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3
保護梁珩和沈蓁蓁, 二是有什么動靜,他也能盡快知道。 劉致靖幾乎是在百姓圍了縣衙沒多久就知道消息的。 一聽百姓將縣衙圍住了, 劉致靖知道,這是個好機會。沒想到梁珩剛到江寧沒多久,就已經建立了這么高的聲望了。 劉致靖急忙出了客棧, 往縣衙去了, 他要去找沈蓁蓁商量下,這件事他不好出面,讓沈蓁蓁找個靠譜的小吏去做。 遠遠的, 就聽到衙門方向傳來了震天的呼聲, 偶爾能聽清一兩句, 是要求釋放梁珩的。 劉致靖沒有去前衙,徑直到了后衙,找了一圈,卻沒有找到沈蓁蓁。 劉致靖叫來留守的隨從,知道了沈蓁蓁的去向。 劉致靖出了后衙,往前衙去,街上已經被堵得水泄不通,劉致靖從后面街道繞過,上了一間酒樓的二樓。 二樓的窗口正對著衙門,已經有不少看熱鬧的城里的百姓了。這么幾千人浩浩蕩蕩地進城來,沿途吸引了不少城里的百姓來看熱鬧。 窗口邊已經站滿了人,但劉致靖身量很高,站在人后面,也能看到衙門大門。 街上的百姓們,不知何時噤了聲了。 劉致靖往大門看去,就見一個身穿白橡長裙,體態嬌柔的女子正站在大門前。正是沈蓁蓁。 沈蓁蓁在大門后聽了一會兒動靜,如今梁珩被抓起來了,百姓正是為了梁珩而來,她是縣令夫人,這時候只能她出面了,而且她也需要百姓救梁珩。 沈蓁蓁深吸了一口氣,示意孫志打開門。 百姓們正憤罵著,就見衙門大門突然開了,從里面走出一個姑娘來。不,應該說是夫人,大半江寧百姓都見過的縣令夫人。前兩日交糧時,沈蓁蓁一直都在,百姓們都記得這位縣令身旁年輕美麗的夫人。 百姓們看著縣令夫人走出來,不約而同地噤聲了。梁縣令被抓的事,可能沒有人比縣令夫人更清楚了,而她現在走出來,肯定是有話對大家說。 數千百姓齊齊看著沈蓁蓁,等著她開口。 沈蓁蓁走出衙門,環視了一眼街道上的百姓。 男女老少,全都著短衫,很多肩頭甚至還搭著擦汗的帕子,頭上戴著竹帽,只怕是直接從地里就來了。能看到前面的人滿頭是汗,大艷陽天,正中午,這些百姓老遠的來,就為了給梁珩討一個公道。 沈蓁蓁鄭重朝著百姓們深深福了福身。 百姓們縣令夫人給大家行禮,忙驚得大喊使不得。 沈蓁蓁喏了喏嘴,話說出來卻因哽咽沙啞得不成聲。她清了清喉嚨,大聲道:“多謝鄉親們來為夫君他討公道?!?/br> 百姓們忍著沒說話,縣令夫人聲音太小,很多后面的都聽不到她在說什么。 “鄉親們,夫君他一心為民,開倉放糧,是因為百姓們沒糧食吃了,古言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夫君他的命跟江寧整個縣的百姓相比,算不得什么。只要鄉親們能有一口熱飯吃,我想夫君他就是死了,也是愿意的?!?/br> 沈蓁蓁這一席話,若是其他官員的家眷來說,只怕是眾嘲一片。愿意為民而死的當官的,幾輩人都沒見過。 可梁縣令不一樣,梁縣令上任不足一月,除了開倉放糧,別的事還沒來得及為百姓做??删褪沁@么一件事,可以讓百姓感謝梁珩一輩子。以至于很多年后,梁珩早就調回了京城,江寧的百姓還時常談起梁珩,而首要談起的,就是梁珩開倉賑民的義舉。 沈蓁蓁這一番話,可謂是說到了百姓心里。百姓們幾乎沒遇到過真正善待百姓的好官,梁珩一來,百姓心中就有了對比了。 “縣令夫人,您就說梁縣令被人抓到哪里去了,就是被抓去了京城,我們也要去那去將人要回來?!?/br> “對!梁縣令這么好的官老爺都要被抓,這是不給老百姓活路了,大齊這是怎么了!”前面幾個年輕人說道。 沈蓁蓁聽得幾乎淚目。梁珩的付出,終是有回報的。 “鄉親們,你們知道上面的官為何抓夫君嗎?就是因為京城的皇上,他不知道江寧的百姓如今生活是什么模樣,夫君他開倉賑民,才被認為是胡亂開倉,藐視律法。鄉親們,若是你們真的想救夫君他,可愿意將江寧縣的情況報與皇上知曉?讓皇上知道,江寧縣的百姓被上任的縣官迫害成什么樣了,夫君他開倉,真正是為了救民!” “我們愿意!上任狗官害得我們窮得飯都吃不上!可是京城離這這么遠,我們要如何讓皇上知道?” “對!早就想告那狗官,可是州上的官從來不理會我們告狀的人!” “鄉親們,京城太遠,現在又正值夏忙,只要鄉親們在狀紙上按下手印,我自會請人送進京城去,送給皇上去,讓他知道我們江寧的百姓,在這太平盛世下,被當官的如何欺壓剝削!” 百姓們一聽,激動地叫好。他們也忍了太久,若是能讓皇上知道江寧如今的模樣,能救下梁縣令不說,也許江寧百姓以后的日子都會好過起來。 沈蓁蓁當場就讓孫志去取筆墨紙硯來。 等孫志取來筆墨紙硯,又搬了張桌子來,沈蓁蓁才想起一件事,她不會寫狀紙,而且這種狀紙,她作為女子不能寫。 樓上的劉致靖見沈蓁蓁躊躇了一下,就看出了沈蓁蓁正在為難。正要轉身下樓,就見一個二十來歲,身穿藍色長衫的年輕男子走上了臺階??茨?,是個秀才無疑了。 劉致靖又放下抬起的腳,繼續觀望。 秀才上了石階,先對著沈蓁蓁作了個揖,“小生見過縣令夫人,小生不才,這狀紙還是會寫的,且江寧的情況,小生都知道大概,若是夫人準許,小生愿意替江寧的百姓,寫這狀紙?!?/br> 沈蓁蓁正為難著,這眉清目秀的年輕秀才,正好解了她的難。 “如此,多謝這位公子了?!?/br> 那秀才連稱不敢,走到桌前,俯身磨墨,磨好墨,就提筆寫起來。 街上的百姓們,幾乎都是不識字的。這站出來寫狀紙的年輕人,大多數人就算沒見過他本人,也都聽過他的名字。杜如晦。江寧四大秀才之一,而且是年紀輕輕就考上了秀才。 識字寫字這件事,對不識字的老百姓來說,是很神圣的事。眾人都屏著呼息,專注地看著杜如晦揮墨疾書。 沈蓁蓁略向杜如晦走了兩步,就見狀紙上一行行的字,字里行間,力透紙背,十分遒勁。都言字如其人,這個年輕秀才的字,與他看上去的模樣十分違背,秀才是清秀溫和的模樣,字體卻十分遒勁剛硬。 沒多會兒,秀才便寫好了一張,沈蓁蓁拿起來一看,只見上面言語懇切,用語十分客觀,卻將江寧百姓曾受到的非人壓迫和如今江寧百姓的現狀都寫得很清楚,條理也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