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3
算了,空著吧……反正寫了也是白寫,說不定寫完后把批卷人氣出個毛病來,還得把這筆賬算到他的頭上。 四場考試下來,蘇錦樓沒有一絲疲憊無力之感,主要是這貨睡眠質量超好,好到什么程度?人家衙役來個突擊檢查,別的考生全都戰戰兢兢,無心睡眠,他倒好,睡的雷打不動,鼾聲震天。 次數多了,衙役們還聽出了鼾聲中的節奏感,不愧是把李百戶氣得黑了臉的真漢子,這處變不驚的心性,這泰山崩于前都賴著不起的定力,真真叫人佩服! 于是,當考場中門再次大開,各考生均頂著一頭油膩膩的亂發,慘白著一張臉,噙著兩個墨色的黑眼圈,形銷骨立,顫顫巍巍的走出考場時,我們的蘇大才子精神抖擻,神采飛揚,步伐沉穩,健步如飛的走了出來,在一眾形似被山野精怪吸多了精氣的弱雞中顯得尤為鶴立雞群。 考場外等候的家屬中,有一對滿目焦急的中年夫婦,眼巴巴的盯著考場的大門,生怕錯過自個兒子的身影。 突然,似是看到了什么,眼睛唰的一下飆得雪亮,立馬急匆匆的跑到一個面無血色,眼眶深陷,披頭散發,形似枯鬼的男子身前。 見男子雙腿打顫,走路不穩,兩人趕忙把男子架起,半拖著進了不遠處的馬車里。 馬車里男子兩眼發直,腦袋似被錘子砸過,昏昏沉沉,完全喪失了思考能力。 中年女人關切的問道,“兒啊,你感覺如何?此次縣試必是十拿九穩了吧……” 十拿九穩? “娘,”此男子僵著臉面無表情的問道,“你從哪里看出我十拿九穩的?是什么給了您這么大的期望?” 女人眉頭微皺,似是有些奇怪,“我們都讓鴿子把答案給你送過去了,還能有問題?我和你說,那些答案絕對靠譜,我私下里花了三十兩銀子重金聘請了兩位先生為你作答,保證讓你的答卷脫穎而出?!?/br> 呵呵!我連鴿毛都沒見過一根,讓我從哪抄答案???脫穎而出?大片空白的答卷肯定會脫穎而出。 “娘,你……你就沒有感到有些奇怪嗎?后面的三場我都沒把鴿子放回去?!?/br> 女人一臉自信,理所當然的回道,“那不是因為你對后三場的考試成竹在胸嗎?我還說呢,這三十兩銀也太好賺了,兩個先生只為你答了一場的題目,我太虧了!早知我兒有如此高才,我也用不著花這么多銀子?!?/br> 男子:“……” 這個時候打破自家親娘的幻想,會不會有點殘忍? 第39章 孫山 四場試考完, 考生是暫時解放了,可監考人和閱卷人仍要呆在考場內苦哈哈的看卷子,直到最終上榜的名單出爐, 才能得以回去休整。 今年的學子比之往年多了不少, 這個現象實屬正常, 有不少考場老鳥,年年考年年落榜,久而久之, 有些人失了當初的雄心壯志,純粹是為了碰運氣。 說不定今年考的題目都是看過的呢?說不定閱卷人眼花了就讓他高中了呢!說不定其他考生都出了意外死翹翹了,獨留他一人中榜了呢? 哎呀,不管能不能考上,先考了再說, 若是又一次名落孫山, 肯定是運道不好,沒關系, 大不了明年重整旗鼓再來一次。 故而,參加縣試的學子一年比一年多,老生加上新下場的菜鳥, 單單繳納的報名費就給大慶朝增加了一筆不菲的收入。 中國古代就有“太宗皇帝真長策, 賺得英雄盡白頭。蕓臺四部添新庫,秘殿三年學老郎?!敝f。 這首詩放在大慶朝也是同一個道理, 大慶皇室為了維護王朝統治出臺了不少政策,單單一個科舉取士就引得天下的讀書人競相爭奪, 耗盡畢生的追求。 科舉取士是選拔人才的制度,明面上說是為了廣開選官的途徑,為朝廷選拔人才,實際上呢?不過一個幌子而已。 每年全國數不勝數的考生參加科舉考試,單就童子試這最基本的關卡,就刷下去一大片人,童子試不過關就意味著成不了秀才。 秀才是什么?秀才是科舉考試中最基本的功名,成為秀才才意味著真正踏入了科舉一途,有人就問了,那童生呢? 童生,比之白衣秀士,名頭確實好聽,但實際上有什么意義呢?是能減免賦稅還是能被舉薦做官?都不能!童生之名只是一個虛名,實際上沒有半點鳥用。 最明顯的一點,秀才見到縣令可以免跪,童生呢?不跪的話就是對官家不敬,上去打一頓板子再說,秀才進了官府,官家不能輕易對其動刑,因為刑不上大夫,秀才雖然屬于士大夫階層中最底層的人士,但人家好歹算是擠進了上層社會,童生呢?離士大夫階級差了臨門一腳,就因這臨門一腳,人家官家就不必對你另眼相看,稍有看不順眼的,打不死也得脫一層皮。 考上了秀才就意味著前程似錦?呵呵,別天真了好嗎?遇到真正有權勢的人物還是得夾緊尾巴縮著腦袋做人,畢竟就算你是秀才但也只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貧弱書生,連個芝麻大點的七品小官都當不上,別太把自己當盤菜。 所以考上了秀才的學子百分百都會繼續參加鄉試,若是運氣好得中舉人,就有了被舉薦做官的資格,秀才離舉人只有一步之遙,不爭取一下,如何令人甘心? 中了舉人就滿足了?不不不!既然中舉,那就去參加會試,一旦得中成為貢士就能進那夢中都不曾見過的太和殿,還能見到高高在上的官老爺,最重要的是能成為天子門生,天子??!那可是大慶朝最最頂級的人物。 若是殿試中被天子欽點為狀元,頭戴簪花,跨馬游街,引得汴京的男女老少競相傾羨,又或者像那戲文里唱的,被宰相家的千金小姐看中,豈不是既能得一美人又可官運亨通?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四大喜事得占其二,真是幸哉! 越想越美,怪不得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有了憧憬,再看手中枯燥乏味的書籍,也變得動力十足了。 然而,這些讀書人卻不知道,他們的一生都陷入了局中,大慶朝的統治階級老神自在,用科舉選官這根胡蘿卜遠遠的吊著他們,讓他們窮盡一生追尋遙不可及的官位。 為什么說是遙不可及? 大慶朝的進士科每年應舉者大概有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過三四十人,這樣算來,錄取比例最多只有百分之二。 擠在科舉這根獨木橋上的讀書人數量眾多,而榜中名額有限,所以二三十歲中個秀才就能被贊一聲年輕有為,四五十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可被看作為“少進士”,考到白頭都不得進士大夫階層者不知凡幾。 即使高中當了官,也只是個幫大慶皇室做事的打工仔,生死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