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1
個富貴王爺當!” 使臣義憤填膺地告辭, 回來面圣時,使臣吞吞吐吐的,不敢原封轉述英王之話,又不敢隱瞞。 “說?!敝茉獣P平靜地催促。 使臣這才跪在地上,低聲學了英王的不敬之詞。 周元昉冷笑:“既然他不知悔改,就別怪朕不念兄弟之情?!?/br> 翌日,雙方正式交戰。英王自知兵力總體不如朝廷, 他決定擒賊先擒王, 就像當初父皇起事,手中兵力遠不如惠文帝, 但父皇率領精銳直奔金陵,得了金陵就成了大事。如今,英王全軍出動,將士們互相廝殺,英王率領一萬精銳,專門朝周元昉乘坐的御駕而去。 周元昉與沈復站在御駕上,只見英王率領的軍隊如同一道利箭,成功突破前面大軍的包圍,快速朝這邊而來。隨著距離的接近,英王身邊的將士也越來越少,畢竟朝廷的禁軍也不是吃素的。距離御駕二十丈遠時,英王身邊只剩幾十人了。 霍維章去迎戰英王了,安全起見,沈復勸周元昉先退。 周元昉望著遠處與霍維章纏斗的兄長,他那位以英勇揚名的二哥,他非但沒退,反而命車前的侍衛統領牽來他的戰馬。 沈復一驚,凝重道:“皇上不可冒險?!?/br> 周元昉看他一眼,道:“朕無險可冒?!?/br> 說完,周元昉扯下肩上明黃色的繡龍披風,毫不猶豫地跨下御駕,跨上戰馬,英姿颯爽。 英王已經與霍維章過了幾十回合,英王使長刀,霍維章用的是槍,都是揚名多年的武將,兩人短時間難分伯仲。 又一次過招之后,英王勒馬,意外地看向霍維章身后。 霍維章回頭,就見年輕的帝王策馬而來,手持一桿銀槍。 “皇上不可!”霍維章皺眉勸阻,萬一皇上有個三長兩短,天下定會打亂。 周元昉盯著英王,冷聲吩咐道:“退下?!?/br> 皇命不可違,霍維章愁眉緊鎖,卻不得不退后幾步。此時此刻,英王已經被禁軍團團包圍,身邊沒有一個幫手,可以說,只要周元昉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就能把英王射成刺猬?;艟S章想,稍后若皇上有危險,他必當及時營救,皇上輸了面子不怕,怕的是丟了性命。 英王自知敗局已定,現在他想的也不是帝位江山,看著對面的周元昉,那個他從不放在眼里的乳臭小兒,英王冷笑道:“算你還有種,敢來與我動手?!?/br> 周元昉單手穩穩地握著刀,面無表情地道:“二哥若下馬投降,朕保證饒你一命?!?/br> 英王大怒,策馬沖了過來:“憑你也配!” 他不服氣!他在父皇身邊立了那么多的功勞,憑什么父皇要把帝位留給年幼的老三! 英王恨故去的父皇,恨老天爺待他不公,更恨周元昉只憑一個“嫡”字就占的諸多便宜! 大吼著,英王揮刀朝周元昉砍來。 周元昉自幼習武,武藝過人,但他比英王小了十來歲,身高體型不如英王魁梧,力氣也遜色三分,然而武藝比試,比的是功夫力氣,比的也是眼力心性。英王滿心不甘,又面臨必死的絕境,早就沒了理智,周元昉勝券在握,京城還有皇位、嬌妻等他,他又怎會輕易涉險? 時而迎接英王的襲擊,時而敏捷躲避,英王殺紅了眼睛,周元昉越戰越穩,終于在英王徹底亂了分寸時,周元昉故意露出一個破綻,英王見了,馬上揮刀劈砍下來,周元昉卻猛地一彎腰,英王的刀堪堪從他頭頂掠過,周元昉的槍卻快準狠地刺入英王小腹! 秋風習習,兩匹戰馬交錯而過,各自跑了一段,再同時剎住調轉馬頭。 周元昉輕輕地喘息著,目光平靜,陽光落在他臉上,年輕的帝王英俊、沉著、自信。 英王愣了一瞬,恍惚間,好像在周元昉身上看到了先皇后的影子。 英王從來都不屑幼小的弟弟,但他真心服氣先皇后。 他定睛再看,先皇后消失了,對面只有周元昉,只有一個早已長大成人的帝王。 英王低頭,看著戰甲被鮮血染紅,冷意襲來,英王忽然明白,為何父皇要把帝位傳給三弟了。 “二哥,朕再給你最后一次機會?!庇⑼踔械哪且粯尣⒎侵旅鼈?,周元昉也不是非要英王死,留英王一命,更能彰顯他的仁義。 英王聞言,忽的大笑出聲,笑著笑著,他仰起頭,對著萬丈外高遠的天空嘶吼:“父皇,你都看見了嗎!現在你是不是滿意了!” 眼淚從眼角滾落,英王閉上眼睛,手中長刀揮向自己。 父皇,從始至終,兒臣只是你歷練三弟的磨刀石,是不是? 成王敗寇,兒臣認了. 英王戰敗自盡,圣駕凱旋回京。 來時周元昉想著要鎮壓英王的叛亂,回去之時,周元昉已經在考慮朝廷大事了。 皇帝的馬車寬敞豪華,就像一間有桌有榻的書房,馬車穩穩地行進,周元昉坐在榻上,默默地看著跪在桌案對面奏事的首輔沈復。 沈復有才,周元昉承認,但,隨著他登基,阿徹也將在朝堂上占據一席之地,父子倆這么像,周元昉不想阿徹尷尬。阿徹是他的人,周元昉肯定要用,至于沈復……“咳咳……” 安靜之中,沈復突然以拳抵唇,劇烈地咳嗽起來。 周元昉回神,假意關心道:“這幾日沈卿經??人?,還是宣太醫看看吧?!?/br> 沈復繼續咳,過了一陣,他才一邊拍胸口一邊搖頭道:“多謝皇上關懷,只是臣這咳嗽是老毛病了,太醫也治不好,只能靠養?!?/br> 周元昉心中微動。 沈復喝口茶,看著帝王,他苦笑道:“皇上,實不相瞞,先帝在世時,臣便上書請求辭去首輔一職,求先帝給朕安排一份清閑的差事,臣都想好了,臣想去國子監教書,替皇上培育人才,可先帝不允?;噬蟿偟腔?,英王便造反,臣只好繼續等,現在英王已死,江山穩定,臣懇請皇上開恩,準臣去國子監養老?!?/br> 周元昉覺得這主意不錯,調沈復去國子監,既能免了阿徹的尷尬,將來國有大事,他解決不了的,也可隨時找沈復商議。且,沈復是聰明人,他主動要求離開朝堂,應該也是為了成全親兒子阿徹。 心里同意了,周元昉卻道:“先生大才,父皇臨走前再三叮囑朕要重用先生,朕怎能委屈先生去國子監?先生還是好好養病,繼續留在內閣輔佐朕罷?!?/br> 沈復再次懇請調職。 周元昉再次拒絕,第三次時,周元昉終于妥協一步道:“茲事體大,在朕找到能取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