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26
辦公桌前,年近五旬的楊賢碩閉上眼睛,想起二十年前他聽到的那些指責聲。 “不是在我們的節目出演你們哪里能被人知道?現在火了耍起脾氣了,有工作都不做了是么?” “果然是一群沒讀過書的混混啊混混,懂不懂什么叫契約,你簽給了公司作品公司就有權處理,紅起來以后說什么著作權,有能耐當初你就別簽約啊?!?/br> “我工作了二十多年就沒見過你們這樣的藝人,想像在美國那樣自由平等去美國,想在韓國就守著韓國的規矩?!?/br> “既然我們找的時候你們玩消失,徐太志和孩子們以后就不要上節目了?!?/br> “這種作品不通過審議也是為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著想,你說是不是?徐太志和孩子們是青少年的偶像,更要對喜愛自己的人有責任感。事前審議的制度推行了多少年,你們難道覺得那么多前輩們所遵守的都是荒謬的枷鎖嗎?” …… 更加過分的話不是沒有,而是很多,只是楊賢碩記憶更深刻的,往往還是那些表面上正確、合理、理所應當背后的險惡。他親歷了那個娛樂圈大變革的時代,眼見著很多過去的共識、規矩被新一代的人推翻,或者拋諸腦后,也看著習慣過去的人從一開始的難以置信、暴跳如雷,到后來一邊感慨人心不古,一邊接受了變化。作為一個合格的商人與資本家,楊賢碩并不會把那些讓年輕時的他喘不過氣的東西視為老一代人道德敗壞的產物,他看得更深一點—— ——絕對的權力與優勢,必將帶來成為常態的殘酷剝削,與在適當時候爆發的不甘反抗。 現在的娛樂圈依然不公平,但比起二十年前,無疑是好多了的。曾幾何時電視臺把持一切,對經紀公司頤指氣使,對藝人更是說一不二,在與徐太志的斗爭中落敗以后,電視臺內部人心浮動,有一批合作緊密的制作人相繼脫離麾下,專心經營藝人,最后成就了經紀公司與電視臺相對獨立的格局。到現在有線電視臺漸漸增多,網絡也成為了重要媒介,三大電視臺呼風喚雨的景象更是一去不復返,一個偶像組合即使不常在放送中出現,依靠打歌和網絡放送,也不是不能火起來,其中典型就是最近人氣爆棚的防彈少年團,但是從多年以來就不大追求在電視臺的曝光,相反卻做專屬綜藝、最近更是一個接一個地往旗下簽約綜藝節目pd的楊賢碩,從來沒有放松過對電視臺的防備。 作品反響好不好,任誰都是盡人事聽天命,可是如果上升的通道不是靠各個經紀公司各顯神通,而需要看電視臺的眼色,對于開經紀公司的人來說,肯定是一種倒退了。從m今年辦的練習生選秀節目中,楊賢碩看出了這種趨勢。 多年來的開疆拓土之后,歌謠界終究迎來了飽和。出道七八年的老團告別了上升期,卻也沒有散,新團的市場有限,難以再像過去一樣單純依靠高質量的回歸上位,這在男團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2012年的爆發之后出道并上位的中小公司男團,有且只有防彈少年團一個,pledis的seventeen看起來人氣不錯,但是國民度和音源都不夠看,后勁非常迷。至于女團,那就更加依賴背景的加持、長期靠譜的運營,否則就要靠莫名其妙的運氣了。 i.o.i的火爆人氣為實力不強的中小型公司們提供了新的可能,把有潛力的練習生送進節目,通過生存戰獲得人氣加成,活動幾個月以后重組團體,這樣便擁有了一般情況下費盡心思也難以得到的人氣基礎。 但是要怎樣做才能得到這個效果嗎?靠自家的練習生有顏值有實力有雙商嗎?也許是有的,但最主要的,還是與電視臺的關系。這樣發展下去的后果就是電視臺把持了中小型經紀公司的七寸,決定了他們旗下團體的起點高低,中小公司為電視臺馬首是瞻,經紀公司與電視臺之間的相對獨立被破壞,難道那幾個大型公司能夠獨善其身? 年輕時親眼見證了壟斷帶來的絕對權力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的楊賢碩絕不相信,所以他絕不希望男版的第二季成功,相比依賴國民度卻往往很難長久的女團,粉絲和認知的積累對男團更為重要,第二季成功的話,電視臺和經紀公司之間的權力格局勢必大變。于是,楊賢碩對m背后的cj在政治斗爭中被拉下水樂見其成,對傳說受到第二季pd的邀請、將用自己出眾的國民度和創作能力為這檔節目提供加持的thinker,楊賢碩盡管一時半會兒沒有找到可以將其置之于死地的弱點,但還是盡力捅了一刀。 為什么不提醒cj他們被政府盯上了最好消停點……因為舉著當局當幌子頂多能讓thinker銷聲匿跡兩個月,一提出“你別和攪在一塊”這個楊賢碩的真實目的,對方肯定會起疑的啊。 當然,現在說什么都沒有用了。楊賢碩經驗豐富的是收拾自己家的爛攤子,不是給別人潑臟水,并非熟練工又是臨時誣陷一個平時相當自律找不出真正的毛病、遇到問題又每每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現在能成功地狐假虎威告訴cj“我是給人辦事,你們的損失會補償,不要太過分”,盡量把負面的影響降到最小,就已經謝天謝地了。yg的靠山若能挺過這次的風波,一切都好,如果挺不過去,他過去得罪的人想必不會輕易地放過落井下石的機會。 楊賢碩不會輕易地放棄和退縮,但他知道,他需要改換策略。 之所以格外忌憚m,是因為第一季的成功之后,m已經有了制作此類節目的經驗,有能力復現相近的效果,甚至更上一層樓,沒有經驗的電視臺想把節目做好還要成為品牌,卻要經歷漫長的摸索,還有不小的失敗的可能性。如今鎩羽而歸的楊賢碩不得不思考另一種路線: 如果通過放送節目生存戰出頭的路不止一條,不是全部把持在電視臺手里,局面是否會有所好轉? 早在2006年big棒出道之前就玩起了生存戰的yg,難道不是生存戰的行家嗎? 為了不讓梯子全部掌控在電視臺的手里,作為大公司的yg是否需要放點血,給中小型經紀公司一把梯子? …… 楊賢碩在腦中緩緩地描繪著當今娛樂圈的格局,正在運營的企劃,正在上升和掙扎的藝人,陷入困境的,春風得意的,表面上激烈又正當的競爭,水面下的暗藏殺機。big棒陸續入伍,可以開始solo,只要不出事,winner盡量走音源路線,粉絲的錢賺得少點就少點,運營卻可以長久,過兩年金泰禹去軍隊也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