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9
※ “主人,已經快到晉國國境了,吾等真要投趙氏嗎?” “趙宣子雖死,但趙氏在晉國依舊勢大,自然要投他們?!避嚿?,一個年過四旬,身材頎長的男子答道。就長相而言,他的面容并不算壞,但是臉上長長細目,卻破壞了整個人的氣質,就如一只狡獪狐貍般,透著股陰險狠辣的味道。 這人,正是厲狐。 自當日陷殺田巫不成,他心中就有了警惕。畢竟當初用游俠兒襲殺,卻被區區一車兩人逃了出來,這等手腕,太有他當年勁敵的風范。想當初圍殺蒲隗時,曾經走脫了一個小兒,如今想來,應該就是此子,而且恐怕是蒲隗的親傳弟子。這事,是萬萬不能讓家主知道的。斬草不能除根,該是多大禍患? 果真如他所料,其后的發展很快出了變故。先是誣蔑田巫不成,反倒折了計氏,后又要針對晏弱,在朝中攪風攪雨。厲狐并不清楚這陰謀能不能起效,但是市井傳聞,他卻比旁人都要靈通。當聽聞有人傳言,說譚氏弒殺先君,厲狐就覺出了不對,也沒管家主在朝中的勝負,直接領了心腹,匆匆出逃。 若是譚氏淪沒,他這個下黑手的走狗,可不會落得好果子吃。不如另尋出路,再投明主。也不知那趙氏家主,能不能看重自己這個“有用之人”。 厲狐微微瞇起了雙眼,心中已有定念。 ※ 既然齊侯下了決心,出使的隊伍很快就籌備了起來,除了田恒和楚子苓外,晏弱也在其中。也是從他嘴里,田恒得知了這次朝晉的目的所在。不僅僅是為了結盟,更是為了讓齊侯示弱,進而鼓動晉侯的爭霸之心。楚國原本不過受封子爵,卻已稱王數百載,晉國如此勢大,就沒有稱王的想法嗎? 而這試探,不管事成事敗,都是極好的掩護手段,讓晉侯放松對齊國的警惕,也牽制楚國的注意。只要兩強相爭,偏安一隅的齊國就沒了需要直面的敵人,正是養精蓄銳的好時機。 難得的,齊侯聽取了晏弱的建議,讓他低頭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少不得也有四處亂吹的耳邊風作用。連聲姬都鼓勵他親晉,不在乎公子彊就在晉國為質之事,立刻讓齊侯明白朝中所言不實,公子環根本就沒有與兄長爭位的意思。而“查明”真相后,齊侯少不得要狠狠責罰那些離間之人,就如那連殺兩任君侯,事敗出奔的譚炎,一家被屠,封地收回,算是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不過這些,對于田恒和楚子苓而言,已經不再重要。前往晉國,尋找復仇的機會,才是關鍵。 只是想要完成著個目標,并不容易,畢竟他們兩人只是“使臣”,是齊侯隨扈,在晉國根本要人沒人,要權沒權,想要在異國殺人,其中還有個位居大夫,需要籌備的事情又豈是區區一件兩件?因而在臨行前,田恒少不得也要尋楚子苓細細商討,定下計劃。 ☆、第133章 第一百三十三章 “若是厲狐真在晉國, 哪怕我臨街刺之, 也是尋常。但若對付屈巫,就沒那么簡單了?!碧锖忝碱^微皺,對楚子苓道, “或是想法鼓動晉侯下手, 或是從六卿處借力,唯有如此, 才能要了一國大夫之命。只是屈巫乃楚之叛臣,晉侯未必肯殺?!?/br> 厲狐只是門客家臣,若是帶的護衛少了,他獨自襲殺都沒問題。但是屈巫就不同了, 那可是受封一地的大夫。況且聽聞晉侯頗為賞識屈巫, 楚國遣使想要討回此人, 都沒應允。這種自楚出奔的賢臣,哪怕是在列國邀名,也不可能虧待,何況殺之呢? 楚子苓哪會不知這事的困難,沉吟片刻, 她問道:“晉侯脾性如何?” 田恒輕輕搖頭:“此人堅韌剛毅,克制隱忍,乃是賢君,大巫的名頭怕是對他沒甚用處?!?/br> 他能猜出子苓的打算, 但是這法子對其他君侯可能管用, 但是對晉侯就未必了。 世人常譏晉侯寡義, 當年宋國被楚圍困,他答應了發兵,卻一年未至,導致宋國糧絕投楚,而去歲的魯衛被攻,亦是避戰不應,難免有失“霸主”氣度。然而田恒卻清楚,晉侯登基不久,就同楚國交戰,邲之戰一役敗北,使得晉國元氣大傷,也讓楚莊王正式登上霸主之位。想要奪回權柄,力挫強楚,只靠血勇是不夠的,更要審時度勢,避其鋒芒。 對于執掌一國的君侯而言,這可是極難做到的,畢竟晉軍勇悍,連齊軍都無法相抗,真要與楚決戰,未必不能勝出。然而晉侯還是忍住了正面迎敵的欲|望,只這一點,足見他的耐心和意志。更重要的是,晉國的巫風比別國都要輕上幾分,想要蠱惑這樣一位頭腦清楚的君主,實在不易。 田恒看人頗準,能如此說,必然是晉侯有其他君主不能及的過人之處。然而楚子苓卻也知曉一件旁人都不知曉的事情。按照她所知的時間推算,當今的晉侯,應當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晉景公”。知道這人,并不是因為楚子苓歷史學得有多好,清楚這位春秋君主的功業偉績,而是因一個極為簡單的詞:“病入膏肓”。對于醫學生,尤其是學中醫的人而言,這可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也能引申出無數討論,而事件的主角,正是晉景公。 相傳景公當年病重,身邊大巫斷言他無法嘗到新麥,景公不信,專門從秦國請來了醫緩為他治病,沒想到醫緩還沒到,他竟夢到疾病變作兩個小孩兒,聲稱為了躲避良醫,藏在了“肓之上,膏之下”。等醫緩到了晉國,果真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晉侯信以為然,謝過他之后,把人送了回去。后來六月麥下,用新麥煮了飯,晉侯頗為自得的招來大巫殺之,誰料還未用飯,突然腹脹想上廁所,結果“陷而卒”。 這故事,不但有“病入膏肓”這個詞傳世,亦有一國之君掉到糞坑里淹死的笑話,實在是久負盛名。但是對于學醫之人而言,還是能從其中看出些東西的。 在古代中醫里,心尖脂謂之“膏”,心下膈上謂之“肓”,所謂“病入膏肓”,就是疾病直達心臟,出現“胸痹”,也就是冠心病之類的病癥。而“陷而卒”,更可能是心疾爆發,突然失去意識后溺斃,甚至直接死亡。 任何心疾,都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不論現在有沒有“病入膏肓”,總應當有些外部表征。而她這個“大巫”,可不就是專治這個的? “晉侯信不信我,還要等入晉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