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61
著她,確定錢七是認真的。 但心里真的不認為,邵明修是那種嘴上說不要,心里卻想要的人。 錢七看沐清月一臉疑惑,不由給她講了一通夫妻相處之道。 邵明修和劉承儒要是在這里一定會想,這兩人不愧是夫妻,說的意思都差不多。 最后錢七總結了一番,既然邵明修都給你來信讓你改變些,何不順著他的意思,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呢。 當然前提是你愿意這樣做,如果不愿意也別勉強自己。 沐清月聽了覺的有些道理,這樣的事她想了下,覺的會愿意做,想罷謝過錢七,沒多停留回去寫信去了。 至于劉府里劉承儒的侍妾收到公子的信,一個個流下了喜悅的淚水。 第158章 晉江首發 邵明修收到沐清月的信時, 正和劉承儒一起,沖著他得意一笑, 揚了揚手中的信回房看去了。 劉承儒白了邵明修一眼, 前些天兩人還一起擠兌孫保財呢,原來這家伙同孫保財一個樣… 邵明修回房打開信, 看寫的都是些家常事, 心里雖然想著清月太過無聊,竟然寫這些瑣碎之事。 不過看在寫了三張紙的情況下, 就不說她了,忍不住把寫凌萱那段看了幾遍。 把信紙收好開始寫回信, 也寫一些他在安縣的事。 晚上一個人躺在床上睡不著時, 也會把信拿出來看看。 隨著通信的次數增加, 漸漸喜歡上了這樣的方式,也明白了孫保財為何樂于這樣做了。 原來只身在外,能知道家人的狀況, 心里會這般美好,相信清月跟他同感, 字里行間中能感到她的歡喜。 特別是知道小凌萱發生的變化,感覺自己沒有錯過她的成長… 孫保財能清楚感到邵明修的變化,在他看來這人像才跟他夫人談戀愛的樣子, 對此他還稍微指點了一下。 古人婚前能見一面都是好的,大多數都是雙方父母相看,定親后基本都是直接成親,至于會不會婚后戀愛, 看看邵明修就知道了。 孫保財在安縣的日子基本兩點一線,不是縣衙就是城北的施工現場。 每天早上起來吃過早飯,就坐馬車往城北走,到了施工現場主要是坐鎮主持一切事宜。 這個本身就是他和邵明修的差事,自然不可能做甩手掌柜,把所有事都扔給屬下去做。 他和邵明修心里明白,其實有很多人在盯著他們,這些人里有皇上的人,也有各路有心人馬,他們要做到的就是每日兢兢業業做好表率。 因著中午他在工地吃飯,說過工匠們吃什么他吃什么,所以這里的伙食還可以。 反正來干活的人,一個個對這里的伙食都滿意。 他不時會找干活的人聊天,以期了解一些真實情況。 聽他們說這里飯菜油水足,能看到葷腥說這里的伙食好時,看著他們臉上露出的笑容,心里也很高興。 雖然每天的伙食開銷不少,但是不管怎樣總不能在嘴上省。 建設綜合官學的每一筆開銷都要入賬,每隔一個月公布一次。 就張貼在縣衙外的布告欄里,讓那些捐錢的人知道錢用在了哪里。 在他們這里先把賬目透明化的規矩立起來,這樣以后其它地方也好效仿。 這樣做沒想到有了意外收獲,有一家捐過款的木材鋪子東家方大同看過后,主動找上來說給他們最低的木料價格。 這樣他們一下就省了不少錢,蓋房子木料用的最多,也是最大的開銷之一。 跟方大同見面時,這位身材偏胖的中年男人跟他說,看他們是真心為百姓做事,也想盡一些綿薄之力。 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讓人很感動。 有了第一個方大同就有了第二個方大同,現在施工建筑材料很多都是這里商戶們給的成本價,比如瓦片青磚等。 對這些人的支持,讓劉承儒張貼布告表揚,對于做了善事舉動之人,應該給予人家相等的回報… 在他的觀念里從來不覺得人家善心之舉,你應該心安理得的接受,能做到回饋的就給人家回饋,這樣也是鼓勵大家多做善事。 就算不能近期回報人家的,也要念著人家的好,就算曾經幫助過你的人,不需要你的回報,你是不是可以效仿他們去幫助其他人呢。 想到這里其實有時覺的古代也挺好,最少沒有發生別人跌倒了,不敢伸手去扶這樣的事。 每天晚飯前回到縣衙,跟邵明修和劉承儒一起吃飯,然后幾人會到劉承儒書房商量事情,談完正事就是胡侃的時候。 日子就這么到了次年四月,孫保財現在每天掰著手指,算錢七生孩子的日子… 現在已經懷孕八個月了,錢七信里說這孩子比懷屹哥時還歡實,肚子也比那時大些。 這些雖然是錢七一筆帶過的內容,但還是被他深深記住了,心里也產生了一股焦慮。 所以他昨天給在金安府的莫大夫夫婦去信,把錢七的情況說了,想問一下莫夫人錢七這樣會不會有危險。 他現在需要人給他一些主心骨… 孫保財主要負責監督,綜合官學的整體施工。 因著綜合官學的特殊性,頭三年主要教授啟蒙書籍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三年以后會根據孩子們的興趣,也可以說是家人的意愿,進行分院學習各項技術。 如果想走仕途的,到時可以離開這里,去私塾繼續讀書,考過縣試府試進入縣學就讀。 綜合官學的定位,就是給百姓家的孩子,進行脫盲義務教育,然后教授他們某種技術,讓他們以后謀生用。 這是簡單說法,高大上的說法就是,綜合官學以后不斷的向大景朝輸入各行各業的人才。 這樣的教學方式一直堅持下去,十年后應該就能看到顯著的成果,可以說時間越久成果越大。 這樣的定位沒有沖擊到現有的科舉制度,自然不會造成士族們強烈的反對。 而且為了籌集資金設立的榮譽墻,還能讓這些人參與進來,給他們帶來他們想要的名聲。 時間長了他們也就習慣了這種方式,屆時綜合官學已然成熟,可不是某個官員在朝堂上反對就好使的了。 因為這涉及到太多的百姓利益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皇家看的明白著呢,而且那時士族們真的能團結嗎。 大勢所趨最好的方式就是順勢而為。 孫保財看著已經成型的啟蒙院,目中閃過笑意。 鑒于綜合官學的定位,他當初參與了這里的設計,把綜合官學蓋成幾個獨立的院子教學。 比如先蓋的啟蒙院,教授孩子們三百千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孩子們學習文化課的地方。 啟蒙院蓋好后,會先招收百姓家的孩子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