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32
境,沿途收購皮草,販回京城變賣。也從京城販賣絲綢、茶葉和瓷器去北邊?!?/br> 梁心銘道:“這么說,你主要是在邊境同安國做買賣?” 韓明忙道:“也有大靖的,沿途買賣都做?!?/br> 梁心銘又問:“何時去,何時回?” 韓明道:“春天去,秋末回?!?/br> 梁心銘點點頭,再問:“你狀告何人,因何告他?” 韓明見她終于問到案情了,松了口氣,忙說起來。他在嫻女館看上了清官人紅豆姑娘,欲替她贖身,納為妾。他妻子幾年前沒了,留下兩個兒子年小,老娘又眼瞎,他不打算再娶了,便想納個妾,打理內宅、照顧老娘兒子。 嫻女館的陳mama道,她培養紅豆花費了好大一筆銀子,還沒開始掙錢就要贖身,沒有一萬銀子不行。韓明相中了紅豆,二來也不缺這些銀子,就答應了。 誰料他交了銀子后,王家三少爺橫插進來,威脅陳mama退了他的銀子,以三千兩的價格把紅豆接走了,他畏懼王家權勢,敢怒不敢言,只好忍氣吞聲。 梁心銘聽完,看著他好整以暇地問:“哦?既這樣,那你為何現在又不肯忍了?自來經商,講究和氣生財,人脈關系更是重中之重,別說為一個青樓女子得罪簪纓世族王家,有些人為了結交善緣,甚至將自己的女兒送與豪門做妾。本官很好奇,是誰給你的膽量來告王少爺?” 韓明神情一僵,有些不知所措。 堂下更是起了輕微躁動,大家似乎沒料到,他們以為剛正不阿的梁知府,不等案情查明就公然偏袒王家和王三少爺;連王充也沒料到,他被韓明一番無中生有的話氣得咬牙,誰知梁心銘公然偏袒他,倒尷尬了。 梁心銘不理眾人,只盯著韓明。 韓明很快便回道:“是大人給的?!?/br> 梁心銘問:“你說本官給你的?” 韓明恭敬道:“是。大人剛正不阿,連左相也不懼,這給了小人勇氣。小人想納紅豆,便來告狀了。只要大人秉公斷案,事后就算王少爺生氣,也不會報復小人?!?/br> 梁心銘輕笑道:“你倒乖覺?!?/br> 這分明是惡心她和王亨,不論輸贏,王充這臉面都丟盡了,她也休想判的漂亮、處置周全。若她處置不當,更麻煩,之前她審左相、因左相一案連累黃氏被玄武王府休棄等事,都會被翻出來,遭人非議指責。 她喝道:“傳證人陳mama?!?/br> 說完,發現韓明肩膀頹然一松,也不知是不是剛才被她嚇壞了,以為她要徇私枉法。 陳mama上堂后,說得更詳細,表明她人財兩失,提出要王充讓人,再不就要補銀子差價。 梁心銘靜靜地聽著,任憑陳mama說得口干舌燥,不得不自己停了下來,才道:“傳紅豆姑娘!” 陳mama愕然,怎么一句都不問她呢? 紅豆姑娘上堂,引得里外一陣sao動,因這女孩子素面朝天、清麗脫俗,一點不像風塵女子。 梁心銘心中恍然,怪不得王充會看上,這次她沒有再廢話重述,直接問紅豆,誰先替她贖身的? 紅豆道:“王少爺?!?/br> 陳mama叫起來:“你撒謊!”說著轉向梁心銘道:“大人,她私慕王少爺、妄想高攀,自然……” “啪!” 梁心銘拍驚堂木,不輕不重,配合她喜怒不辨的神情,成功地震住了陳mama和正要開口的韓明。 梁心銘道:“有什么話,等本官問到你,你再說。若再擾亂公堂、打斷本官問話,掌嘴!” 陳mama驚恐地閉緊了嘴。 梁心銘對紅豆道:“繼續說!” 紅豆道:“謝大人。大人,陳mama才撒謊!當日,王少爺不過憐惜小女子小小年紀落入風塵,惋惜了幾句,并未要替小女子贖身。是陳mama激他,說少爺既這么憐香惜玉,不如替紅豆贖身,既得了美人,也是一樁善舉。 “王少爺便問陳mama,要多少贖身銀子。陳mama便算起賬,說培養我花了許多教養費用,又說將來能掙大錢,真要贖的話沒有一萬也要八千。王少爺便猶豫。 “mama見他猶豫,忙又道,她當年落入風塵,最知道其中苦楚,如今雖做這一行,其實巴不得個個女兒都能脫離苦海,有個好結果,那便是她的無上功德了,末了便說只要王少爺愿意贖,拿三千兩來就行。說了許多冠冕堂皇的話,才哄得王少爺拿了三千兩銀子來替小女子贖身。今兒她在公堂上又這樣污蔑王少爺,分明居心不良?!?/br> 梁心銘道:“你這樣維護他,真沒有私慕他?” ******** 第725章 真心話背后的秘密 紅豆漲紅了臉,道:“大人,王少爺替小女子贖身,并未想納妾,只是幫助小女子脫離苦海而已?!?/br> 梁心銘忙問:“怎么說?” 紅豆道:“王少爺事先就對小女子說明,他替我贖身不是為了納回家,他的終身由長輩做主。小女子如今在外租一間屋子,做針線自討生活?!?/br> 梁心銘很意外,看向王充。 她問紅豆:“你怎會做針線?” 青樓培養花魁,教的都是取悅男人的技藝,是不會教廚藝和女紅的,紅豆說做針線過活,這話有假。 紅豆道:“小女子正跟伺候的mama學針線。小女子的針線活暫不能見人,便畫花樣子,mama繡了拿出去賣。小女子現在就畫給大人瞧,也有買過繡品的人作證?!?/br> 梁心銘命人拿紙筆讓她畫。 須臾畫成,呈了上去。 梁心銘見畫的果然不差,信了幾分,又命人去她寄賣繡品的鋪子傳掌柜的來作證。 然后喝道:“傳王充上堂!” 王充氣定神閑地走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