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34
果徐皇后的膳食和湯藥都是按照太醫的叮囑,即使氣急攻心,也不會如此危險。“此事必須詳查?!?/br>得知趙院判的推斷,太醫院上下頓時同仇敵愾。如果徐皇后無法醒來,固然氣昏了皇后的始作俑者無法脫罪,太醫院也要背上黑鍋。一直為皇后調養身體,就調養成這個樣子?挨頓板子是輕的,流放充軍也是好的,如果被抄家砍頭禍及全族,冤不冤?“此事當稟報陛下!”“不妥,皇后剛醒,還是先查過藥渣,再請出皇后起居注為好?!?/br>“藥渣不要送到太醫院,如果真是湯藥有問題,難保不會被動手腳?!?/br>“對,就在坤寧宮查看?!?/br>“抓藥,熬藥,保存藥渣,還有哪處是疏漏的?”“還有送藥之人,一定要查個明白?!?/br>“對!”太醫們議定,開始分頭行動。宮內診脈用藥,太醫院和各宮都要存檔,藥渣也要保留。請出皇后起居注需經有司記錄,時間來不及。許太醫和杜太醫先去查看太醫院的記錄,隨即帶著醫士查看藥渣。趙院判和劉太醫守在寢殿里,直到皇后服藥之后,確定病情不會再有反復,才將之前的懷疑報知朱棣。“爾等懷疑皇后的湯藥和膳食出了錯?”“回陛下,臣等只為保萬全,并非斷言有宵小心懷歹意,或許只是……”“不必說了?!敝扉ξ罩旎屎蟮氖?,為她拉起錦被,“朕準了。太醫院查不出來,還有錦衣衛。誰敢阻攔干擾,只管來告訴朕?!?/br>“是?!?/br>徐皇后雖然醒了,精神卻很不好,聽了永樂帝的話,出聲道:“陛下,臣妾自知舊疾難愈,趙院判既道非是斷言,暫且不必勞動錦衣衛,只讓太醫院查看即可?!?/br>“梓童之意,朕知曉?!敝扉芈暤?,“你且寬心,這件事交給朕?!?/br>結發近三十載,徐皇后已經成了朱棣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馬皇后之于朱元璋。一旦想到發妻要離他而去,天不怕地不怕,敢舉著老爹大旗造侄子反的永樂帝,突然間害怕了。好似一直握在掌心的寶物忽然間碎裂,腦袋里嗡嗡作響,整個人都空蕩蕩的。敢對徐皇后生出歹意,無論是誰,千刀萬剮不足以償其罪!卯時正,群臣早朝,四鼓過后,奉天殿內仍不見皇帝蹤影。群臣不敢輕動,聯想整個太醫院的太醫都被召至宮中,坤寧宮外有大漢將軍和錦衣衛守衛,互相交換著眼色,心中有了答案。怕是皇后不好了。“昨夜里,錦衣衛圍了平王府?!?/br>工部左侍郎的宅邸同京城平王府只隔了一條街,錦衣衛舉著火把,將平王府四門全部包圍,把平王官屬都給抓了,動靜大得想裝看不見都不行。“膽大包天!竟敢如此!老夫定要參他一本!”“王御史要參誰?”武陽侯徐增壽轉過頭,冷冷一笑,“錦衣衛的駕帖是刑科簽發的,王御史可要想好了?!?/br>平王是嫡長子,親王爵,平王世子一直受到皇帝皇后喜愛,如果不是天子下旨,誰敢動平王府?參錦衣衛?是打天子的臉!徐增壽比朝臣知道更多消息,包括徐皇后病危,錦衣衛查出平王府左長史同坤寧宮領班太監暗中傳遞消息,皇后暈倒前,有宮人向她稟報了宮外的消息。宮人究竟說了什么,很快就能查出來。值得深思的是,這名宮人同平王妃的娘家倒是有些關系。徐增壽冷笑,做得再隱秘,也會留下尾巴。平王是他外甥,論理該網開一面??蓻]有徐皇后,也沒有這個外甥!何況,他的外甥不只一個。朱瞻基的確不錯,但是,皇帝的孫子也不只他一個。漢王嫡長子朱瞻壑雖年幼,論聰慧和討人喜歡,不輸他分毫。摩挲著手中的朝笏,徐增壽再次冷笑。一連三日,天子都沒有上朝,只讓通政使司將奏疏封存,送入宮中。入值文淵閣的楊士奇和黃淮等人也沒機會面奏天子,只有中官來回傳話。未免重要之事泄露,楊士奇等人只能將寫好的條子夾在奏疏中,再次封好,送去司禮監。朱棣一直沒回乾清宮,起居和處理政務都在坤寧宮。徐皇后勸了幾次,也不見走人,終究是精力不濟,隨他去了。包圍平王府的錦衣衛已經撤走,除了平王府左長史和十余名宦官宮人,其他人都被放回。平王和平王妃很快出宮,平王世子朱瞻基被留在宮中。漢王世子朱瞻壑干脆被抱到了朱棣身邊,看著圓頭圓腦,小老虎似的朱瞻壑,朱棣難得露出了笑臉,徐皇后的病體也漸漸有了康復跡象。“皇祖父,皇祖母?!?/br>朱瞻基已出閣就學,負責教導他的正是太子少師姚廣孝。姚廣孝已經八十歲,身體和精神都不如當年,教導皇孫讀書有些力不從心。經他舉薦,翰林院侍詔鄭禮,魯瑄等被天子召見,奉旨教導朱瞻基學問。“朕長孫天資聰睿,爾等宜盡心開導。凡經史所載孝悌仁義,日與講究。不必如儒生繹章句工文辭為能?!?/br>鄭禮等人稽首受命,教導朱瞻基讀書愈發盡力。君臣獨坐時,姚廣孝曾問朱棣,“只教導皇長孫孝悌仁義,不與帝王大訓?”朱棣的回答很干脆,“吾孫尚幼?!?/br>不用朕,而用吾。姚廣孝頷首,他能猜到,永樂帝話中所言的皇孫,并非朱瞻基。自出閣就學,朱棣便下旨令朱瞻基留在宮中,只逢初一十五回王府,隔日又要早早回來。皇帝皇后對皇長孫的寵愛依舊,但是,侯顯等貼身伺候皇帝皇后的宦官宮人逐漸發現,朱瞻壑在身邊時,皇帝皇后的笑容更多。皇帝連續七天沒在奉天殿露面,朝臣們滿心焦急,都察院和六科都準備好入宮直諫,抱頭撞擊柱子了,朱棣卻突然上朝了。看著龍椅上的皇帝,鼓起勇氣的朝臣像一拳打在棉花球上,渾身難受。朱棣不管朝臣怎么想,自顧自的頒下旨意,“平王就藩歸國,召漢王趙王回京。令興寧伯居北京,仍掌大寧事。設北京兵馬指揮司,賜夜巡銅牌十面,興寧伯掌之?!?/br>不等朝臣們深思其背后含義,朱棣又下令,封京衛指揮使張麟為彭城伯,令戍欽州。此令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