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4
七娘子不免有些不解。 她一向是不大熟悉大太太娘家那一塊的人事。 大太太只好稍微解釋。 “你大舅畢竟是二嬸的親表哥?!彼加铋g有淡淡的陰霾,“和我呢,又隔了母……” 七娘子恍然大悟。 人心就是這樣,連親兄弟都有互相算計的時候,不要說隔了母的兄妹了。 事情要是解釋得不清楚,恐怕秦大舅會誤會是大太太找了緣由要和二太太翻臉,栽贓嫁禍,借題發揮……畢竟鬼神這事,是最說不清的。 她就一邊聽著大太太斷斷續續的口述,一邊在信紙上奮筆疾書。 “……慧慶寺方丈通光上門告訴原委,并拿出欠條、手印為證……王氏閃爍其詞,卻無法辨認?!贝筇跣踹哆兜匕亚耙蚝蠊紨⑹隽艘槐?,又加了一句,“……事情已至如此,恐怕無法挽回,分家一事,勢在必行……” 七娘子的筆鋒不由就是一頓。 終于說到分家上了。 世家大族,人口繁衍得快,分家并不稀奇。 說起來,小四房的財產早在二老爺娶親的時候就已經做過分割了。 不過這些年來,兄弟倆是分產不分家,對外還是一房的兄弟,連子女的排行都在一塊。 如今二太太做下了這樣傷風敗俗的丑事,兩房是怎么都要分家的了。 這也是最溫和的處理辦法。 否則,不論怎么做都要掀起一場腥風血雨,把二太太的性命葬送在內。 “已是嚴加看管王氏?!贝筇炙尖庵砹藥拙湓?,“兩房分家后,王氏想必會隨著二弟上京,大哥如有疑慮,即可當面詢問王氏……” 看來秦家大舅和王家的關系還真的很緊密。 大太太又就著七娘子的手,看了看信紙上娟秀的字跡。 “我們家小七的字比三娘子不差?!彼龥]有吝惜夸獎。 七娘子抿了抿唇,只是笑,不說話。 “不過?!贝筇珔s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你曉得不曉得,張家來說三娘子的,不是庶出的三少爺,而是嫡出的二少爺?” “什么?”七娘子一臉的驚訝。 又有些惶恐。 就要起身辯解。 畢竟,當時她轉達四姨娘意思的時候,四姨娘求的是三少爺。一下又變成了二少爺……鬧不好,大太太恐怕要生出誤會了。 大太太和顏悅色地擺了擺手。 “聽老爺說,當時原本也是想以三少爺來求配的。李太太去問,也是問的三少爺?!彼χ嗣吣镒拥念^,“不過,是咱們家得了左柱國的勛官后,張家覺得門第有些不相配,就換了以嫡子來求。正好二少爺這一科下場,想來功名也是十拿九穩的事……你父親已是做主應下了?!?/br> 大老爺只要不是傻的,當然不會介意張家提高求配層次。 七娘子就凝眉思索起來。 大太太又嘆了一口氣。 “這是前幾天的事了,要不然,我還真想借著這件事搞一搞四房!” 七娘子不禁嚇了一跳,就要說話。 “我知道,我知道?!贝筇牧伺钠吣镒?,“還是和二房分家,才是大事。你娘曉得輕重的!” 是啊,現在的頭等大事,畢竟是和二房分家。 該怎么體體面面地把家分了,又不把家丑外揚,才是眼下的最大課題。 七娘子就難得地露出了一絲小女兒的嬌態,“娘什么都知道,小七以后就不說話了,只管寫字!” 大太太被逗得呵呵笑。 自從二太太又坐實了一次養小鬼魘鎮的罪名,她對七娘子、九哥的最后一絲猜疑,好像也隨之而去了。 “還要給你三姨寫,給你二舅寫,你父親也在寫給二叔的信……到時候一總送到京城分別投遞?!彼妥凶屑毤毜厮憬o七娘子聽,“剛好快過年了,一開春立刻派人到族里為二房新登出一冊來。以后他們家的事,就再也煩不了我們家了!” 七娘子埋頭寫了一天的字,掌燈時分,才回了西偏院。 立夏頓時就迎了上來。 為七娘子寬去了緙絲蓮荷銀線斗篷。 “榜已是發出來了?!币贿厼槠吣镒訉捯?,一邊說,“李家的大少爺和三少爺、四少爺都中了舉,還有張家的二少爺,也低低地中了,不過解元呢,卻是當年的銀花案首封錦……” 97自盡 府里很快就平靜了下來。 就好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 大老爺、大太太對山塘書院的三個侄子,還要比以往更關心。 二房的呂mama也經常代二太太過府請安。 除了小庫房的藥mama請了長假之外,楊家沒有一點不對勁的地方。 甚至還以四姨娘還愿的名義,給慧慶寺送糧送油,大老爺還做主為慧慶寺多劃了十頃僧田。 僧田是不用繳稅的,江南這一帶佛風旺盛,官府一向看得很緊,慧慶寺一次能添十頃田地,已經算是難得地大手筆。 親近的幾戶人家,也好像不知道楊家的這場風波一樣。 張家果然托了李太太上門轉達:由于二郎已經中舉,可以成家,不論從出身還是序齒上,張家都覺得三郎還不夠資格說親。因此,這結親的人選就換成了二郎。 雖說臨陣換人,多少是有失禮儀,但畢竟是從庶子換到嫡子,大老爺又已經先一步答應了下來,大太太也只好點了頭。 連委屈都顧不得委屈了,進了臘月,又有無數的事要忙,今年還要辦和張家的親事,大太太是忙得腳不沾地,連四姨娘都沒法躲懶,已經開始為三娘子的嫁妝用心了。 三娘子連著幾日都不好意思見人,四娘子更是直接稱病,又是進了臘月,家學停課,五娘子、六娘子與七娘子也就成日里聚在一起玩?!筇@時候倒不要五娘子在一邊了,她嫌亂。 雖說府里看似風平浪靜,但幾個小姑娘湊在一起,又怎么可能不議論大人們私底下的動作。 “聽說小廚房幾個碎嘴的婆子都被賞了啞藥,直接拖到莊上做活……” 五娘子時常煞有介事地傳播小道消息。 古代文盲率高,粗使婆子,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