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0
門心思想將秦白芹的名頭做大做響的。 就如郭掌柜曾經說過的那般,隨隨便便就能叫個秦白芹,秦白芹就該爛大街了。 所以旁的不說,哪怕用來盛裝白芹的竹編提籃能編出花兒來,捆扎白芹的絲線纏進了金線,也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要緊的還是白芹自身的品質必須過硬。 而這么些人流水作業,日頭剛剛升起,起收清洗干凈的白芹已是鋪在秧籃里源源不斷地運進上房,摞在避光處瀝水了。 兩位老爺子也開始了白芹的品定。 真是一株一株挑揀的,無病害無蟲害無斑點無損傷,這是秦白芹最起碼的標準。 然后根莖粗壯筆直、成熟度適宜、色澤白正、質地脆嫩、香葉濃郁的,才能定為一級品。 一項一項的明確了三級標準記錄在案之后,交由郭大郎和秦連龍負責監工分揀,稻草捆扎,郭掌柜和秦老爹又轉移陣地,忙活起了秦白芹上市前最重要的一環——掛牌。 秦老爹帶著闔家制作的憑證木牌早已擺滿了幾只箱籠了。 為著這枚小小的木牌,遠在京城的大掌柜郭掌柜與秦老爹幾番通信。 往往是秦老爹這頭的書信剛剛托了民信局或八仙居的人寄出去,那頭京城的信件已是托人帶到了。 弄得民信局的掌柜的都認識秦家人了,問了兩回是不是在京里有親戚。 而郭掌柜在頭茬莼菜上市的時候還專程跑了一趟秦家,最后確定下來的憑證式樣已經遠不是當初簡簡單單的長方形木牌,而是幾經改良,由秦連豹設計出來的魚形符契了。 瞪圓了眼睛看著秦連豹幾經修改的草圖,花椒大張的嘴巴遲遲沒能合攏。 待秦老爹將實物按著草圖一絲不差的復制出來,花椒捧著符契細細比劃,長不過兩寸,寬約半寸有余。卻分左右兩半,可以利用榫卯相契合。 類似的東西,花椒曾在電視劇里見過。 據說早在隋唐時期,朝廷便給當官的發過一種身份證,就是類似這般形制的“魚符”。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成了“龜符”。到了宋代,“魚符”被廢除,但裝“魚符”的“魚袋”仍在佩戴。再到明代,又用牙牌替代,上頭刻著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等身份信息。等到清代時,牙牌就演化成了電視劇里常見的帽子上的各色頂子了。 卻沒想到又在自家看到了這樣的魚形符契,卻是給白芹用的。 不過她卻是知道長輩們的用意的,不過是希望借個“魚”的好兆頭罷了。 而花椒雖然不知道歷史上的“魚符”到底如何模樣,可自家的這小小一枚符契,實則卻是大有乾坤的。 雖說外側兩面,只是一面篆刻著一個“秦”字,一面刻著八仙居的標記。 可內側兩面,卻俱是暫且留白,就等著往上蓋戳了。 而且為著這個戳,花椒出的囫圇點子,經過秦老爹歷時一個多月的琢磨,又做出了好多套可調節的滾輪印章來。 一套又包括兩枚印章,一枚是大寫數字密碼的數字印章,還有一枚則是小寫的出貨日期印章。 出貨日期從年月日精確到了時辰,不但能讓買家獲知白芹的新鮮程度,作為提升秦白芹名聲身價的一環,也是防偽的一環。 至于數字密碼。 別看只是一串兒數字,看似沒有章法,半點不搭界,卻是秦白芹防偽的關鍵所在。 整個八仙居,恐怕也只有大掌柜和郭掌柜二人才知道串數字的真正含義。 而秦家諸人,也只有長輩們知道一二,一眾的小字輩皆是不明所以的。 花椒喜歡纏著秦老爹,秦老爹同人說話也從不避著她,倒是一來二去的,被她琢磨出了點子名堂來。 只不過十二位數的密碼,頭三位就是只攔路虎,花椒思來想去都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卻是秦老爹最先落定的。 之后花椒慢慢琢磨,按著秦老爹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意思,這三個數字,或許就代表著他們秦家了。 而第四個數字,又分單雙。數字使用隨意,但有一點,單數代表著秦家自產的秦白芹,雙數則是代表著貼牌的秦白芹。 第五個數字也分單雙,單數代表著八仙居自售,雙數則是代表著由其他渠道流通鋪貨。 六至十一這六個數,卻是編號。 至于最后一位,則是品級。 剛剛讀完了和,“勉強”認得了千余常用字的花椒,并沒敢在這數字密碼上頭發表任何意見。 卻沒想到秦老爹最終琢磨出來的這組密碼,竟是已有兩分前世條形碼的意思在里頭了。 短期之內,每組密碼都將獨一無二,想要破解這組密碼,更是大不可能。 而郭掌柜對這組數字密碼也同樣推崇備至,哪怕秦老爹特意托了八仙居的管事帶了一套作為樣品的滾輪印章去京城,郭掌柜早已把玩過無數次,這會子拿在手里,依舊愛不釋手。 把調試好的六至十一位為五個零一個壹的數字可調節滾輪印章遞給秦老爹,又從褡褳里取出印泥。 花椒跪在椅子上,兩手支著桌子瞪圓了眼睛看著秦老爹捋起衣袖,蘸取印泥。 秦老爹余光看到花椒,笑著把著花椒的小手握住印章,果斷放置在符契上,壓著花椒的小手在印章頂部用力下壓,又迅速輕拿開印章。 花椒愣愣的看著面前符契上的這排數字。 腦子里一個念頭一躍而出,秦白芹的時代,或許在這一刻,即將開始。(。) ☆、第一百六十三章 籌算 酉初時分,足足三四十人忙活了一整天,分揀出來的一千斤一級秦白芹由郭掌柜帶著伙計親自護送至崇塘貨棧。 連夜密封打包之后,明天一早就會連同一千個符契一道,由早已等候多時的馬隊速遞進京。 預計冬至之前就能抵京上市。 而剩余的秦白芹,也會從明天開始分作幾批陸續由陸路遞運至京城。 雖然不是速遞,但時間上卻也不會相差太多,爭取第二批能在月底趕至京城。 而花椒家這從早到晚馬車出出進進,再有老舅公一家和周大生兄弟兩家俱是大門緊鎖,只有孩子在家,想不引起村里鄉鄰的注意自是不可能的。 況且早在之前,鄉鄰們對秦家東頭的園子就已是非常好奇了。 自打澆筑院墻起,就說什么的都有了。 哪里知道費了那樣大精力和錢財筑氣的園子,卻始終不見使用,自然不只嚼了一回舌了。 何況中秋過后,老舅公日(日)泡在秦家,周大生兄弟兩個亦是長在了秦家地里,秋收至今還未開過爐子。后來又有杜家人來來去去,背著秦家的風言風語不要太多的。 都在暗自揣測秦家到底在發什么財。 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