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9
王爺體恤,王爺恩情屬下必定銘記于心,永生不忘?!?/br> 體恤?恐怕是威脅吧…… 涼王肯定已經派人去蘇家了,若是他有異動,難保家人不會有性命之憂,他不敢拿家人的性命作賭,至少在親眼見到家人平安無事之前他不會有一絲妄動。 現在還不是翻臉的時候,蘇錦樓,你得忍! 蘇錦樓辭別胡珉直奔青州,胡珉作為先鋒軍主將需要回涼州城把白荻降兵交給朝廷,且此戰的人員傷亡以及戰況的個中細節都需詳細的上報。 回到涼州城后自然少不了要和方世澤碰面,胡珉心中發虛,他不僅沒有殺了蘇錦樓還為其造勢,雖說他是出于惜才之心,但他的做法確實是背叛了太子殿下。 正當他主動請罪之時,只聽方世澤冷不丁的來了一句,“你做的很好!” 胡珉茫然,“?????” 方世澤滿腹欣慰,用十分欣賞的眼光看著胡珉,“若不是你為蘇錦樓造勢讓他贏得天下民心,想來涼王也不會心生戒備,以蘇錦樓的家人相挾了,若是此次蘇錦樓成功平息叛亂,我們再給他蓋一頂功高蓋主的高帽,涼王必定不會容他,到時候蘇錦樓與涼王兩敗俱傷,我們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方世澤贊賞道,“捧殺離間之計,你用的甚妙!” 好心辦壞事的胡珉,“……”蘇將軍,我老胡有愧于你??! 第120章 豬隊友 長青王覬覦太子之位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大慶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 故而不論是飲食起居,亦或是所接受的教育,太子周文顯所享受的待遇都是獨一份的。 諸位皇子打小都是在國子監讀書, 教導他們的老師均是從內閣里挑選出來的普通內侍, 而周文顯卻是在宮內的尚書房讀書, 為其授業的老師是光帝親自從世家里挑選出來的大儒。 其他皇子識字均是背誦千字文百家姓這些書籍,而周文顯則是被光帝抱坐在腿上用奏折上的文字開蒙。 炎炎夏日,皇子們所用的冰塊都是有限額的, 唯有周文顯可以隨意取用,就連他的愛犬都能跟著沾光。 皇族子弟生來尊貴,高人一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奴仆成群美人環膝, 錦衣玉食享用不盡, 按理說比之成日里為生計而奔波忙碌的普通百姓而言,皇子們的待遇可謂是得天獨厚。 可日子都是比較出來的, 有那么一個皇寵加身事事以之為先的太子在前面壓著,底下的幾個皇子沒有一個心里舒坦的,后來周文雍被封為長青王, 獨居青州, 執掌一方疆土,在青州境內算是土皇帝般的存在, 可這并未滿足周文雍的野心,反而越發讓他不滿。 憑什么大家都是父皇的兒子, 只因為周文顯是長子就能得到父皇的全部疼愛,還被冊立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 憑什么大家都身具皇室血統,他每次見到周文顯都要低下頭顱主動行禮?憑什么周文顯能長居汴京得享榮華,而他卻被趕出皇城連見一眼自己的母妃都困難無比? 即使他被冊立為王,可等周文顯登基之后,他仍要替周文顯鎮守一方疆土隨時聽潛詔令,從始至終他都居于周文顯之下。 君臣有別,周文顯是大慶儲君,除了光帝就數周文顯最為尊貴,而他們這些藩王,名聲上倒是說得好聽,可實際上不過是皇帝和周文顯治理天下的棋子而已。 心里越發不平衡,妒火中燒,野心滋生,于是便萌生了造反的念頭。 他三番兩次遣人游說康王,結果康王就是個沒骨氣的軟蛋,一心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直到驚聞福王之死,且死的方式離奇而窩囊,康王終于不再龜縮不出,答應出兵聯合造反。 若不是手底下兵力不足,長青王壓根不會找人游說康王,他手底下只有三萬多的將士,與朝廷的兵力差距過于懸殊,故而他要拉一個聯盟。 楚州與青州毗鄰,康王手底下也有三萬多的將士,若是把康王拉到同一條船上,那么就能湊足近七萬兵力,足以對抗朝廷大軍。 康王生性昏懦,當初長青王派人登門游說,初聞揮師汴京四個字時嚇得他立馬將人打出了王府,按理說,這種情況好歹寫信知會光帝一聲,但他不敢。 一來手中無鐵證證明長青王已有反意,他怕光帝說他構陷兄長治罪于他,二來他擔心告密一事被長青王知曉后會遭到對方的瘋狂報復,所以他選擇假裝鴕鳥,自欺欺人逃避現實。 后來福王死了,還是死在糞坑里的,這消息傳到楚州之后,康王嚇得連廁所都不敢上了。 康王性格膽小懦弱,但他智商在正常范圍之內,堂堂藩王竟會溺斃在糞坑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事有蹊蹺。 先是長樂王,再是福王,他怕下一個會輪到自己,這種鈍刀子割rou成天提心吊膽的日子太煎熬了,于是在把自己關進書房想了一天一夜之后,他終于接過長青王遞過來的橄欖枝。 兵力整合完畢,造反的理由亦是光明正大,萬事俱備,東風也刮來了,長青王開始了他轟轟烈烈的造反之路。 自光帝親政以來,重文輕武,幾十年下來,朝廷早已成了文人的天下,以往得用的武將不是被排擠就是被治罪,為了仕途和家族的傳承,不少武將都讓后輩走文官的路子,這就致使在朝廷用人之際形成了一種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 汴京的守備軍以及護城軍皆掌控在光帝手中,然而,這些年軍隊早已沒了軍人的風骨,不少將領均是世襲得來的位置,真正上過戰場的幾乎沒有,平日里積攢的功勞都是打打山匪平平民亂,就這,還多是底下士兵拼了命換來的,他們只需把功勞攬過來即可。 故而,指望這些將領領兵出戰,是一點勝算也沒有的。 另外,五千護城軍需駐守汴京,能動的也只有守備軍,守備軍說是有十萬,實際上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謊報的人數,為的只是貪昧軍餉,長青王叛亂,集結近七萬大軍,而汴京這邊最多只能出六萬余人,且這六萬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臨時抓來的壯丁。 下臣欺上瞞下,光帝震怒卻毫無辦法,即便將那些將領打入天牢也解不了眼下的困局。 整個大慶,除了汴京的十萬守備軍,各個藩王均有儲蓄兵力,登記在冊的共有十二萬人,其中已經身死的長樂王與福王的府兵在其死后已經被收編到了汴京的守備軍與護城軍中,長青王與康王均造反,他們手里的兵力自然不能再用,剩下的唯有一個涼王。 眼看著長青王與康王來勢洶洶,汴京這邊的守備軍又不得用,光帝趕忙緊急下令讓涼王改道去青州平叛。 至于白荻入侵?沒事,不是還有函裕關的一萬士兵在駐守嘛,而且各個城池都有護城軍,白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