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45
是被扔下的一樣。 燕城主心疼孫女:“不然?!?/br> 沒有任何不然,喬木趕緊的拉著思喜:“好了,哥哥就是出去一會,沒幾天就見面了?!?/br> 騙人,來回算一算,至少要半年才能見面的好不好。昨天燕城主就跟孫子交涉過了,所以才要帶著孫子一塊去京都的。 燕城主對著小李將軍:“李將軍,我燕氏的根本就交拖給您了,喬氏腹中有我燕氏的骨血呢?!边@話有點重。 李將軍:“城主大人放心,末將不會讓燕城有失,誓死效我燕城,守護燕氏血脈?!?/br> 燕城主走了,帶走的還有李老將軍,以及李將軍的家小,說的好聽,那是帶李氏去京都,封官進爵的,說的不好聽,那就是人質。 喬木都覺得臉紅,難得這樣的權衡利弊之下,燕李兩氏還能保持這么友好的關系。這算是先小人后君子不成。 燕城主走了,給喬木留下了一個很不錯的班底,屬相大人帶著一系列信得過的官員都在這呢。要說一句,屬相大人是自請留下的,舍不得新接的書館。 喬木在燕城該如何還是如何,有了上次喬氏里政的經驗,小李將軍同屬相大人也不避嫌,有事直接過來少夫人這邊回稟。 唯一要說的就是,少夫人管理方式可真是尊重人,給予了他們最大的信任。 燕城依然如同,燕氏父子在一樣的蓬勃發展。少夫人那也是他們的精神支柱的,沒看到齊王在的時候,都要過來掠人的嗎。 燕陽在京都同百官周旋,再三推辭,百官再三請命,真的是實心實意,百分百情愿的請命之后,人家燕少城主才矜持的,不是很情緣的點點頭:“好吧,危難之際,既然諸位大人,同天下百姓都信任我燕氏父子,我燕氏男兒即便是在為難,為百姓也只能當仁不讓了?!?/br> 聽著真的很堵心,燕少城主就這么暫代城主大人的身份,開始處理國事了。 第一件事就是,齊氏被堵在京都之外,不能寸近一步的王后跟王子,以及齊王的靈柩要如何處理。 燕少城主辦事利索,也不跟百官廢話:“齊王最大的心愿就是駐仙臺,就讓王后同王子們護送齊王的靈柩去駐仙臺安葬吧?!?/br> 朝臣們懂了,齊王,就把齊氏給定性了,也是少城主仁善沒有趕盡殺絕,給齊王一脈留下些生機,然后就是駐仙臺,都用來陵寢安葬之處了,燕氏的態度太明顯了。以后這地方那就是封了。 當然了也有人在想,齊王去秦地的駐仙臺做侵凌,那真是諷刺。那里面為了修建駐仙臺多少亡魂呀。不能深想,少城主肯定不會是這個意思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秦氏半朝的官員,齊氏容不下,燕氏肯定也不容不下,這事不是燕陽提出來的,而是秦氏自己提出來的,以后人家秦氏要耕讀為主,意思不出世了。 燕少城從來沒有走進過王座半步,上朝的時候只是站在文武百官之首而已,回神盯著百官:“你們就是如此料定本少城主的心胸的?”為首的秦氏一派官員:“我等不敢?!?/br> 燕陽:“以后這話不要再提,百廢待興,既然有本事,就都拿出來,為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我燕氏都能挺身而出,怎么諸位這時候要縮回去不成?!?/br> 好吧,眾位大人都覺得可能是燕少城主顧慮面子,一時半會的還不會動秦氏一系列人員,可沒想到人家燕少城主真的是大刀闊斧,用人該怎么用就怎么用過,根本就沒考慮過,什么派系的問題。 當然了一個月之后,燕城主進京,百官回過味來了,人家燕氏根本就不懼怕他們這些官員,秦半朝算什么呀,人家燕氏自己有的是人才,科舉出身,燕城主上位之后,直接稱呼天子門生。 這么多的青年學業加入朝堂之后,秦氏派系的官員就這么被稀釋了,而且以后都是科舉入仕,在沒有舉薦一說??刹皇遣挥脫鷳n秦半朝的問題了嗎。 京都這邊的氏族不樂意,官員不樂意,奈何,人家燕城,秦地,魯地都習慣了,就他們京都一地的反對聲根本就不夠用。這么大的改革就這么定下了。 燕少城主不高興,不是因為燕城主當了王上,他現在是老二,而是因為進京那么多人,除了兒子,老婆閨女一個沒看到。 心里明白是一回事,不高興那是另外一回事。好在燕城主還帶了好消息,媳婦又有了。這是唯一能安慰的了。 燕城主沒跟兒子謙虛,雖然他這個王位真的都是兒子用糧食換來的,一仗沒打,不好意思說打來的,父親在呢,兒子上位,說不過去。百官也算是見識了燕氏父子不容間隙的關系。 那真是親父子呢。難怪人說上陣父子兵呢。 國號大燕定好之后,等級的皇上,就找守邊武將進京了。大齊內部怎么亂,守邊沒有亂,這得說,燕少城主公關做得好。 不然就憑這京都那時候的家底,守邊的將士怕是連飯都吃不飽。私下的事情不說,人家燕氏的大位也是名正言順來的,連守在南線的齊將軍,齊氏所出手把齊氏大軍的人,都二話沒說進京了,燕氏父子對于這位識時務的將軍表示敬重,這才是真的大義。 這位將軍歸順了,那才是真的天下太平了,這位將軍若是反了,怎么都要動干戈的。私下里面,燕陽對著齊將軍失禮,躬身九十度:“燕陽代天下百姓謝過將軍大義?!?/br> 有這么一句話,將軍虎目含淚:“我雖對不住我齊氏幾百年的基業,有了少城主這番話,我對得住天下百姓?!?/br> 該說的場面話說了,燕氏父子該做的事一點不手軟,兵權必須收回的。 不過將軍護住了齊氏一脈。 第五百七十八章 權貴一家 燕氏父子在京都很快穩定下了局勢,面上該做的都做了,私下該做的一樣也沒少,不光是為了坐穩椅子,更是為了給燕氏子弟,給自己的子孫免去后顧之憂。當斷不斷必有后患,能干這種大事,都是不是心慈手軟的主。 科考入仕更是京都的一個新風向。沒法子,想當官就得按照人家燕氏的規定來。京都這邊的官員臣服的表現就是,不在危言聳聽的說變革帶來的危機了。 而是上折子請示新上位的燕城主,既然是科舉入仕,趁著新皇登基開考吧,大家都想做天子門生呢。燕氏父子笑了,沒想到京都還是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