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3
漲的工作熱情所震撼。衙門往來之人,各個腳步如飛,爭分奪秒。掌印之人,運筆如飛,一言不和,直接用拳頭討論真理。一陣拳聲腿風,解決公務,也順便減壓。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時刻戰斗在崗位第一線的斗士。不是朱旺等人天生如此,只因工作和績效獎金直接掛鉤。興寧伯是誰?簡在帝心的猛人,帶著大寧都司和邊軍一同發家的厚道人。在他手底下干活,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回報。若是不努力,多少人排著隊等著競爭上崗。激烈競爭之下,大寧都司的工作效率,自然如火箭一般極速飛升。以大寧為參照,伴隨著人員被陸續借調,高效快捷的辦公方式呈扇形向周邊輻-射。薊州,遼東,開原,廣寧,宣府,順天八府,各司衙門,都開始大踏步向前邁進。別人都在狂熱的向前飛奔,汗水灑了一路,自己慢悠悠邁著八字步龜速前進,被落下一大截,饒是臉皮再厚也撐不住。潛移默化之下,南京和北京官員的工作模式和節奏變得極為不同,進而造成了許多問題。。北京的官員調到南京,報道之后開始工作,馬上黑臉。明明半個時辰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拖到一天,一天不行就兩天,簡直是浪費時間,浪費朝廷的金錢,更是浪費個人生命!此等風氣萬不能助長,挽起袖子,上疏,彈劾!南京的官員轉調北京,同樣不習慣,到衙門里上班,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君子風度呢?士大夫的瀟灑呢?統統不見。堂官和推官擼胳膊挽袖子,六部天官拍桌子摔凳子,為的不是圣人之言,而是該向往來商隊征收多少稅額,明年春耕該種什么,邊軍到草原上“淘換”畜群的成果如何,諸如此類,簡直是有辱斯文!彈劾,必須彈劾!南北兩京的爭吵,貫--穿了整個永樂朝,也成為了大明官場上的又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始作俑者的孟清和,卻鮮少被提及。畢竟,有趙緯和陳瑛的先例,言官們都有了一個共識,沒事少惹興寧伯,這位絕對是屬不倒翁的,沒有一拳砸穿鋼板的本事,千萬別自找沒趣,撞破了腦袋,可沒有救護車。整個九月,孟清和一直在忙。鞏固了邊防,派人乘船南下,加入鄭和下東洋的船隊,臨近十月,仍是閑不下來。在考察過大寧的儒學和周圍里鄉的私塾之后,孟清和上疏朝廷,請在大寧設立儒學和衛學。訓導和儒師都是現成,錦衣衛正在朝堂里過篩子,隔三差五就有倒霉蛋被發到邊遠地區支教戍邊。尤其是近段時間,南來的隊伍絡繹不絕,大寧的人才絕對不缺。只要朝廷許可,孟清和有絕對的信心將儒學和衛學辦好、依奏疏所寫,學中除招收邊民和邊軍子弟,還為歸附的韃靼和女真部落留有名額。部落首領和軍官子弟,通過考核,都可入學??荚嚥贿^,也能旁聽。即便是不走科舉武舉,能學習漢字,讀懂漢文,回到部落之后,也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人。大明考核官員政績,辦學教化鄉里,是極為重要的一項。教化蠻夷,同樣是帝王的功德。孟清和此舉,契合了朱棣心思,申請被很快批準,朝廷還派來了數名儒師,助孟清和辦學。實際上,孟清和計劃中的辦學,同永樂帝所想還是有些出入。但在事情未成之前,絕不能漏出半絲口風,除了沈瑄,連道衍都不知道他的真正意圖。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知道幾百年后的歷史,并在嘗試加以改變。朝廷派遣的教師團隊尚未從京城出發,鄭和率領的船隊已從寧波起航,沿海圖指引,駛往此行的第一個目的地,日本。由于想搭乘順風船的人員過多,船只的數量增加到近兩百艘,人員數量接近三萬人。船帆揚起,鄭和站在船頭,表情堅毅,很是雄壯威武。待船隊駛出海港,破浪遠行,威武的鄭公公終于臉色一變,猛的撲向了船舷。同他一樣的,還有作為副使的王景弘。吐完了,鄭和坐到甲板上,漱口之后,取出瓷瓶,倒了一粒丸藥送進嘴里,沖鼻的苦味,總算是緩解了胃里的翻江倒海。只為了這瓶藥,到太醫院走上一遭,也算是值了!王景弘眼巴巴瞅著,出于同僚情誼,鄭公公友情贈送兩粒,再多就沒有了。吃過藥,緩解了暈船癥狀,王景弘剛要道謝,卻見鄭和捏著眼角,眺望大海,迎風流淚,心中不免詫異。“鄭公公這是為何?”“咱家想起贈藥的趙院判,故而流淚?!?/br>“是為感激?”“自然?!?/br>王景弘:“……”既是感激,這幅一邊流眼淚,一邊咬牙切齒的樣子是為哪般?☆、第143章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開往日本,航行期間,遇有形跡可疑的尖頭快船,立刻舉起喇叭,發出警告。中心內容一句話,停船,檢查!船隊中備有多名翻譯人員,官話,方言講不通,日本語,安南語,暹羅語等輪番上陣??傆幸环N語言可以溝通。不停船,直接跑,后果很嚴重。喇叭一收,直接開炮轟。所謂先禮后兵,不聽勸,怪不得別人。自洪武帝頒布禁海令,沿海各省,除軍衛舟師,民間片板不許下海。從建文朝至永樂朝,朝廷再發嚴令,民間所用尖頭船俱改為平頭。到永樂初年,在大明海域出沒的尖頭船只,除了明軍舟師和各國朝貢的船隊,就只剩下倭寇海賊。鄭和船隊遇上的,正是四月間寇襲穿山的的倭賊。自從洪武末年,這伙倭寇便多次襲擊福建,浙江等地,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明軍多次圍剿,始終無法全殲,隔些時日仍會卷土重來,且多趁衛軍不備,尋機上岸劫掠,十分的狡猾難纏。財物,糧食,牲畜,乃至于人口,都是搶劫的目標。得手之后,立刻潛逃入海,衛所舟師得到消息,倭寇早已逃入茫茫大海,不見蹤跡。幾次三番偷襲得手,全身而退,很容易得出結論,岸上有這貨倭寇的內應。錢倉所指揮上疏,請朝廷準許衛軍搜捕倭寇內應。經過一番廷議,此議未能通過。反對的人理由很充分,未得實據,大肆搜捕,實為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