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2
“這……唉?!眳菋邒邿o計可施,只能嘆著氣祈禱,道:“好在大姑娘已經出嫁,等她回了孫府就好了?!?/br> “是啊,熬過一段時間,就會沒事?!毕愫f道,她望著這間住了幾年的屋子。 才進府時,她住的是大鋪,十多號小姑娘一起擠在一間屋子里,她初進府,帶著nongnong的不安一人縮在墻角。 香寒記得,當時有幾個小姑娘相伴走過來安撫她,可她卻一點兒也記不住那幾人的面孔。 經歷數十載,她換過的屋子不下五間。 和她同屋的小姐們不少,可如今還在府里的一只手都能數的過來。 十幾人的大鋪、四人房、三人房、兩人房到如今這間,一間不大不小的屋子,屬于她一人。 而現在,她又要回到初進府時,和十幾人擁擠的房間內。 一切就像是重頭開始般,香寒心中沒有不安擔憂,到像是習以為常般,欣然接受。 第八十七章 書塾 經過金家老兩口多天的商討,房子的事終于落定了下來。 與其修補一部分,干脆將后院的屋子全部給修補一遍。 先不說金蕓住的不方便,家里的子子孫孫又哪個不是挨挨擠擠。就連三郎,在家里也沒個正經的屋子,每次三郎一家回村子,晚上準不會過夜,根本沒地方去擠。 金老爺子將眾人聚在一起,他道:“后院加上前院一共九間屋子,如何分配,你們自己拿主意?!?/br> 他拿著長棍在地面上的沙地簡易畫出。 前院有五間,后院有四間房。 呂氏幾人到覺得沒什么,都住了這么多年,早就習慣,根本就不打算搬。 可幾個小家伙就興奮的不得了。 于是,經過半天的商議,永新兩口子,金蕓和金海幾個姐妹一并搬去了后院。 永華永革年紀漸漸大了,就將金海幾人住的房子收拾出來給他們備用, 永新的房子也給金啟雙一家人當臨時的住房。 后院有四間房,永新、金蕓各一間,金?,F在正是備嫁,也單獨選了一間,金河金葉和蔣小蓮三個小姐妹選了一間最大的屋子共住。 雖然不是推到重建,卻也不是小工程。 但想到家里近段時間發生的事太多,如果又大張旗鼓的請人來弄,怕更會引人注目。 特別是里長上門后,金老爺子就決定,以后不管如何都要盡量低調。 那日隔天,老村正真的帶了幾人上門,來的人比他們想象中的要少,可即使這樣,在那十幾人當中也有個別不知足,直接開口就想要個輕松的活,當時就被金啟武嘲諷回去。 辛苦一趟,到還憋著一肚子的氣回來。 這次屋子修補,除了買些必要的家具,金老爺子干脆決定自己來動手。 金蔣氏合計了一下,房間雖然換了,但用的床榻家具之內的都還是搬過去照樣用,只是金海本是和其他小姐妹擠在一起,這次單獨搬出房間,就缺了一張床榻,需要采買。 再家上幾張柜子桌子椅子之內的,還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金蔣氏板著手指算了許久,眉間擰著越來越緊,恨不得馬上反悔不修了。 修補不說,光是這些需要采買的物件,就得花上幾兩銀子,還沒捂熱的銀兩,金蔣氏怎么舍得掏。 呂氏湊了過來,一臉討好的說道:“娘,既然要去打家具,不如也給金海打張床做嫁妝吧?!?/br> 金蔣氏眼皮子都沒抬一下,她說道:“還陪嫁什么床,綢緞衣裳一穿,可以直接做少奶奶呢?!?/br> 別聽她嘴里說的挖苦,既然現在不缺銀子,金蔣氏又怎么會不為自個孫女考慮考慮。 只是她就是見不得這大兒媳婦的好,做什么事也不考慮下后果,全憑一時的沖動,如果不是現在家里能拿的出銀子,等金海出嫁實用的嫁妝都沒,就一身只能看的綢緞衣裳,到時候指不定婆家怎么想,外人怎么笑話。 “娘,是我考慮不周。您要打要罵盡管來,可不能虧待您孫女啊?!眳问蠝惿锨罢f著好話,如果說之前還有些后悔,可看過新哥兒媳婦那一手繡工,頓時大驚大喜,高興都來不及,怎么會后悔。 綢緞上的污垢被絲線繡成的梅花遮掩,朵朵紅梅盛開,近眼一看還當是真花。 當時呂氏除了驚嘆,臉上還有一絲的扭曲,瞧著小莫氏一手的巧工,不用說也知道她之前是藏了一手,她都不知道是該為了小莫氏放下的戒心笑還是惱。 只能當做不知,該如何還是如何。 “那這樣說來,金海不就能一下打兩張床,可真有福氣?!迸赃叺氖媸戏路鸩唤浺獾?。 搬了屋子,金海自然要加張床,可這床不過就是張木板床,怎么能和出嫁時的嫁妝相比,光用的木材相差就很大。 “還真沒永華永革有福氣,這不聲不響的馬上就得去書塾,以后指不定考個狀元?!眳问险f得酸不溜丟。 永新在外面跑了兩天,終于選定了莫橋村的書塾,書塾的夫子是個年邁的舉人,也是出生在莫橋村,曾經為官兩年,因不得志便灰心辭去官職,在村子里開了家書塾。 起先永新并沒有考慮這個夫子,雖學富五車甚至為父母官,卻因為他人的不賞識,只堅持了短短兩年便放棄了寒窗苦讀了十年的努力,光憑這一點,就讓人覺得此人心性不堅。 也正是恰巧,莫橋村的施大娘帶著客人上門,閑聊時,也正好聊了起來。 施大娘當時就極力推薦了他們村的書塾夫子。 因為和施大娘有過約定,拉一筆生意,承諾給兩文銅板,短時間內永新便和施大娘也較為相熟。 施大娘人非常的熱心,說的話辦的事都是有條有理。 永新當時推脫不過,便跟著去了莫橋村一趟。 不過半天的時間,永新對此就有所改觀。 夫子并不是一個很嚴厲的老人,書塾是開在了夫子自家的院子里。 還未走進,就能聽到從里面傳來的朗朗讀書聲,書塾讀書的孩童并不是很多,小小年紀一眼望去并沒有帶著nongnong的書卷氣息,可即使一個五歲的小娃,口出幾句,都讓人深思。 永新和夫子不過交談了不到十句,就肅然起敬。 對一個人敬佩并不是靠他的地位有多高、家產有多深厚。 而是一人發自內心的才氣。 在那一刻,永新就知道,外面的傳言并不可信,他不相信此人僅僅因為上司的不賞識就貿然辭官。 永新回到家后,將所見所聞一一訴說給祖父,兩祖孫閉門商量了半晚,最終決定將雙胞胎送到莫橋村的書塾。 既然已經決定下來,這等大事自然要告訴金家的人,兩個小家伙上書塾的費用一年就得二兩銀子,這還算少,再加上文房四寶之內的零零碎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