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4
意梓瑤坐下,“眾卿今日請各位前來,一是朕好久未見眾位了,想看看諸位可有什么治國良策;再一個就是想要讓諸位嘗嘗朕新得的藩國瓜果?!?/br> 回身朝曹公公示意一下,曹公公立即高聲的宣:“起宴!” 一眾訓練有素的粉衣宮女魚貫而入,一道一道美食皆陸續的端上來,李智舉杯:“朕今日開心,望眾卿能夠好好欣賞歌舞。一會兒眾卿來寫詩助興如何?” 這些王公貴戚基本都是各府比較出類拔萃的人物,也是極為擁護李弼的新近支持者,逍遙王希望梓瑤參加,估計也是希望她能夠在眾人面前展現一下,讓眾人不至于過于抵觸! 李弼敬過酒眾人開始用膳,梓瑤極為優雅的快速進食著,李智很是周全的在身側給梓瑤布菜,眾人的下巴掉了一地,何時曾經見過如此殷勤照顧過人的逍遙王??! 真是讓人長針眼??! 關鍵二人都是那樣謫仙的模樣讓人無法心生厭惡之感,細想想逍遙王那無法與人觸碰的怪病,能夠在這位百里公子身上不體現已經算是幸運了,管他是男是女人家覺得合適就好了! 沒想到眾人自行腦補的過程中,竟然如此輕易的接受了二人相戀的事實,這是李弼都未曾想到的,不過他倒是樂見其成。 當然,宴會上的歌舞表演都無法阻擋眾人不斷探究的目光。 李弼知道梓瑤胃口好,自己能夠吃下一席,所以不斷的囑咐曹公公給逍遙王那桌的菜肴,不要顧及尊卑一定要和自己的一樣,并且都準備雙份的! 梓瑤吃的開心,對李智的笑容也多了起來,再次得到一只剝好的蝦rou時,梓瑤朝李智送上了一個甜甜的笑容,讓他宛若吃了蜜一樣,和普通剛剛開始愛戀的男子一樣有些局促,有些心動。 李弼也因為不斷的給梓瑤賜菜,得到了這位百里公子的點頭致謝,很是不容易??! (眾人更是驚訝,皇帝那是會照顧人的人??!竟然知道這位瘦弱的百里公子如此好食,說明人家早就見過,也知道他和逍遙王之間的事兒,這些人跟著瞎cao什么心??!所以看梓瑤的眼神也開始變得尋常,甚至帶著一點兒羨慕和嫉妒。) 見到眾人吃的差不多了,揮退表演的舞姬,讓內侍準備了幾張書案和紙幣。 “眾卿,現在開始吟詩助興吧!抽簽決定題目,想好了就可以上前書寫出來,交給內侍填寫上你手中竹簽上的號碼,咱們一會兒共同點評可好!”李弼雖是商量的語氣,可是誰敢反駁??!皆是一片稱是的聲音,當李弼看向梓瑤的時候,梓瑤點點頭算是回答了! 第216章 VS寵妃系統三十一 兩個內侍拿著一個裝滿了竹簽的竹筒,走到梓瑤和李智的面前,單膝跪地請梓瑤和李弼抽取竹簽。 逍遙王沒有動,梓瑤伸手抽出一支竹簽,之間竹簽的外面用布套扎著,看不到里面書寫的內容,回頭望向李智:“你想參加嗎?” 李智啞著嗓子低聲的說:“你給我抽簽我就參加!” 梓瑤白他一眼,如此曖昧的話語跪著的內侍都聽得清楚,她毫不客氣的將手中的竹簽塞到李智手中,回身又抽了一根。 內侍施禮退下,走向下一桌,很快眾人都抽完了,曹公公宣布除去布套,眾人都照做了。 看到竹簽的內容梓瑤一怔,馬上明白剛剛那個小太監搗鬼了,故意讓自己抽到這個簽的,并且還是皇帝讓他做的。 簽上寫著,“為君之道,為臣之策??稍娮?、可文章!”這不就是希望自己將那天與那個書院的老師辯論時所言之話語寫出來嗎! 梓瑤危險的看看那個端著托盤的小太監,又抬頭正視皇帝,極為不雅的翻了一個白眼,李弼揉揉鼻子,這個百里公子真是大膽,雖然算計他不是君子之為,但是也是無奈之舉??! 畢竟先前百里公子的言論著實的讓他看明白很多事兒,也想明白很多道理,不過這樣的言論在自己口中說出來有些與平日不符,但是如果讓百里云清說出來就再合適不過了! 只見梓瑤起身,李弼嚇了一跳,心想不會給我甩臉子吧!這個小家伙不是不敢??! 可是梓瑤沒有拂袖而去,而是認真的躬身施禮,“皇上微臣的答案會很長,希望各位靜候一下?!?/br> 李弼有些繃不住的想笑,掐住腿rou讓自己忍住,認真的點頭:“不必拘泥于是否是詩作,隨心所欲即可,今日不是在朝堂什么言論,朕都能夠接受,哪怕是批評朕也是可以的!” 一聽李弼這馬后炮般的安撫梓瑤抱拳起身的時候,再一次不雅的翻了一個白眼,還讓李弼和曹公公看得真真的。 她也不管回身招來一個內侍,直接把一張書案搬到自己的座位上去,盤膝而坐撩起袖子開始奮筆疾書! 此時眾人才看到這位百里公子竟然是用左手書寫的,一陣陣驚訝聲此起彼伏。 其實這不是梓瑤嘩眾取寵,因為自己現在右手的字體完全繼承的是沈梓瑤原身字體,李弼一看就能夠認出來,無法只能如此了! 梓瑤洋洋灑灑在紙上寫了一篇修改版的韓非子的,這個小世界中并沒有法家道家等學派,而韓非子的理論與之前梓瑤與人辯論時所談及的極為相似,是以將這篇文章加以修飾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后世的改進更為完善的寫了出來。 君:天下之主,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 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賢而不以行,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君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于上,君臣竦懼乎下。 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躬于智;賢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