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89
地拉近,對準了街道上來來往往的馬車,服務于個人的“私家車”,路上載客的“出租車”,甚至還做成房間型、能讓好幾個人坐在里面的“公交車”。它們設計精致,木料和金屬的光澤在今天看來甚至有些藝術氣息,紳士拄著手杖下了車,而衣著簡單又干凈體面的中年車夫送走了他的服務對象,回頭親密地摸了摸他身邊那高大又漂亮的馬匹的脖頸,馬也親昵地蹭著他的手掌,長長的睫毛下面,黑色的眼睛濕漉漉的。 場景再此時切換,重新變成了老電影風,或者說紀錄片風,汽缸,車輪,焦油,剛剛誕生不久的汽車,對這種新事物喜愛不已的人,畫面飛速地切換著,直到一個紳士齊聚的大房間。 有關交通的法規修改了。 畫面被分成了兩個部分,越來越少的馬車,和越來越多的汽車。而前面那位英俊溫和、看上去頗為樂天知命的車夫,隨后重新回到了鏡頭的中央,他一臉愁苦地摘下手套,脫下制服,背后的馬車已經破爛不堪。曾經神駿的那匹馬也已經老了,無力地垂下頭。 在沒有社會保障的時代失業,對人對馬都是悲劇。 在深沉壓抑的鋼琴伴奏下,鄭智雍的rap宛如悲劇念白。 “被羊吃掉的人,被煙霧吞沒的人,倫敦城的馬車夫,被鐵盒驅逐的人。 黑色顆粒彌漫在霧都,天色陰沉。 一同離開的老馬,帶走的唯有傷痕?!?/br> 緊接著又是鄭智雍最擅長的ratchet,帶音階的rap。 “適度的皮鞭,精確地呼哨,用時間學會馴養,掌握力道,不多不少。 對血rou之軀的引導,鋼鐵的坐騎用不到。 握不住方向盤的雙手,失去方向的泥淖?!?/br> 工業時代對勞動力的需求遠遠高于以往,但在資本積累階段,底層的人能活得怎么樣還真不好說——工業對需要人口,但真正意義上需要的是有知識的人口,年近半百技能又已經作廢的人再就業,待遇…… 開闊的街道變成了灰暗封閉的工廠,日復一日的體力勞作讓人很快便籠上了層層的疲憊和蒼老,煤灰彌漫之中,未來渺茫不可見。 “白教堂里彎下腰,上帝聽不到祈禱。 褪□□面的衣料,接受收入的微薄。 沒有從頭再來的機會,所以憔悴地變老?!?/br> 艱苦又沒有希望的生活迅速地壓垮了本來就不年輕的人的身體和精神,他的倒下沒有任何人注意,資本積累的時候固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前所未有的繁榮,可是有人在這中間被吸干血,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只有同樣在饑寒困苦之中走到了生命盡頭的那匹老馬,望著眼前的灰暗空曠,發出了嗚咽般的聲音。 rap過后大提琴構成了一段短暫的過門,前面是應景的憂傷壓抑,到了后面音調卻漸漸地高昂起來。那些情緒不再郁結于心,而化為了鄭智雍的歌聲。 “洪流之中渺小的沙,流經壯闊景色或者死于沖刷。 如果今天的舍棄交換更加燦爛的未來,怎么忍心讓時代為我停下?!?/br> 李源珠目瞪口呆。 在聽前面一段的時候,她還以為鄭智雍在表達被時代拋下的人的同情與憐憫,沒想到在第一段副歌,鄭智雍竟然揭開了新的一層,通向更深刻、也許還更讓人痛苦和無奈的主題。歌曲中的“我”已經不止停留在訴苦的階段了,仿佛死亡之后靈魂獲得了躍升,站在一個更加高遠的視角,直擊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悲喜和無力。 馬車夫的身體幻化成了虛影,漫步在倫敦的街道上,以靈魂的形態孤獨地游走在這個他生活了一輩子的城市。 關于城市后來的變革,mv沒有執著于戰爭,而側重在產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污染被治理了,倫敦的天空重新變藍,工業的瘋狂發展已經為他們積累了足夠的財富,科技的前進也讓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他看到更多的汽車在道路上穿梭,載著出行的人,載著需要運送的貨物,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馬拉著車行走在倫敦街道的景象,已經成為了黑白的回憶。 活在黑白色回憶里的人,不止他自己。 用手搖紡紗機紡紗的人,格外高效的珍妮機運轉下,源源不斷地產生的紗。 彩色的現實中,更加高效也更加不需要人的機器。 電話局里,跑來跑去接線的接線員。 人們手中的智能手機。 工廠里忙忙碌碌的人們。 各種全自動的設備,還有對那個時代而言顯得很陌生的,坐在電腦前編寫著一行行代碼的人。 “飛快逝去的時光,倫敦已變了模樣。 汽車還在馬路來來往往,運送社會的營養。 連著銅線的燈將黑暗照亮, 不相連的電磁把心送到更遠地方。 饑餓不再通向死亡,還會誕生新的絕望, 不斷戰勝過往不斷審視現狀不斷含淚吞下悲傷。 happy ending誰都希望,犧牲可以壓制難以阻擋。 危險只會改變不會消亡,你愿選擇什么方向?” mv中不斷切換的那些屬于不同時代的影像,更像是一部講述人類進步的紀錄片的片段。數百年前的貧乏困苦,底層掙扎求生,饑餓寒冷死亡如影隨形,上流社會的所謂奢侈享受,放在今天則大多是普通人都習以為常的事物。后來機器開始取代人力,一件件發明誕生,新的享受,新的工具,新的工作崗位,源源不斷,前所未有的資源消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產出,人們過得比過去更忙碌,也更加富足。 一頁頁翻開,是越來越輝煌的畫卷,配上伴奏里越來越激昂的旋律,讓人情不自禁地為了人類自身在短短百余年間創造的輝煌而血脈噴張。那些在變革中被拋下的人,不過是畫卷中一點晦暗的角落,鮮少有人注意。 可是,即使有人指出了那些角落,像鄭智雍在歌曲里做的那樣,那又怎么樣呢? 難道因為同情那些過去辛苦學習的技能作廢、落到了底層的人,就選擇不改變嗎? “洪流之中渺小的沙,流經壯闊景色或者死于沖刷。 如果今天的舍棄交換更加燦爛的未來,怎么忍心讓時代為我停下?!?/br> 強烈的感情直擊人心,欣喜與哀痛都一樣地鮮明。 李源珠的頭皮發麻,手也止不住地顫抖。 一首歌能夠燃到熱血沸騰,又悲涼到令人內心酸澀眼眶發紅,鄭智雍這首歌基調上直接鮮明帶著一種大開大合的氣勢,內中安排卻精妙到了極致。 為了人類全體的前進而發生在一些人身上的、無可避免的悲劇……他是怎么想到的? 是鄭智雍的思想和腦洞的完美體現。而頂著“thinker”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