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89
” 蕭瑞德道:“若是真的,你打算怎么辦?”皇上搞事情,他可不敢胡亂參與,這一個弄不好,就可能把他也搭進去。 董如意苦著臉,“是啊,若是真的我該怎么辦?”她手放嘴邊,大喊道:“我招誰惹誰了??!” *** 勤政殿內,皇上聽著宮人的回報。 皇上笑道:“周王真氣的大喊大叫了?” 內侍道:“回陛下的話,沒錯,奴才離的遠,周王和世子的話奴才沒聽到,可周王喊的那句奴才聽的真亮的?!?/br> 皇上哈哈大笑了起來,“好?!?/br> 待內侍離去,張福海才道:“陛下這是在逗小王爺玩?” 皇上道:“那丫頭整日一副似笑非笑的模樣,朕看著都替她累?!?/br> 張福海笑道:“小王爺從小被陛下養在身邊,這一言一行自然而然的就學了陛下?!?/br> 皇上道:“朕是君王,她若跟朕一樣喜怒不形于色,這日后誰人敢娶。她這毛病得改,如今朕就費費神,給她改上一改?!?/br> 張福海頷首道:“陛下說的是?!彼焐线@樣說,心里卻給董如意抹了把汗。 *** 百官聯名上書,請求皇上立皇子為儲君。 魏相一脈這一次沒有出頭,太子的死對他們打擊很大。他們至今內部都無法統一,他們中有看好四皇子的,有看好蕭瑞德的。在幾次三番的爭論無果后,由魏相一錘定音,那就是看皇上的意思,皇上立誰,他們就輔佐誰。 董文德和戶部一眾官員同往常一樣,他們對誰做太子好無看法。在董文德眼中,皇上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以皇上馬首是瞻便是報效皇上。 呼聲最高的是以五皇子為首的劉相一脈,和以四皇子為首的陳家一脈。 四皇子的呼聲雖比不上五皇子,可他是一眾皇子中年紀最長的,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四皇子此時就占據著天時地利。 皇上強硬的態度,讓支持四皇子和支持五皇子的人站在了同一戰線上。 他們的辦法雖老套,卻極其管用。 上百名官員聯名跪求,哪怕是皇上也不可無視。 皇上道:“讓他們進來吧!” 張福海道:“是?!?/br> 十幾名為首的官員魚貫而入,慶王也在其中。 皇上道:“你跟著添什么亂?” 慶王跪地道:“皇兄,臣弟過不了立嫡立長那一關?!?/br> 皇上指著慶王,“你讓朕說你什么好?” 皇上并沒有真要怪慶王的意思,慶王的做法全在皇上意料之中。他若不如此做,那他就不是大周第一親王了。 皇上道:“其余的話朕不想多說了,眾卿家說說周王吧?” 眾人相互看去,此刻無人明白皇上為何會有此一問。 慶王率先開口了,“周王雖是女子,可她的能力毋庸置疑。臣原以為她可居于宮中做一謀士,可北疆之行讓臣明白周王可堪大用?!?/br> 慶王對董如意的評價非常之高,尤其是胡人的瓦解。他私底下推演過幾次胡人南下,他可以肯定此行若是他去,他做不到如此結果。 鄭閣老道:“慶王此言有理,周王這些年功在社稷,說她是大周第一奇女子皆不為過?!?/br> 李閣老道:“臣附議,朝廷原就沒有規定女子不可參政、攝政,臣推舉周王參政?!?/br> 鄭閣老道:“臣附議?!?/br> 皇上道:“眾卿之意正是朕之意,張福海,傳朕的旨意,周王明日起隨慶王一同攝政?!?/br> 慶王呆呆的看著皇上,這不會是皇上一早安排好的吧! 皇上想把董如意抬到明面,在慶王和董如意眼中以不是秘密。而董如意攝政是老早的事,慶王對此不會有任何反對。 唯一一個會反對的董文德,今日并不在此。今日前來的都是因儲君一事聯名而來,董文德自然不會在其內了。 劉相一脈的官員雖心中疑惑,可他們今日是為五皇子而來。董如意將來如何,至少對現在的他們來說是次要的,他們緊張的是蕭瑞德。 皇上道:“周王的事說完,也該說說儲君一事了?!彼聪蛎媲暗拿恳粋€人,“是不是都以為朕瘋了?” 眾官跪地道:“臣不敢……” 皇上道:“朕此時此刻非常的清醒,你們覺得朕應該把皇位傳給朕的親生兒子,可他們哪個能讓朕放心?” 第九百六十二章 有備而來 趙尚書道:“五皇子聰慧過人,淑妃娘娘溫婉賢惠,臣以為五皇子可繼承大統?!?/br> 皇上道:“趙卿說這話的時候,就沒良心不安嗎?” 趙尚書頓時沒了聲音,五皇子在外的名聲確實不好。 皇上道:“朕的兒子,朕會不知?朕觀察他們也不是一日兩日了。來啊,把四皇子、五皇子、周王三人近五年的起居錄抬上來?!?/br> 劉相一脈的官員全都心虛了起來,他們今日是有備而來,而皇上同樣是有所準備。 皇上道:“朕就恨周王不是男子,否則朕何須因儲君心煩?!?/br> 幾十個大箱子被內侍抬了進來,皇上起身道:“朕為何看好周王,原因皆在此處。你們中應該有人聽到一些關于周王和儲君人選的傳言吧?傳言是真的,但凡是周王支持的,朕便看好此人?!?/br> 在場的官員無不色變,他們看向慶王,慶王的表現讓他們更加的驚訝,慶王竟然沒有出言反對。 皇上一步步向外走去,今日蕭瑞周這個名字將永遠留在這些人的心中。 皇上才離開,殿內就砸鍋了。 趙尚書道:“這太兒戲了,這堂堂大周儲君人選,怎能全憑一個親王的意思?” 慶王道:“趙大人還是先看看這些吧!” 慶王說拿起四皇子的起居錄看了起來,他不會打皇上的臉,可他同樣需要一個解釋。 官員們拿起簿子,紛紛看去。 隨著查看的官員越多,殿內的越安靜了起來。很快,大殿內除了紙張翻閱的聲音,再無一人說話。 趙尚書道:“五皇子聰慧過人,淑妃娘娘溫婉賢惠,臣以為五皇子可繼承大統?!?/br> 皇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