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92
感的神經。身為大明金牌打手,最強外援,哪怕為了豐厚的賞賜,也不容許有人挑戰自己的地位。歸附大明,同樣精于騎射的遼東女真各部,自然成了壯漢們的眼中釘。女真想崛起,勢必要讓大明朝廷看到自身價值。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只有上馬打仗的本事還能拿得出手,即使總體實力比不上兀良哈,為了部落的發展,也必須硬著頭皮競爭。雖然女真部落的人口是個硬傷,但論兇狠悍勇,絲毫不弱于蒙古騎兵,足以引起朝廷重視。建州衛,毛憐衛,虎兒文衛陸續開始嶄露頭角。天子下令征沙漠,遼東總兵官特意舉薦呵哈出等人,憑孟善的面子,魏國公徐輝祖也不會把人晾著。積極點,上下活動活動,進不了中軍,得個前鋒也不是不可能。“對,不能讓這群女真看遍了!”拉出女真做靶子,乞列該的話馬上得到共鳴。朵顏衛都指揮同知哈兒歹當即下令,召集衛中官軍,派出斥候,一旦發現韃靼騎兵的蹤跡,立刻出擊。“天子令我等出邊迎敵,,我等必要取得一場大勝!”福余衛都指揮使僉事安出-拔—出馬刀,惡狠狠道:“韃靼搶了我們的鹽巴茶葉,殺了兀良哈的勇士,此仇必須要報!”“報仇!”“殺死本雅失里,生擒阿魯臺!”群情激奮,頭目們很快散去,迅速召集麾下勇士,做戰前動員,布置作戰任務。送上門的人頭,不砍白不砍!按照興寧伯的話來說,挖坑填土,落井下石,正當時!兀良哈的舉動很快傳到朱棣耳中。對壯漢們的表現,永樂帝十分滿意,特意遣人前往北京,告知徐輝祖,必要時,可派步騎支援朵顏三衛的行動。“若大勝,不問繳獲,只以首級論封賞?!?/br>宦官懷帶天子手諭匆匆離去。立在一旁的孟清和不免咂舌,這是無論搶多少,都不必上交朝廷,全部自己消化?據悉,本雅失里腦袋缺根筋,搶劫手段卻是一流。如果擾邊的主力不是阿魯臺和馬兒哈咱,而是他,兀良哈肯定要大發一筆。這就是所謂財運來了,擋也擋不???撓撓下巴,著實是羨慕啊。朱棣不知道孟清和正想什么,如果他知道,估計會相當無語。以孟清和如今的身家,還需要羨慕本雅失里手中那點東西?不怪朱棣眼光高,此時的大明,完全就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高富帥。在高富帥的朱老四眼中,韃靼手里那三瓜兩棗不值得惦記,掉到跟前都未必樂意彎腰撿。所以說,孟伯爺身居高位仍然仇-富,不是沒理由的。給兀良哈下了命令,朱棣心情大好,轉而向隨扈官員問策,云南按察使陳敏言奏請增設學校一事,如何處置才最妥當。隨扈文官中,戶部尚書夏元吉官職最高,也是典型的實干型人才,對陳御史所奏之事,早已有了腹案。朱棣視線看過來,當即開口道:“臣以為,陳御史所奏合乎民情,合朝廷教化之功,可從之?!?/br>朱棣沒有馬上點頭,又接連詢問了胡廣,楊士奇等人,得到的答案大同小異,都認為在云南增設儒學是有益于社稷的大事,當準。原本楊榮也該在隨駕名單中,可惜運氣不好,早前以父病為由從麻煩中脫身,開創永樂朝停薪留職的先例,不料想烏鴉嘴成真,小病成了大病,進而一病不起,楊侍讀不得不上了丁憂的奏疏,為父結廬守孝。但事有兩面。錯過了隨扈北巡的機會,卻減弱了永樂帝對他的厭惡。他日起復,七成可能會升上兩級。胡廣等人各抒己見時,孟清和一直保持沉默。不是他沒有想法,恰恰是他想得更多,也更-深-入。京城遞送的奏疏中,永樂帝為何偏偏將陳敏言的奏請單提出來?若說沒有其他意圖,孟清和敢馬上去和國公爺比武。陳御史在奏疏中說,自洪武中,西南諸省設學校,教養生徒,令州縣諸生習經義識教化。并令當地布政使司一如中原,逢三年開科取士。然西南之地遠離京城,多以土人為官,創制學規隘陋,儒師校官學問膚淺,容止粗鄙,不稱其職。能中舉之人,鳳毛麟角。“臣請朝廷別選明禮儀,識經義,明行修之士入學授課,庶幾教育有法。蓋以宣揚教化,令土人識天子之明德?!?/br>陳御史的上疏有理有據,合乎朝廷教化邊民的基本政策,送到京城,未隔夜就發往行在處。如果永樂帝不是刻意提出此事,孟清和還不會想太多。想起楊鐸提及西南事將了,再結合沈瑄的只言片語,腦海中瞬間閃過一個念頭。西南,儒學?天子削減平王俸祿,貌似就和他在貴州私設學校有關。永樂帝對士大夫們的不滿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肯定要爆發出來。陳敏言的上疏,八成就是個引子。孟清和頓時一個激靈。瞄一眼永樂帝,難怪國公爺和他說,西南的事不必cao心了。永樂帝想收拾誰,即使是親生兒子,也只能乖乖洗凈脖子等著挨刀。如果沒猜錯,他該怎么做?繼續保持沉默,還是適時的遞把刀子?在場眾人,好像都沒意識到天子的根本意圖。還是說,心中有了猜測卻故意裝傻?在場之人,明面上都是皇帝的鐵桿。永樂帝要向士大夫開刀,基本不會朝他們下手,或許還能借機解決幾個對頭。以這幾位平日里的作風,未必不會揣著明白裝糊涂、但似乎,夏元吉和楊士奇等人可以裝糊涂,孟清和卻不行。比起明哲保身,不如爽快給皇帝遞刀。想繼續立足朝堂,就必須有敵人。沒有敵人,也要為自己樹立起敵人。滿朝都是朋友,人人都說好話,是想作甚?學習王莽?再者言,他和文官集團的關系已經是水火不容,多增加幾條裂痕,更利于抱緊朱棣大腿。想到這里,孟清和上前半步,道:“陛下,臣有言?!?/br>“講?!?/br>“臣以為,學校者,人才之所出,必師范得人,而后學有仰賴。今四夷平定,八方來朝,仰慕我朝文明者不知凡幾。西南邊陲之地,雖士子有向學之心,然學規簡陋,師資平庸,不副其所望,縱學有數載,亦難成才。徒耗費時光,辜負朝廷興學教化之美意?!?/br>話到此處,孟清和頓了頓,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