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98
?!?/br> 魯夫子樂呵呵道:“怎么不清楚了?人清楚著呢!肯定是這些日子該打聽的也都打聽得了。覺著那位挺能耐,怎么最后還折了呢?算來算去,估計就打聽到之前臟水同黑云的事兒了,一想就曉得是得罪了神明。所以為著往后自己這位子能坐得安穩,先來祭神,同神仙打好關系,不是再對沒有的?哪里不清楚了!” 苗十八跟著搖頭:“上回還給娃兒們說了滄望縣那神廟和官衙的笑話,眼看著就要現演了!這兩年是怎么了,朝廷是真沒人了啊。這都什么歪瓜裂棗的。自己腦子都糊涂著,還能指著他們牧守一方治理百姓?!不給添亂就不錯了!” 魯夫子左右看看:“得,你們又有得忙了?!?/br> 并沒有如魯夫子所言,這位知縣老爺沒之前那位那么多心思,也沒有那么些新鮮的法子,幾乎所有事務都是蕭規曹隨,自然也沒有眾人盼的“三把火”。 倒是沒事兒喜歡便裝往遇仙湖邊去,同里頭的神侍們一待能待半天。時候長了,發現這位老爺還同許多別的地方的大神廟都有來往,不時有大德神侍從外地來,經過德源縣時前來拜訪。 這些人在信眾中都極有威信的。知縣老爺同人見了,多半會帶著他們去遇仙湖走走,又介紹新結交的神侍給他們認識。有些神侍見過此處風水,就索性在周邊的神廟里住下來了。時間一長,各地信眾聽聞風聲,來往德源縣的也越來越多。 各處神廟的規矩不一,有的講究行善放生,有的講究守廟祝禱,這上神廟燒香也是有的講究趕初一,有的作興等十五。遇仙湖邊上大大小小的神廟眾多,各地神侍們來了,選相合的地方住下。不久消息傳出,就會有信眾不遠千里趕來拜見。 這么一來,德源縣更熱鬧了。除了南來北往的行商,還多了一回回趕來此地進香祈福的信眾。還有些特別虔誠的,決定就近侍奉神侍,還就在德源縣里尋地方住下了。這般能跟著神侍四處游歷之人,多半都是家里有些底子,吃喝不愁的。若是眼看著一家人的生計都還沒個著落,稅都沒交夠估摸著要下牢獄,也沒那個心思了。 來德源縣的人越來越多,德源縣的房價和地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還有個七娘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在從縣里去遇仙湖的路上又買了一片荒石灘,圈起來蓋的一間間小小的清靜房子。這回不弄什么腳店,也不需什么伙計使喚人,全都是租的。沒上半年,都租出去了,又是一宗坐著收錢的買賣。 劉玉蘭聽說了連連嘆息,這人同人差太多了,比不上,怎么也比不上。 那知縣老爺不問商稅不問田畝,天天往遇仙湖邊拜神去。坊間都當個笑話傳著,茶余飯后看個熱鬧,誰往旁的地方想去了?只有七娘這樣的!好似天下所有的熱鬧在她眼里都是另一個道理,都能做成買賣,還都是旁人想不到的獨一份的買賣。就說她那地方選的,兩頭都近,還清靜。最要緊的是,良田誰能拿去干這個呢?這地方也就這一塊大些的荒地,遇仙湖邊上又都是大家子的宅子,沒地兒給他們折騰去,真是只此一家的好營生。 來的人越來越多,做買賣的高興。甭管是開店的還是賣吃食的,就是撐船載客的都多些進賬。只有農務司愁得不行?!粔虺园?! 這回散花稻因那些大商行聯手擺了回大氣樣兒,叫許多種有田的人家定了心思,覺著這散花稻確實是個好東西。雖不好種,可是回報大,能掙錢。盡管農務司想方設法地宣揚這東西的難種和可能發生的嚴重后果。人雖聽了,可還是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 加上還有鐵了心種辣茄兒的,如今整個德源縣里有田按常種傳統糧作的不到總數的三成,余下七成有余都在種散花稻、辣茄兒和其它一些剛興出來的新興作物。按這么算的話,到時候這縣里收的秋糧只怕撐不到來年冬糧夏收的時候。更別說那些種散花稻的田畝還有可能被耽誤下一年下兩年的收成。 偏偏如今來德源縣的人是越來越多,有許多還是純吃飯不干活的。到時候可怎么辦?米價一漲,對這些人來說,一個可能人家本來就無所謂這個價兒,人不缺錢,要不然也不能跟著大德神侍們滿世界轉悠還動不動就買房租房住下常住了。再一個實在不行了人家大不了一走了之。 可對德源縣的居民們來說就不是這樣了。若是糧價高得受不住,跑別處去?那不是逃荒了嘛!再說這住家都是一家老小的,哪能說走就走。營生還是平常的營生,就算多掙幾個錢,糧價漲一半,那多掙的錢還不定夠抵這個花銷的。更別說那些靠力氣吃飯,活兒來的再多你一天也干不出兩天的錢來,叫這樣的人家又怎么辦? 老司長簡直頭疼。 方伯豐道:“要不要咱們先同周圍的州縣商議起來,看看能不能這會兒就開始買些稻谷過來,把咱們的糧倉存糧全都提到上限?!?/br> 按著規矩,若要備災或有其他必須,官倉的存糧可在滿倉基礎上再加兩成。 老司長嘆氣:“這也是條路。我這兩天也想這事兒??晒賯}究竟有限,一個地方有限,二來賬面上的銀錢也有限。就算咱們能從知縣大人那里申領下來,到時候真的一半有田沒收成,那多出來的兩成也管不了多大用場??墒沁@要是動用商賈們,又有另一道風險。囤積居奇待價而沽這樣的事情難保沒有,無商不jian無jian不商這話也不是全假的。死人財國難財只要是財都敢發的大有人在。咱們這消息要是漏出去,不一定就是好事?!?/br> 方伯豐道:“若是從現在就露出這個意思去,參與進來的商賈越多,他們聯手抬價的可能就越小吧?” 老司長想了想道:“這話有些道理,只是也難保障。最要緊是看最后手里握著糧食的商賈,想抬價的占多數還是少數。再者,就算你有一半的商賈愿意低價賣糧,可是這一半賣沒了呢?若是咱們自己地上的接不上,那剩下想抬價的一半還得抬價?!?/br> 方伯豐問:“那官府不能規定米面的市價?” 老司長苦笑道:“要是官府說什么就是什么,這官府就用不了這么些人了。尤其是同錢財相關,還是各人各家的錢財,要是不能順著人心,下政令也沒什么大用場。要是咱們這里規定只能賣低價,他們立馬敢運出去往賣高價的地方去。到時候那些不抑價的地方反而有糧食,咱們這里看著官府管得挺有道理,結果卻只能鬧饑荒了!” 方伯豐細想一回,曉得自己的想法在這實務跟前有些太書生意氣了。只想著商人要抬高米價,官府就該壓制,卻沒想到商人逐利,還可以導致政令貌似有理實效上卻一敗涂地。 畢竟商人那么多,逐利又關系著許多人的錢,就算官府有衙役,衙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