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9
”他突然好想說另外一句話:“或者,我可以帶你騎馬遨游天下!” “這個,”羅素姬的笑臉沒有了:“如若進了王府,想要出來,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我記得春娘說過,必須得王爺同意,還有王妃的恩準才可以踏出王府呢!” “只要你愿意,我隨時都可以帶你走!”丁文軒其實要說的是,她可以不用進王府,跟著他丁文軒,走遍大江南北,看盡世間風華絕代,成就一段美麗的傳奇,只可惜,她的心意只在王爺陳逸的身上。 “這可是你說的?”羅素姬趕緊說道:“咱倆擊掌?”說著,伸出手掌,兩眼期待的等著丁文軒的反應。 “什么意思?”丁文軒根本就沒有弄明白她的意思,看著她伸在那兒的手掌,奇怪的問道。 “你保證,只要我愿意出府,你就能帶我走的!”羅素姬的心思,都在那個“玩”字上,她只要丁文軒的保證。 “好,只要你愿意,我隨時都能帶你行走江湖,去過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丁文軒的心思,卻落在一個“情”字上,他趕緊伸出手掌,和她輕輕地擊掌為誓。 “哎呀,餓死了!”羅素姬的肚子又開始叫了,她捂著肚皮說道:“我覺得,還是我的衣服比較舒適,我換回來吧?若是你嫌我丟臉,可以說我的是你的……丫頭!” 羅素姬無所謂自己是什么身份,反正,這個京城中,她所認識的人,屈指可數。 “嗯,要不你還是換回去吧?晚上,我帶你去看看京城繁華的夜景,真的是一絕!”丁文軒笑著說道。 “嗯!我這就去?!绷_素姬如獲大赦一般,高高的提起裙擺就回了里屋,很快換回了她原來的衣服,手里提溜著那件漂亮的裙子,說道:“這件衣服雖然很好看,但是,我穿不慣!恐怕,就像王府里一樣,王爺的女人有著千萬般的榮寵和尊貴,只可惜我生來就是一個鄉野小丫頭吧!” “你就是你,不必妄自菲??!”丁文軒伸手在抓過她手里的衣裙,丟在一邊,問道:“你究竟餓不餓?我都餓了!” “餓!”羅素姬趕緊說道:“咱們走吧?你帶我去吃京城最有名的飯食!”她跟在他身后,說道:“不過,我先聲明,我沒錢!如果你也沒錢,那我們就此吃饅頭也可以的!” “哈哈哈!”丁文軒發出了爽朗的笑聲,說道:“你個小丫頭想吃什么就說?在京城,除了皇家御廚做的,就沒有本公子吃不到的東西!只要你喜歡!” “哇,你真好!”羅素姬很自然的伸手抓住丁文軒的胳膊,挽住他,蹦跳著說道。 “我說姑娘,你想讓王爺剁了我的胳膊嗎?”丁文軒看了一眼羅素姬的手,漫不經心的說道:“要么,就剁了你的雙手吧!” “好血腥??!”羅素姬趕緊松手,說道:“你保護我的安全,卻不讓我抓著你,萬一有人一把抓走我怎么辦?在這里,我可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情!”她想起了抓走璐兒的刺客,心里還是害怕,再次伸手,扯住了他的衣袖。 “呵!”丁文軒好笑的看著她緊張地表情,真的是可愛極了,說道:“你以為這是哪里?這是天子腳下,皇城重地,怎么會有人對你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奴婢下手呢?真是笑話!” “那可說不定!璐兒就是一個小丫頭,卻也被人抓走了?!绷_素姬知道,璐兒做了自己的替死鬼,要不然,被抓的可就是她了。 “璐兒是誰?”丁文軒根本不知道璐兒是誰?于是,羅素姬一邊走,一邊告訴他,璐兒究竟是誰! 王府的晚宴在下人們的緊張籌備中很順利的拉開了帷幕,女眷們很早就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坐在那里,等著她們翹首期盼的男人出現。 劉側妃帶著自己的兒子子凡,靜靜的坐在那里,母子兩個不時相視一笑,顯得很是溫馨和諧,一邊的貼身婢女歡兒,跪在子凡身邊,服侍著世子爺。 蘭夫人的女兒子琪因為比較小,所以,還坐在娘親的腿上,不時的嚷嚷著要吃眼前的零食,惹得蘭夫人直翻白眼,而其貼身婢女桂兒,則偷偷的給小姐塞著好吃的,哄得她在那兒不斷地笑著。 蘭夫人則是伸長了脖子,等待著王爺的出現。 許夫人靜香,是個落寞的將軍之后,因為當年陳逸感念將軍的恩德,在他落難之后,娶了武功不弱的女兒靜香,也變相的救了老將軍一命。 這些年來,靜香與陳逸之間是朋友又是知己,一對志同道合的紅顏知己。她為人豪爽,只可惜家族的落魄,讓她嘗盡了苦楚,最后嫁給愿意幫助老父親性命和返鄉養老的陳逸。這些年在浩王府,也是一個很特殊的女子,幽居于憐月閣,無事輕易不出半步,不參與女人間的爭寵,對那些花枝招展的女子,敬而遠之。 麗姬和梅姬相對而坐,這兩個人是在一次皇家盛宴的時候,皇帝賜給他的美女,他不得不收著,給了她們名分,兩個人一起居住在比較偏僻的芳香閣,整日百無聊奈,引領著王府的時尚和潮流。 爭寵吃醋,那是家常便飯,有時候陳逸也覺得很是頭疼,可那是皇上賜給他的女子,他不得拒絕,只得這么養著,偶爾寵幸一下,算是交差了。 就聽賽珍珠那響亮的嗓子喊了一聲:“王爺、王妃駕到!” 眾人聽聞,趕緊跪倒在地,齊聲說道:“恭迎王爺王妃!” 就看陳逸輕輕地執著王妃的手,緩步進了大廳,上座,轉身對下面跪著的人說道:“都起來吧!” 王妃也是賢惠的伸手示意,那臉上的笑容,是雍容的、慈祥的,就像廟里泥塑的菩薩,永遠是一個神態。 第044章 絲竹聲聲 第044章絲竹聲聲 陳逸撩了一下衣襟,款款落座,然后看著廳里已經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