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68
子道:“怎么沒有了?不是你說的,要是沒能耐,往后扛不動活兒了,只怕飯都沒得吃?還說能耐越多越容易把日子過好?這還不算逼著我們???” 毛哥笑笑:“這世上有一天過一天的人多了去了,你要是覺著那樣好,那么著過也成?!?/br> 良子想起二牛他們來,嘆口氣不說話了。 這回毛哥想要等買幾件大襖子,不過他也是兩手準備,那東西畢竟不是裁縫店,什么季節什么衣裳料子都是齊全的,這都得碰。沒人去當衣裳賣袍子的,估衣鋪也上不來貨,天越來越冷了,也不能都在指著這里。 可事情還就是那么巧,這日中午他們正跟碼頭邊上吃餅喝湯,——這日裝卸的船東管他們的飯,就聽有人喊:“哥!良子哥!” 毛哥回頭一看,自家弟弟meimei過來了,趕緊三兩口咽了嘴里的餅,上去拉著問:“怎么了?出什么事兒了?” 果子喘著道:“沒、沒什么不好的事!” 小毛弟跟著道:“哥,書樓那邊,有人賣衣裳。很,很便宜,我們就來找你了?!?/br> 毛哥聽了也顧不得什么真假,立時就要去。這邊良子拉住他:“你吃完了再去,下晌還干活兒呢,你這跑一趟肚子就得空了!那賣衣裳的還能跑了???!” 毛哥聽了便又盛了碗湯,吃了兩塊餅,良子也吃好了,四個人一塊兒往回走。 這時候就看出這官租坊的合適了,離碼頭近,離南城門也近,做活兒買菜都便當。 走到書樓在的那條街上一看,還真有幾個攤子沿著路兩邊開著,這會兒已經有幾個人在那里翻看。 幾位攤主見又有人來,便笑著招呼:“小兄弟,來看看吧!這都是官行里出來的,樣式沒那么時興,東西實在,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毛哥便帶著幾個人一塊兒過去瞧看,果然這幾個攤子上頭都是灰突突的暗色,醬色在里頭都算鮮亮的了。不過東西瞧著比估衣鋪的新,不像是穿過的,只是也有些折痕落灰之類。 細聊起來,才曉得是衙門里的百雜行出清,主管吩咐他們分了幾撥,有些被裁縫鋪和小作坊拿走了,這邊這些價錢低些,就來這邊擺攤賣。 “比估衣鋪的合適,這些你看有些痕跡的,都是當時做的樣衣。今年我們縣里多少場熱鬧?哪回都得有些剩的。行里的規矩,一根線都恨不得有數的,也沒誰敢伸那個手。瞧那兒,還是織技會的時候剩下的料子。有幾匹剩的多的已經被裁縫們買走了……” 兩溜鋪子,上頭東西挺雜,這些人也不是做慣這樣買賣的,又是一回過的事兒,也懶得如何分類收拾,都往那兒一堆,挑吧! 良子隨便翻撿兩下就扭著頭往城外瞧看,毛哥揀了兩件在手里,回頭問他:“你瞅什么呢!” 良子道:“這里這許多東西,多早晚能看完?那頭下晌還得上工吶!” 毛哥搖頭道:“你先想好缺的什么衣裳,先挑著。到時候了咱們就走,能耽誤什么?你這樣心慌兩頭的,倒什么也落不著!” 良子聽了也覺著有道理,只是一邊看著東西,一邊心里還是多少只爪子在撓似的,結果就挑了一件袍子,還沒比過大小長短。 毛哥這里果子跟小毛弟也一起幫手,受凍的難受他們都太知道了,能有實惠的厚衣裳買,自然不能錯過的。 只是毛哥緊著翻看小孩子能穿的,那倆卻一直在找毛哥的尺寸,倒叫有心的攤主看在了眼里,索性幫著他們翻撿起來。 最后買了一人一身棉袍子,兩件棉襖和兩條棉褲,還有兩床一頭有些脫了線的厚被胎。付錢的時候再三問了,真是這個價兒,實在便宜的叫人難信。頂頭上,方才幫他們翻撿東西的攤主還從底下拽出個灰黃色舊塌塌的包袱來遞給毛哥道:“這里頭都是些雜東西,懶得收拾了,你們買的多,這個就送你吧?!?/br> 毛哥覺著不太好意思的,東西已經這么便宜了。那攤主笑道:“這都是衙門官行庫里的東西,堆放著沒人翻曬就出霉了,到時候只能一扔。我們一人管一攤,趁早賣完了才好回去交差。你要看了覺著沒用,憑你再給了誰去吧?!?/br> 毛哥便謝過那人,才收下了。 這邊毛哥同良子拿了東西回去,小毛弟和果子就直接進書樓里去。這下倆人勁頭更足了,抄一下午就能在底下攤子上買件襖子!立時覺著手里的筆和紙上的字都金貴暖和起來。 這攤子就擺了一個半天,等南城的住家得了消息,往過一圍,你幾件我幾件的沒花什么功夫就賣光了。小毛弟和果子從書樓里出來時候,看見眼前這陣勢,直慶幸倆人當時跑去喊了自家哥哥來。 到了晚上試衣裳的時候,良子就后悔上了:“早知道我也再多買兩件了!” 小毛弟就笑:“良子哥,我哥說你吃虧就吃虧在這些個‘早知道’上了!” 第357章 暖年 百雜行的出清了東西,回去復命。主管見完事了,就跑去報給知縣大人。 知縣大人點點頭,又吩咐他道:“上回不是陌州來換米袋子種子時,帶了些棉花過來的?我看賬上還在?!?/br> 主管想起此事來,立時回道:“都在棉絨庫里收著。因今年我們這里沒接著棉花棉料的事務,這一點東西也不值當寫文書相詢,就都先收著了,預備等來年有棉花、棉線事務時候再一總兒歸賣?!?/br> 知縣大人便道:“都是熟棉吧?這兩日找人給彈一彈,做成棉卷和被胎。冬至時候商家都有濟貧之舉,咱們官行也是做買賣的,沒動靜也不像話,——萬一神仙記仇不保佑我們就虧大了……” 主管只好把后半句當做沒聽見,乖乖把該自己做的事情記下了。 知縣大人回頭跟夫人當窗吃茶的時候說起這事來,夫人便道:“雖是極瑣碎的事情,我聽著倒比我爹我哥他們日常議論的那些有意思。想必那些花少少錢買著了厚衣裳的人家該是挺高興的……唉,這高興,也有這么簡單的時候兒!” 知縣大人笑道:“這可不就是最好的時候么?——米糧充裕,百業新興,日子幾乎是一年一變。尋個主意做個營生,多少都能掙著銀錢。只要肯出力氣、花心思,日子都能往好了過。 “且從前是一年飯半年稀的,過一年能日日兩頓干飯了,再過一年隔三差五飯桌上能見著葷腥了。冬天有襖子暑月有紗衫,寒夜里新添的被和,不怕被凍醒了……細想去,樁樁件件都是高興事,只要家里人都康健,兩個勞力一天各自能掙上百八十文的,日子就很是好過了。 “等到往席上一坐,獻個湯上來就得打賞個一兩半錢的;天天魚rou成堆,吃得舌頭發糙,都想不出來還能吃什么了;一季添一回新衣裳,也就那么回事兒;大宅高樓、奴仆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