這么些!諸卿再猜猜,從朕登基到現在的有幾本?” “一本都沒有!”李定宸拂袖起身,“朕真是好奇得很,大秦四京十三路數百個州縣,那么多親民官究竟是怎么管理治下民生諸事的?” 一番斥責鏗鏘有力,令人無法反駁。朝臣們各個垂下頭去,噤若寒蟬,許多人心里卻都轉著同一個念頭。 陛下還是那個陛下,即便注意力從軍事轉到民生,發作起來也還是一如既往的彪悍! 第91章 著書立說 其實對文人而言,著書立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大秦有數萬官員,內閣員額卻只得三人,就算加上六部重臣和御史中丞,也不過堪堪十人。出將入相、宰執天下的夢想實現的難度可想而知,寫詩作文流傳后世也是個不錯的法子。 但即便是寫詩作文,也要講究風雅和格調。大多數文人耕讀傳家的耕,不過是家有無數田產罷了,耕作的事自有佃戶和長工cao心。 至于做官,因為大秦如今官吏分明的制度,州縣衙門也比照朝廷六部分成六房,負責具體種種事務。而管理六房的,則是那些對當地情況更加熟悉的小吏。偶爾有需要官員自己決定的事,也完全可以倚重聘請的師爺,自己只要當個甩手掌柜就好。 所以就算是知州、知縣這樣的地方官員,號稱“親民官”,實際上大部分官員仍舊不通俗務,連地都沒下過。連五谷都分不出,更遑論寫出相關的文章? 這才是那么多奏折之中,卻沒幾封提到農事的根本原因。 既是不愿,也是不能。 李定宸自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但他仍舊在朝堂上發作了一次,卻是要讓下面的官員知道自己的態度?!实壑匾曓r事的方式,跟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樣。 在態度擺出來之后,他便又像之前那樣,要求所有官員上折子,寫自己對農事的了解和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給朝廷的建議。 這個議題著實令人傷腦筋,見大部分朝臣都苦著臉,李定宸心里積著的那口氣才稍微順了些。 至于這些官員為了寫奏折臨時抱佛腳,翻書乃至招來自家負責耕種的佃戶詢問,他都不在意。他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人重視,至于重視的方式,急切之間倒不必太過在意。 但即便如此,最后送上來的奏折也還是令李定宸十分失望。 大部分奏折的內容非但不切實際、狗屁不通,更重要的是沒有半點內容。幸而偌大個朝堂,倒也不是真的一個知農事的人都沒有,總算有那么一部分看起來還算像樣的。雖然內容沒什么新意,但至少條理分明,提出的建議也都是可行的。 法不責眾,寫不出東西的人那么多,李定宸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處罰。但他可以賞賜寫得好的。 一批批金銀絹帛流水一般從宮中送出去,自然也讓看到這一幕的官員們心中逐漸生出不同于以往的想法。也許他們還是看不起農事,但既然皇帝重視,他們也不吝于擺出重視的態度卻學習。 而李定宸此刻,則正在跟幾位部閣重臣商議,張貼皇榜在民間尋求精通農事的賢才,同時往各州縣發文,要求各地選送經驗豐富、擅長種地的老農入京。 朝中沒幾個知農事的臣子,甚至就是站在這里的幾位,除了一兩個有些外放經驗,而且的確做了實事的,其他人在這上面同樣一竅不通。所以李定宸的提議,他們根本沒有底氣反駁,十分順利的通過了。 其實李定宸提的是后面這一條,因為他根本不相信能有多少精通種地的讀書人。 但在大臣們的要求下,還是加上了第一條。雖然不抱希望,但若是真的有,李定宸也不介意重用他。 大概是因為心虛,這一回李定宸的要求,整個朝廷從上到下都十分配合。所以很快皇榜就張貼出去了,內閣發出的公文也正在快馬加鞭送往各地。 不過事實證明,大秦地大物博,人杰地靈,萬萬人之中,總有幾個能人異士。即使大環境推崇經典而鄙薄俗務,但同樣也有對這些事感興趣,并且一直在進行研究的人。 皇榜張貼之后,李定宸就陸續招收到了幾個人才。 其中有位姓劉的老大人,經歷堪稱傳奇。他幼年喪父,是由寡母帶大的,所以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只有早晚才能騰出一點空閑讀書。就這樣耽擱到了四十歲,才終于中了舉人。 中舉之后,同鄉的官紳之家都送了銀錢,又有百姓自愿帶著土地來投,他不必cao心俗務,苦心攻讀,便中了進士。 可惜后來沒什么官運,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基本上都在做親民官。而他因為自己的出身,跟普通官員不同,非常重視農事,甚至會跟百姓一起下地干活。 致仕之后,他回到家鄉,因為自己名下有不少土地,所以就開始研究起如何增產豐收,而且頗有所得。 還有另一個人的出現,也非常出乎李定宸的預料。 這是一個罪臣。 世宗永初年間,他因為觸怒皇帝,被罰去皇陵做守陵官。那個地方十分清苦,又有官兵守衛,連行動自由都被限制。按照這位李大人的說法,他是實在閑得發慌,不但將周圍土地都開墾出來,弄了種子種上,還養了些雞鴨,小日子過得相當悠然。 據說他還因此寫了不少田園詩,在士林之中廣為流傳,儼然一副隱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