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8
。 “rou脯先買著,糕點這些等到考試前兩天再買?!眲⒖┱f道。 “炊餅可以請人幫忙燒,這個做起來簡單。也可以買一些果脯之類的,重要的是要耐儲存,瓜果之類能帶進去嗎?還有咸蛋?”葉信芳覺得自己太局限在糕點身上了。 “我不吃咸蛋!”宋修之一臉嫌棄。 葉信芳想到進考場時,食物被那些人捏來捏去,宋修之怕是會餓三天吧。 初五的時候,為了早一點排隊進場,許多人提前去考場外等候,而葉信芳一伙人,則是美滋滋的睡到天黑,吃飽喝足之后方才出發。 整條街道上都是考生,將近五千秀才擠在這里,人山人海,葉信芳幾人有所準備,帶了小馬扎坐著等候,要是站久了身體會疲憊。 幾個人也沒有分開,圍在一起還能說說話,互相出題作詩,算是考試前最后的練兵。 八月的天,白天還能忍受,夜晚寒風一吹就有些冷了,但這里人實在太多了,擠在一起,風都吹不進來。 子夜的時候,前方傳來一陣sao動,據說是有人插隊,兩個考生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 最后的結果是頭破血流雙雙“化蝶”,考試之旅提前結束,相約醫館康復后一起再戰。 少了兩個人,對于隊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變動,幾乎沒有往前挪動。 等到寅時,鐘樓上響起了云板的擊打之聲,一共三聲。 緊接著,葉信芳看見街道盡頭的貢院,三扇大門齊開。 隊伍開始緩緩的行動起來。 一直到凌晨四五點的樣子,才排到他們這一行人,個個帶的東西都極多。 檢查還是一如既往的嚴苛,嚴防夾帶,除了規定考生必須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另外皮衣不得有面,氈毯不得有里。索性此時還是秋季,多穿幾層單衣即可,不需要皮衣之類。又禁止攜帶木柜木盒、雙層板凳、裝棉被褥,硯臺不許過厚,筆管須鏤空,蠟臺須空心通底,糕餅餑餑都要切開。 葉信芳他們早有準備,除了有個別人帶了咸蛋,糕點炊餅rou脯之類都是切好的,葉信芳直接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筷子遞給那檢查的軍士,那軍士多看了他一眼,接過筷子沒有拿手捏,而是用筷子戳。 一包吃食,最后上面都是亂七八糟的孔洞,看著有些糟心,但起碼可以安慰自己這是干凈的。 秀才試的時候,還需要廩生作保,而到了鄉試,只剩下考生之間互相結保,出具一張結報單,待檢驗過后,方能進場。 進場之后,還有最后一重關卡,核對考生信息,身份、樣貌、年齡這些都必須要對的上。 葉信芳這些日子表面過得艱苦,每日在府學苦讀,實際上家人怕他吃苦,時不時送些糕點吃食,導致他勤奮讀書之后反而發福了…… 發胖程度,大概是從兩根手指胖成了三根手指。 “你是什么人,這冊子上明明寫的是清瘦,你覺得自己是嗎?”那帶著帽子的監考官橫眉冷對,仿若一聲令下就能叫軍士將他拖出去一般。 葉信芳訕訕的笑了笑,“年紀大了,發胖禿頭這種事總是難免?!?/br> 那監考官恰巧有些禿頂,故而戴著帽子遮掩一二,聞言也不生氣,問道:“那你如何繼續自證?” “當時為防變化,還特地記了胸有大痣?!比~信芳不得不感慨自己的機智。 考官皺了皺眉,再翻一回冊子,果真如此,一開始看錯了,以為寫的是“胸有大志”,還想著現在這些登記之人怎么連這種話也寫上去。 葉信芳已經沒有羞恥感了,直接將衣服扒開,露出那顆黑色的痣,“大人,您看!” 監考官這才放他入內。 進場之后,立有一旁等待的衙差指引他去號房。葉信芳剛想感嘆位置不錯,遠離廁所,就見到考棚的角落里放著一個嶄新的便桶。 忙拉著要走的衙差,指著便桶問道:“差大哥,這是何意?” 那位衙差倒是好聲好氣的答話,沒有絲毫不耐,原來是新巡撫又作妖了,為了防止作弊,此次鄉試,考生吃喝拉撒睡全部都待在號房里,便桶都是新做的。院試時還能出來方便透透氣,鄉試是真的坐牢一樣了。 關鍵是,對于那些臨近廁所的“廁號”而言,這種痛苦要加倍,考生不上廁所,那么多監考人員總要上廁所吧,味道還是一樣的重。 葉信芳真的心疼宋修之,廁所都不能容忍,何況要跟自己的排泄物共處一室三天,到時候怕不是憋出毛病來? 還是院試時那個熟悉的考棚,不過桌上多了兩根蠟燭,說是桌子實際就是一塊木板,若是有考生太胖,可以將這塊木板與那“床”拼接在一起。 葉信芳拿出氈毯,包裹嚴實后,側身躺在狹窄的“床”上,這床就是一條木板,又當椅子又當床,長度剛剛夠一個成人伸直腿,葉信芳想著那些人高馬大的書生,怕是睡不好了。 巳時(上午九點)剛至,又聽見一陣猛烈的鼓聲響起。 接著聽見多人齊呼,“閉門鎖鑰,靜坐待卷”。 鄉試一旦關門,哪怕里面發生水災火災都不會開門,直到考試結束。 陸續有衙役軍士之類發放答卷,連同草稿紙一起。答卷照例是那種紅格子宣紙,草稿紙發了十數張,葉信芳心里只感嘆,這么大方,恐怕此次的封卷錢不便宜。和院試時相同,依舊是草臺班子一樣的搬著牌子巡考令考生記考題。 第一場考題,“生財有大道”,“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不能正五音”,“隱惡而揚善” ,這四題分別出自四書,而后三題則出自和:“欲敗度縱敗禮”、“伐木丁丁”、“好學而不貳”,這些都是要寫八股文的,而另有五言八韻詩一首,題為“君子之澤”。 寫文的題先不看,這詩就已經是標準的歌功頌德詩,葉信芳想起現代學者的一個有趣的研究,五言八韻詩在明清兩代作為科考內容,又稱“賦得體”,本該在這兩朝發揚光大,實際上明清的此類詩質量遠遠低于唐代,而最出名的“賦得體”,恐怕就是人人交口皆知的那首“離離原上草”了,現代的課文里都叫,實際上人家的全名是。大多數人只能背前四句,實際上后面還有四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br> 看著這寫文的題目,葉信芳也只能感嘆一個宋人害人不淺,這個宋人就是朱熹,理學思想禁錮了女性,而他編注的又坑死了文人。 八股文,最初又叫“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本只是眾多文體中的一種,后來因為科考推崇此種文體,這才名聲大噪。 之所以叫八股是因為它由破題、承題、起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