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47
人。 旱災未至,那就是沒有災情,沒有的東西,又去想他做什么!所以德源縣實在沒多少人念頭轉到過這個事情上。 倒是毛哥問過良子兩回,問他家里的田地可怎么樣,今年收成會不會有什么影響。良子也回家看了兩回,回來說天上沒下雨,不過溝渠里都還有水,就是放水挑水澆地麻煩點,別的倒沒什么。 等到后來下了三日雨,才把這事兒徹底放下了。過了兩日良子說村里結了一群人去遇仙湖邊上祭神了,他爹特地坐船繞來城里看了他一回,說了幾句話就趕緊又坐船回去了。 他挺得意道:“老頭子說要回去了,我就給了他兩串青錢,叫他坐船使的。嘿嘿,可算輪著我給他錢了!” 毛哥看他那樣兒也跟著樂了。 又說起他爹進城主要是為了看如今縣里糧價的事情,毛哥忽然想起來道:“前次我們上課講到了一段農務上的規定,說其實可以直接用糧食交稅,不消先往市面上換成錢的。這個事兒你可知道?” 良子皺皺眉道:“那課本不是認字使的么?那恐怕不是真的吧。我們村里交稅向來都是要換成錢才成的啊,要不就索性拿別的官行里肯收的東西去抵。反正挺難的,鬧不懂,都得尋中人給算?!?/br> 毛哥想了想,正色道:“從前你是該說難,現在咱們不是自己都學了字學了算術了么,這事兒我們滿可以自己去查一下?!?/br> 良子撓頭:“還是算了吧……這東西可難了,我爹我大伯他們都沒搞明白,我們哪兒成吶……還有,這也不曉得去哪兒查啊,難道直接去衙門里問?不把你打出來算便宜你了!” 毛哥不語。晚上上課,中間有歇的一小會兒。他就拿了課本,翻到之前農事律令那一頁上,跑去前頭直接問講課的先生去了。 也是巧,這日正好又是方伯豐頂的一位刑獄司主管的班兒。 方伯豐見他問這個律令的真假,便笑道:“這回選進課本里頭的段落,都是實務上來的,沒有瞎編的虛話。里頭教的東西,你只要跟著學去,都不會有錯,并不是為了教你們識字特地編出來的話本?!?/br> 毛哥又問這個律令的全文哪里可以查看,又說自家兄弟是村里來的,想細學學這個,家里恐怕能用上。 方伯豐聽了這話不由得抬頭細看了這孩子兩眼,瞧著也是個小后生,與自己說話并不見怯場,便笑道:“你看這個上頭,底下都有這個段落的出處。至于這個律令的原文,衙門里倒是有,別的書店書鋪里只怕也能尋著。你們要是想看,我明日就叫上晚課的先生拿一份來,到時候你們記得問他要?!?/br> 毛哥趕緊道謝,方伯豐又問了他姓名,記了一筆,叫他明天來拿。 一會兒歇時過去了,便又重新上課。 晚邊回了家,方伯豐就同靈素說起這個事兒來,嘆道:“這官學堂總算見著效果了,明兒若是叫大人知道,準保得高興?!庇值?,“這樣的人,真的就差個機會,如今有了這么一條路,想必往后憑著自己力氣也能走得長遠?!?/br> 靈素卻聽出別的來,問道:“他們學了字,要想尋些書看卻是不容易?!?/br> 方伯豐點頭:“從前我在鎮上官學里讀書,都是在官學里借著看,只是這個學堂卻沒有預備這樣的地方。要是把縣學里的書樓放給他們,又不合規矩……” 靈素聽了眼睛一亮,高興了,——可算叫她尋著花錢的合適地方了! 作者有話要說: 日萬結束,今天開始恢復雙更,謝謝支持! 第343章 這一家子 靈素這陣子除了往藥鋪一趟趟看那些藥材,就是琢磨那個不用藥的治病法子。兩樣事情都有不小的進展,只是都沒能尋著給人花錢的好路子。 她是真想能做點什么于人有利的事情,最好還能持續花錢的。就她的想頭來看,這錢只是個標記,這標記得動起來才好。比方說一兩銀子這個月能在五個人手里打一回轉,那這五個人就都能換得東西了。若是這一兩銀子就在自己的靈境里躺著,那就白瞎這功夫了! 可這叫錢出去轉圈兒,比叫人出去轉圈可難多了。得有像樣的法子才成,要不然一不小心就跟之前自己一心要叫人吃得實惠好味的買賣一樣,——益一群人卻害了另一群人。 如今她細琢磨了,大概只有“無中生有”的買賣才能把這樣的損傷略減輕些。比方說從前這種病是沒法治的,現在你能有個法子去醫治了,這就挺好,能救活不少人又沒太傷了誰。當然了,你要說壞了杠子鋪和棺材店的買賣營生,這個……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瞧瞧,這人世間的事兒就是這么難! 這事情本來就不容易,她又急著想把錢花出去,自己身上又沒什么可以花的地方,——沒辦法,常人喜歡的東西他們家的人都沒什么興趣,倒是都喜歡吃,可有她在,這上頭也花不了什么錢。且如今家里來錢的路子實在太多了。 兩個飲食買賣先論不上,只說菌生板和德源絨兩頭真是財源滾滾,偏自家兒子還不消停。之前跟著他爹去學堂幾回,人家孩子都認真聽課,他在認真看人家。中間歇息的時候他就支著耳朵聽人說話。 回家來就開始琢磨紙和筆的事情。怎么能叫這筆容易使一些,便宜耐用一些,還有那紙…… 沒過幾日,他就琢磨了個怪樣子的東西出來,里頭一根炭條,外頭裹一個竹殼子。然后他就帶著他娘又跑去獻技處了。 那里的人一看他,都笑起來:“小兄弟又有什么買賣要照顧我們???” 湖兒一點不怯場:“不,這回我就說個主意?!闭f著就把自己指揮自家那“什么都會點兒”的娘親做出來的筆遞上去了。 幾個辦事的看著都覺著新鮮,傳著看傳到了一位老先生手里,這位正是跟著知縣大人的幕僚。因這獻技的地方挺要緊,怕有什么好主意這邊當差的一時看不了那么長遠給耽誤了,便派了這位來坐鎮。 老先生拿了這筆看了會兒,笑道:“這個東西京城里也有,只是用的不是竹殼子,叫做‘棗心筆’,做得比這個精細些?!?/br> 湖兒便問:“那是什么樣兒的?用什么做的殼子?” 老先生便叫過一個小廝來,叫他往里頭打了個轉,取來一根拇指粗細的雕花木筆,遞給湖兒道:“喏,就是這樣的。你這娃兒心思巧妙,很好,很好,這根筆便送給你吧?!?/br> 湖兒先接過謝了人家,又問道:“請問先生,這樣的筆一根要多少銀錢?” 老先生笑道:“粗細做工不同,里頭用的芯不同,價格差挺多。便宜的百十文,這樣的三五百文,若材質更講究些的,一二兩的也有?!?/br> 邊上的人聽了都直咋舌,——這筆是不用人動自己就會寫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