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3
摸摸進行,在外面,總感覺受到束縛,她就想趕緊回家,到時候,整片山都不會有人,想怎么喊怎么喊,不怕有人偷聽,不用憋著。 顧崢沒有接話,而是體貼地幫著自家娘子揉捏,莫小荷瞇著眼,享受自家夫君的服侍。 “我的豬蹄……” 等了片刻,院中傳來灑水聲,莫小荷終于睜開眼,惦記她那個藏在水缸之中的豬蹄,趁著早飯后煮上,午時差不多可以軟爛,剛好做個加餐。 “好?!?/br> 顧崢說完,指著自己胸前的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壓印,眼底浮現出一抹笑意,“昨天晚上,我還是沒能喂飽你嗎?” “天啊,調情!” 莫小荷很眼熱,還想咬一口,她覺得自己可能是病了,臉色guntang的,好像發燒了一般,她扭過頭,不再理會顧崢。 家家戶戶都起得很早,農忙時分,早早地升起炊煙,村民們用過飯,還要下地干活。姜家還沒吃飯,剛在院里支上個小桌子,門口就來了人。 “老五,老五媳婦,你們來了!” 來的二人均在四十歲上下,可能是沒有孩子,總感覺沒有底氣,看穿戴,家里日子過的去,馮氏因為手藝好,經常被人請去,也能賺點銀錢,貼補下家用。 “我們夫妻昨兒聽說后,就想來,怕驚擾了客人?!?/br> 說話的是馮氏,常年和外人打交道,說不上能說會道,但是言語清晰,她也沒有偽裝,很實在地表示,夫妻倆很想得到活計。 “大哥,都是一個村兒的,你也知道我們夫妻是啥人?!?/br> 馮氏表示,她一個人做二十來個人的飯菜不成問題,前段時間,瀘州碼頭上有個做飯的活計,要給三五十人做下晌的加餐,她替熟人頂了兩天,根本不成問題。 聽說這一趟往南邊走,馮氏就動了心思,賺錢是其一,她還有個別的想法。 “沒孩子,過日子沒個盼頭,以后想著沒有人養老送終,心都是涼的?!?/br> 姜老五嘆息一聲,以前他娘活著,讓他娶一個寡婦做二房,剛好能給家里延續香火,不求相貌,只要能生養即可,可村里人家,哪興這個,又不是富貴人家的老爺,無論他娘死說活說,最后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把戲,也沒能說動他這頭倔驢。 前幾年還好,覺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這幾年,漸漸力不從心,真擔心,以后二人老了,身邊沒個人。 家里這些年,也攢下點銀錢,如果那個孩子還在,早已經娶了媳婦,他們的孫子孫女都有了。 “老五,這都是命,你看鐵柱,有這個兒子,真是作孽??!” 養老送終?想都不敢想,娶了個敗家不省心的媳婦,差點氣死他們夫妻。姜大叔拍了拍姜老五的肩膀,一臉苦澀。 這不,昨天還來家里大鬧,張口閉口要二十兩銀子,只要錢,就能斷絕關系,那個孽子! “好歹你還有鐵牛和小丫,都是個好的?!?/br> 姜老五找個凳子坐下,說了自己的想法。 在大越,有一個慈善堂,那里專門收留孤兒,還有一些老人,沒有生活能力的殘疾人,馮氏上次到碼頭做飯,聽人說,有一戶人家,收養了個閨女,好像是天生聾啞。 只要有孩子,就有盼頭,這年頭,四肢健全的孩子,誰舍得丟?都是逼得沒辦法了,她聽完,就動了心思,想趁著回來的路上,打聽下,領養個孩子,他們夫妻肯定不能再生,以后就把娃當親生的。 “你們這個想法好,早先咋就沒想到呢!” 姜大叔一拍大腿,非常支持,只是也不能隨隨便便領個半大小子,不是親生的,怕養不住,最好找個年紀小不懂事的。 瀘州本地就有慈善堂,衛知府的夫人是那里的???,因為辦得有聲有色,所以里面幾乎沒有孩子,剩下的都是無人養老的孤寡老人。 姜老五和馮氏不敢麻煩衙門,卻也有死了沒有人埋的恐慌,年紀越大,這樣的心思,反而重了。 “大妹子來了!吃了嗎?一起吃點!” 姜嬸和馮氏同村,她從灶間端出來炒的兩樣小菜,把昨天沒吃完的rou,放在菜里熱一下,招呼顧崢和莫小荷一起吃飯。 “不用了,你們趕緊吃,我們昨天尋思這事,一晚上沒睡?!?/br> 馮氏擺擺手,偷偷打量顧崢和莫小荷夫妻,暗自點點頭,男人什么都讓著他娘子,看起來就是個不錯的,有責任心的人,他們也能放心跟著走貨。 “那我們先吃,一會兒人都過來了?!?/br> 約定好上午,出門走貨的人到姜家,讓顧崢認認,也好做到心里有數,下晌姜大叔和馮大春一起,跟著夫妻倆去看運貨的馬車,已經在車馬行預定好了。 眾人剛吃上飯,馮大春匆匆忙忙趕來,進門之后擦了一把汗,咕咚咚喝了一大碗粥,悶頭不吭地又給姜家劈了不少柴禾。 家里天天要生火,鐵牛過幾天要回到主家那上工,只留下姜嬸和小丫,要喂雞喂鴨,忙活家務和地里的活計,所以趁著現在沒走之前,多攢點柴禾。 “大春啊,我在廚房給你留了一碗面條?!?/br> 姜嬸公然給自己的弟弟留了點小灶,也是知道他那個脾氣,沒吃飯,肯定說自己吃飯了,不肯在家里用。 村里人陸續而來,眾人草草吃了早飯,姜大叔開始給眾人分工。 出門在外,要準備一些東西,這些顧崢提前給了銀子,他一會就去置辦,帳篷都得買防雨的,還有厚厚的油氈布,蚊香,治療痢疾等應急的草藥。 “你們還有啥需要的?咱們六天之后出發,走這一趟,多帶兩套換洗的衣服和鞋?!?/br> 姜大叔有經驗,往南走,日頭曬,農家人,家家戶戶都有那草帽,這次離開,東家管飯,他們不需要帶啥干糧,走的時候,一家帶點菜就行了。夏天,菜也放不住,一兩天就失去水分,蔫巴了,基本上帶夠第一天,第二天吃的就行。 “干糧你們不用帶,咱們一天三頓飯?!?/br> 趕路其實比干體力活還要辛苦,按照大越一天兩頓飯的標準,晚上這些人就得饑腸轆轆,多吃一頓飯,浪費不了多少銀子,何苦讓這些出門在外的人為難,莫小荷很會收買人心,她想,只要這些人能盡心一些,比什么都好,那些吃飯的銀子,在減小的耗損上,就找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