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6
蘇錦樓理直氣壯的回道,“我本來就沒打算從軍,若不是王爺的調令我現在還在臨平府專心讀書呢,我仔細考慮了一下,雖然我斬殺降將犯了忌諱,但以我的軍功朝廷肯定不會治我死罪,最多讓我功過相抵或是擼了我的職位,到了那時我就回臨平當我的舉人老爺,繼續讀書考科舉,這不是挺好的嗎?” 胡珉,“……”對哦,蘇教頭和他們這些大老粗不一樣,人家走不通武官的路子完全可以回去讀書考科舉,說不定還能弄個文職當當。 明明以前他們還因為蘇教頭是文人出身而輕視他,怎么如今自個兒就忘了這一茬呢?要怪就怪蘇教頭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如魚得水,一點也沒有文人的嬌氣,以致于他理所當然的以為對方只能走武官的路子。 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對了!”蘇錦樓突然想起了被他忽視的事情,“將軍可知主帥為何沒有來懷余支援我們?”若是沈寧及時回援,這一仗就不會打的如此艱難,人員傷亡亦不會如此慘重。 胡珉沉默了片刻,眼中似是有些氣憤,“主帥大人領兵攻打青州去了?!?/br> “青州?那不是長青王的封地嗎?”蘇錦樓有了不好的預感,“難道是青州發生了民變?長青王鎮壓不住才向涼州求援?” 胡珉嘆了一口氣,“哪是什么民變?長青王反了!” “藩王造反?”蘇錦樓心里一驚,難道涼王就是借此機會一舉拿下汴京登基為皇的? 蘇錦樓緊鎖眉頭,仔細回憶書中的劇情,然而任憑他怎么回想,書中都未曾提及涼王是什么時候當上皇帝的。 胡珉有些心冷,“是啊,長青王造反了,就連康王也同長青王聯合在了一起,汴京那邊兵力不足,難以抵擋長青王的大軍,故而緊急下詔讓涼王前去支援,主帥大人接到詔令立馬就轉道去青州了?!?/br> “那我們呢?他們就沒想過我們這五千先鋒軍該如何安置?”蘇錦樓甚是心寒,“白荻先鋒部隊足足有一萬兵力,加上駐扎在雍城與函裕關的士兵共計一萬八千余人,他們就沒想過一旦我們抵擋不住,不僅是這五千將士,就連懷余以及薈城里的百姓都會沒命嗎?”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那些爭權奪利的上位者腦子都進水了嗎?若是白荻大軍攻入大慶腹地,整個江山都會易主,大慶換了姓,還有周氏王朝什么事?真到那等地步,什么太子涼王長青王康王,全都是死路一條,爭來爭去把祖宗打下來的基業都給丟了,他們死后有何顏面去面見列祖列宗? 涼王,府中明明藏有私軍,為了不暴露他的野心,不僅把沈寧給調走了,還把麾下的精兵盡數派去攻打青州,這是生怕白荻無法攻陷大慶城池,故而為其大開方便之門嗎? 周氏皇族,為了一己私欲,視人命為草芥,全然不顧天下百姓以及前線將士們的安危,當真不配坐擁這大好河山。 蘇錦樓看的那本書是圍繞涼王之子展開的,那么取得最后勝利的人肯定是涼王,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他自然認為涼王會是頭一個造反的藩王,現在看來顯然不是。 難道是藩王作亂,最終皇帝老兒的幾個兒子只有涼王活了下來?這皇位自然只能傳給涼王? “無緣無故的,長青王怎么就突然反了?” 胡珉回道,“這事兒還得從福王之死說起?!?/br> “福王死了?我就從軍個把月,怎么感覺似是在深山老林里過了十幾年?”蘇錦樓心生煩躁之意,“這都什么亂七八糟的?” 胡珉深有同感,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大慶局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難免讓人有些唏噓。 “福王死的不光彩,他是掉進糞坑里溺死的,可堂堂一個藩王身邊小廝護衛無數,怎么可能無緣無故溺斃在糞坑里?也不知從何處傳出的流言,說是太子想要削藩,皇帝不允許,故而太子就私下里派人刺殺藩王,福王就是死于刺客手中,據說長青王在府中也遭遇了刺殺,被捕的刺客親口招供是太子派來的,為了活命,長青王不得不起兵反抗,康王所在的封地楚州與青州相鄰,長青王派了舌辯之士游說于康王,最終兩人決定一同揮師汴京?!?/br> 蘇錦樓聽完胡珉的敘述,心里越發不得勁,福王之死雖有蹊蹺,但幕后兇手究竟是不是太子還是兩說。 一種可能是太子為了削藩派遣刺客暗殺自己的弟弟,第二種可能便是此事是長青王自導自演的戲碼,為的不過是尋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造反,說不定康王與長青王私下里早已有了合作的意向,第三種可能就是有第三方插手,長青王不過是借機造勢,趁勢造反。 不管是哪種可能,總歸都是上位者之間的博弈,蘇錦樓懶得深想,他只知道在白荻入侵大慶的關健時刻,這些藩王個個盯著皇帝老兒屁股底下的那張椅子,忙著爭權奪利互相算計,他們從未想過邊關的將士和百姓是否能夠在白荻大軍的鐵蹄之下搏得一絲生存的機會。 老話常說,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大慶的藩王可倒好,明明手里坐擁上萬兵力,卻吝嗇的不肯多派一人前來抵抗敵兵,反倒自家人打自家人搞起內訌來了,是生怕手中兵力太多所以要內部消耗一部分嗎? 其實,蘇錦樓不知道的是,按照原本的歷史發展軌跡,白荻入侵,涼王派兵前赴函裕關御敵,中途朝廷下詔令主帥改道青州,先前派遣的五千先鋒軍在器盡糧絕之后與白荻士兵殊死搏斗,盡皆死于戰場。 白荻攻入函裕關,屠了雍城,一舉拿下懷余,又接連攻陷薈城、祁月、蕓城、代鴻、隴陽等五座城池,在國內打的熱火朝天的長青王與涼王見白荻已經拿下七座城池,且占據軍事要塞函裕關,均感到了威脅,經過商談以后雙方決定暫且合作共同抵抗外敵。 那時,白荻大軍銳不可當,氣勢滔天,且白荻王廷利用函裕關的那條通道不斷對大慶增兵,而長青王與涼王因為內戰致使兵力損耗過多,當他們決定共同抵抗外敵之時竟發現集結雙方的兵力竟然只能和敵軍打的不相上下,這和他們想象中的以絕對優勢碾壓敵人的場景有著天壤之別。 抗敵之戰足足持續了五年之久,雖說大慶最終戰勝了白荻,但在這五年里,百姓民不聊生,整個國家滿目蒼夷,即使后來涼王登基為皇頒布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大慶的元氣都未恢復如初。 如今,蘇錦樓利用自身的軍事才能以及遠超于這個時代的武器,與五千先鋒軍相互配合,將白荻大軍盡數殲滅,又將函裕關的通道封閉阻斷了白荻的侵略之路,沒了共同的外敵,那些藩王自然再無后顧之憂,一心只想著爭奪全天下最尊貴的位置。 盡管心中恨不得把那些藩王揪過來狠揍一頓,但有些話卻不能明說,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