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29
動不了這些外人,皇帝說聲封那就封了。下發詔書不過就是通知自己的行政機構:該準備辦事了。 冊封皇妃和一般的嬪位不同,要驚動文武百官,還要挑選冊封使者,雖然這些人和皇妃本人是見不到面的,但是禮不可亂,安排禮儀那就是禮部儀制清吏司的事兒了?!@還是有舊例可循的情況,這種在原有的嘉號上加一個皇字的晉封典禮該怎么辦,既然皇帝的詔書上說了,是效仿高皇帝舊例,那應該也就是要按著高皇帝那時候的舊例來辦了。 問題緊跟著就來了,任誰都知道,建庶人在城破之前是舉火燒宮,而文字典籍又是最禁不得燒的。戰火連綿之中,誰會特別去保護這些其實沒有任何實際用處的禮儀記錄?而這種瑣碎禮儀也不可能出現在高皇帝的起居注,也就是日后的里,以前的這些資料,重要的還能多方旁證考據回來,這種不太重要的,就已經是消失在風中,根本沒有找回的可能了。 沒參考,該怎么辦?那就得揣摩上意了啊。上意要大辦,你來個一切從簡,說不定就落了個不稱職的評語,上意要速辦簡辦,你給鋪陳個二十多天的大規模慶典流程,一樣會被打回來。尤其皇帝馬上就要出發巡視邊防了,臨走前十幾天忽然來一道旨意,底下人就得琢磨?。耗谴蛩闩R走前吹風,讓人從容準備,回來了剛好辦晉封大典呢,還是只是走個記檔流程,直接加個皇字了事? 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很簡單的小事,混到禮部尚書這個級別,可以說是全國有數的權力核心了,基本的政治敏感度要有啊?,F在宮中胡后初廢,太子生母孫貴妃蟄伏不出毫無動靜,反而是前陣子傳說進了南內的徐莊妃,現在應該是從南內出來了,而且是才出來立刻就得了皇字加封,皇帝是什么意思?難道廢胡后,不是為了孫貴妃,而是為了給徐莊妃騰位子? 可胡后被廢的時候,莊妃不是還在南內待著嗎?還是說,貴妃娘娘折騰了半天,現在卻是要被莊妃娘娘給摘了果子? 不只是他胡大人,所有有份看到這份旨意,有份聽說這個消息的大臣,肯定都少不得琢磨的。光靠著想象,都是能感覺得出來現在后宮中正進行著的腥風血雨、無形廝殺。胡大人影影綽綽也聽說過一些風聲,知道太子的玉牒一直都還空著沒寫生母名字,現在,再出現這樣的變化…… 他顧不得尚書的威風了,拿過詔書仔細地研究了起來,咂摸著皇帝的遣詞用字——當然了,這旨意不會是皇帝自己寫下來的,晉封莊妃部分頂多是他口述,隨侍翰林潤色,那些褒賞基本都是些可以忽略不計的廢話,最重要的還是關于晉封程序的指示。 但,讓胡大人失望的是,這拗口的四六駢文里什么都有了,就是沒有這事到底該怎么辦的信息——孝敬成性、淑慎持躬后頭,直接就跟著效高皇帝舊例,晉封為皇莊妃。甚至于說就連這冊、印要不要跟著升級都沒有吩咐一句。 冊、印……胡大人好像有點明白了,這歸根到底,莊妃的待遇看似漲了,卻還是沒能跟得上貴妃。畢竟,皇莊妃、皇莊妃叫得再響亮,皇帝也沒發話要給她配金寶不是? 既然如此,此事便應當簡辦,免得誤導群臣,搶了貴妃的風頭。胡大人松了口氣,令儀制清吏司郎中來,轉發了旨意,交由他‘參照前例擬個章程出來’,便又悠游于公文海中去了?!睦镉辛藬?,也不是說就要什么事都自己cao辦,官場上來回扯皮推卸責任的那些伏筆,胡大人自然是門兒清,這事兒由郎中先擬稿,自己修改后再往上報,中間就不知多了多少騰挪的余地。 當然,胡大人自己是不會承認的——莊妃沒能沖擊后位成功,他多多少少也松了口氣。 當年那事,雖然兩邊都是好心,但胡大人和莊妃結下梁子,也是不爭的事實。之后莊妃的嘉號之爭,他是沒少指點門生從中出力,這事到最后,皇帝顧念老臣面子,沒有堅持用賢妃嘉號,改封了莊妃。說起來也是對事不對人,對莊妃娘娘,胡大人是沒有太大的意見,甚至也挺欣賞她的膽魄。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女人一直都是很記仇的,誰知道莊妃娘娘心里,會怎么看他胡尚書? 如果一輩子也就是個莊妃,那倒罷了,甚至是皇莊妃都沒什么要緊,國朝規矩嚴,外戚干政、妃嬪干政都是絕無可能出現的事兒,再說,莊妃自己也沒子嗣。但若莊妃被立為皇后嘛,那就不大好說了,江湖風雨緊,誰知道哪天又出了什么事兒,皇后娘娘可就要到前臺來攝政了呢? 還是這樣好,還是這樣好。胡大人想,太子生母做皇后,豈非名正言順得很?再等上幾日,在皇帝巡視邊防之前,英國公若還不上表,自己也可以吹吹風了…… # “效高皇帝舊例,晉封為皇莊妃?” 雖然皇帝封妃的詔諭,按說不必經過內閣簽發,一道中旨差不多就可以完事了。但內閣里的三位楊大人,可不僅僅是只有內閣一份差事,肯定也不僅僅只有這么幾個同事。也就是緩了一天吧,幾乎是不分前后地,才從文淵閣中出來,便由不同的途徑,得到了這個消息。 若在往年,此等小事,也不值得這么慎重,但還是那句老話了?,F在是太子在位,中宮空虛,玉牒未填、百事不定啊…… 南楊大人那邊,肯定是不會有什么聲音的——西楊大人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就不由得看著同事發呆。南楊大人卻還是那樣從容不迫地翻看著每天都有新增的奏折……反正,身為特旨簡拔上來的閣臣,能力又不突出,也沒有多少政治野心。他在內閣中反而是最隨意的一個人,緊跟著太后娘娘而都動那就是了。 至于東楊大人,倒是有幾分恍然大悟,打從弄明白了英國公就沒打算上表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在等著內帷的動靜,這一塊石頭,如今終于是落了地了。 他沒有看南楊大人的臉色——不必看,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也終將是皇帝一脈的天下,立后的事,要考慮的并不是太后的意旨,就得看兩個人,皇帝、太子。 當然,現在哇哇吃奶的太子,本人的意愿也是無關輕重。這事說穿了就看兩點:皇帝想立誰,太子誰生的。 太子誰生的這個問題嘛,到最后還是要服從于皇帝想立誰。東楊大人原來拿不準的就是這一點,現在他算是明白了:皇帝畢竟是太后生的嘛,太后對孫貴妃娘娘有了意見,就是皇帝那也只能徐徐圖之不是? 至于皇帝是否動搖了心志,想要改立太后屬意的徐娘娘……這個問題東楊大人是絲毫都未曾考慮過的,他年紀雖比胡大人大了那么幾歲,可腦子卻要比胡大人靈活許多,常年在內閣打滾,那是練就了一雙利眼,遠比找人在行,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