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30
八府官員上奏,均言,今歲恐有大旱之憂。北京工部派遣官員探訪各地,令府州縣官員組織民眾開深井,在河邊建造水車,開挖溝渠。凡開井挖渠,可抵當年徭役。有御史彈劾此舉不妥,北京巡按御史失責,理應嚴懲。奏疏經通政使司封存送上,當即被永樂帝駁斥回去。天災將發,不思為朕解憂,為民脫困,還想著排除異己?撞上-皇帝-槍-口,御史必然悲劇。一道敕令,烏紗帽摘掉,下放邊塞勞動-改造,和廣大勞動人民一起挖井抗旱。大旱之后,往往伴隨蝗災。一旦旱蝗連發,又將有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饑餒而死。永樂帝為何急令皇莊種植番糧?頻發的水旱蝗災,就是最重要原因。宣府屯田數年,旱蝗對農田的摧毀力度,朱高煦十分清楚。不惜冒著被御史彈劾,召集民力,開墾荒田,播種番糧,只為將天災的破壞力減少到最低。自回到宣府,他幾乎要睡在農田邊上。一天十二個時辰,恨不能當做二十四個時辰來用。不想,偏偏這個時候,當了幾個月老鼠的阿魯臺,突然冒出來找他不自在。想找死也不挑個好時候!朱高煦憋足一肚子火氣,隨時可能噴發。眼見開墾荒田的進度無限期滯后,很可能要錯過從春耕。心頭的郁悶無處發-泄,抽—出腰刀,狠狠砍在城墻之上。“阿魯臺!孤與汝勢不兩立!”幾日后,韃靼騎兵沒有如預期發起進攻,情況卻未見好轉,反而愈發糟糕。游騎送回新消息,在韃靼騎兵身后,發現瓦剌騎兵蹤跡。“瓦剌人?人數多少?”“回殿下,至少兩千之數,均單人雙馬,著皮甲佩長刀。領兵者,很像是陛下敕封的客列亦惕部首領,賢義王太平?!?/br>“是他?!”朱高煦沉下臉色,攥緊拳頭。瓦剌人是跟著阿魯臺來的?還是說,阿魯臺和瓦剌人暗中-串-謀,聯合-犯-邊?如果是前者,問題不大。大可同瓦剌人聯手,里應外合,滅掉三千韃靼騎兵。假如是后者,必須快馬飛報應天。與阿魯臺合謀,瓦剌人所圖定然非??!“阿魯臺,馬哈木,太平,”冷視遠處騰起的沙塵,朱高煦憤然道,“終有一天,孤要親手砍掉汝等項上人頭!”邊塞軍情很快飛報入京。朱棣北巡剛歸,短期不宜再離南京。只能下旨,敕漢王朱高煦,魏國公徐輝祖,甘肅總兵官左都督何福,鎮守寧夏寧陽侯陳懋,鎮守大同江陰侯吳高,謹慎備邊,遇有小股韃子,派騎兵驅散,不宜窮追,謹防有詐。若韃子大舉來犯,聯合諸衛所兵力出塞,一舉剿滅。敕令遼東總兵官孟善,兀良哈三衛聽漢王調遣。兀良哈三衛嚴守駐地,無軍令不可輕動。朱棣懷疑,阿魯臺逃到漠北,是如何穿過馬哈木和馬兒哈咱的重重防鎖,突然出現在大明邊境。最好是意外,否則,他不介意集合長江以北所有衛所官軍,親自領兵出塞,給韃子一個教訓!因情況有變,沈瑄和孟清和北還日期不得不提前。臨行之前,朱瞻壑造訪伯府,雖然沒流淚,也沒說“少保不要走”一類的話,但大眼睛霧蒙蒙,小嘴扁著,著實看得人揪心。“世子,臣為大寧鎮守,邊塞有變,定要北上。夏尚書學問優于臣,世子同夏尚書學習,定能收獲更多?!?/br>孟清和不是鐵石心腸,卻說不出自留下的話,只能拐彎抹角進行安慰。皇命不可違,再者說,他終歸屬于“地方-官-員-系統”,長期留在京城很不合適。除非摘掉“大寧鎮守”的官銜,可真到那一天,他也離倒霉不遠了。“少保,我很快會長大?!?/br>孟清和腦袋上冒出數個問號。“等我長大,能和父王一同鎮守邊塞,皇祖父就會答應讓我離開京城?!爸煺佰謬烂C著小臉,挺胸昂首,“到那時,少保再授我學問?!?/br>孟清和語塞,當真不曉得該說什么才好。眼角發酸,心中難免悵然。不曉得,等漢王世子真正長大,是否還會記得今日之言?悵然之后,變得釋然。記不記得又有什么關系?人總會長大,保留住今日這種感動,對他已是彌足珍貴。朱瞻壑在伯府留飯,孟清和讓膳房準備的烤箱發揮出巨大用途,松軟的糕點,酥脆的餅干,奶香味十足的軟餅,瞬間驅散了小世子的離愁。孟清和不知該高興還是憂郁。最后,只能將各種情緒拋到一邊,找出府內最大的兩個食盒,每個三層,裝滿糕點,交給跟著朱高煦的宦官。“餅干可以存上數日,糕點和軟餅存放不了幾天?!?/br>話不用多講,黃少監已經明白孟清和的意思,連忙笑道:“咱家跟著世子,也有口福了?!?/br>“黃少監客氣?!?/br>朱瞻壑回宮之后,孟清和開始整理近段時間寫下的計劃和手記。厚厚兩摞紙,大部分都很潦草。紙上內容多是靈機一動,或偶然間閃過模糊的念頭。匆忙間記錄下來,回頭再看,后世常見的東西,在當下卻是異想天開,驚世駭俗,基本不可能實現。唯一有試驗價值的,大概只有改進版的遂發搶和-卵--形手榴彈。但那也要找到合適的工匠。更重要的是,必須協調好兵仗局和軍器局的關系,不能利益均沾,也最好別得罪誰。大寧雜造局?孟清和搖搖頭,自朝廷設立大寧布政使司,他就做好將權利交出的準備。冷兵器還罷,今日的大寧雜造局,幾乎成為另一個火器局。哪怕為耳朵清凈,他也必須把權利交出去。鐵券都舍得上交,還在乎一個雜造局?雖然有點不甘心……嘆息一聲,將幾張紙對折,在燭火上引燃,看著白紙邊緣被橘紅的火焰吞噬,變得焦黑、破碎,最終化作火盆中的幾片灰燼,情緒慢慢開始沉淀。伴君如伴虎。九十九步已經邁出,不差最后一步。比起托病不上朝,只為后輩鋪路的成國公,他還有什么不甘?與其在原地傷春悲秋,不如抬頭向前看。有舍才有得。孟清和始終相信,只要努力、豁達,得到的永遠比失去的要多得多、灰燼積了一個盆底,手記只余下三張。實在舍不得燒掉,翻出一只匣子,折起收好。剛要放到百寶架上,動作突然停住。眼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