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0
孟清和離開后,袁容當即召集行后軍都督府上下,按照孟清和留下的建議,重新安排工作,專人專項,部門里的都事,文書,小吏全部分配到位,再不會出現分工不明確,忙起來一團亂的情況。袁容特命一名都事和兩名文書分揀公文,按列出的條項分類,急件先處理,其余摘取主要內容,貼上條-子,更是一目了然。試行兩日,果真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袁容-抽-空回家和永安公主共聚晚餐,將孟清和告知他的下東洋一事講給了公主。聽罷,永安公主眼睛也亮了,不由得贊一聲,“先時還不覺得,如今再看,興寧伯果真是個厚道人?!?/br>能得永安公主這句夸贊,對孟清和來說,當是意外之喜。身為永樂帝和徐皇后的嫡長女,永安公主在皇室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能得了她的好,可是相當不容易。既然袁容不會再忙得走路發飄,有過勞死的風險,永安公主自然不會再向老爹抱怨沈瑄的消極怠工。連續數日沒收到長女的來信,永樂帝還覺得奇怪,等錦衣衛的密報和袁容的上疏送到,才恍然大悟。撫過下巴上的短髭,贊許點頭,到底是大和尚的徒弟。不過,此事不能明賞,暫時記下,留待日后再行封賞。繼周王袁容之后,又有代王,安王上表,請派人隨船下東洋。永樂帝一概批準,不過船費也由三成增加到四成。即便如此,送到天子面前的表疏仍是越來越多。待看到徐輝祖和徐增壽的上疏,朱棣更是心情大好,移駕坤寧宮,見到請安的朱高熾和張妃,當即夸獎平王和平王妃仁孝。朱高熾受寵若驚,臉都有發紅。朱棣看得心軟,拍著長子的背,“高熾似消瘦了些?!?/br>一句溫言,朱高熾眼圈發紅,幾近僵化的父子關系,總算有了破冰的跡象。只要不觸動朱棣的逆鱗,也沒有朝臣三天兩頭的跳出來叫嚷著立皇太子,朱棣對朱高熾還是不錯的。張妃似也得到了教訓,表現得溫良恭謹,遇上留在京中的漢王妃和徐王妃,也能說笑幾句。天家內部-和--諧,下東洋諸事妥當,朱棣難得有個好心情。可隨著八月來臨,南京城連下幾場大雨,朝中風波再起,朱棣的好心情也宣告終結。有朝臣揭發,曹國公李景隆藏匿亡命之徒于府內,圖謀不軌。證據確鑿,一時之間,李景隆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刑部尚書鄭賜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不守臣節,乞置景隆于法。禮部尚書李至剛同六部都察院彈劾李景隆蓄jian謀將,其行不軌。同時彈劾都督李增枝明知兄長李景隆有不臣之跡,卻無一言規勸,應一同治罪。永樂帝一直沒給以明確答復,始終就一句,朕知道了。要么就是朕會看著辦的。朝臣鬧得實在厲害,朱棣也只是下旨斥責李景隆一頓,讓他將府內藏匿的蔣阿演等人送到有司查辦。李景隆本人卻沒減薪也沒降職,仍舊每日列班早朝。朱棣太了解李景隆了,給他天大的膽子,也不是造反的材料。至于藏匿兇徒,二十八個人,能干什么?因為盛庸的的死,朝中的建文舊臣多人心不穩,如果再嚴厲處置了李景隆,怕是會出不小的亂子。朱棣想大事化小,罵一頓就算,朝臣卻不愿意。該著李景隆倒霉,因孟清和和沈瑄聯手打壓積攢下的怒火和怨氣,一朝爆發,都朝李景隆噴了過去。六部尚書,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六科,共同上疏彈劾李景隆不法,照這架勢,不把李景隆打倒,絕不算完。孟清和能安全脫身,一因彈劾他的罪名站不住腳,二來有沈瑄回護,三是陳瑛等惹惱了天子,引來雷霆之怒。李景隆倒霉就倒霉在,他府里的確藏匿了亡命之徒,又沒有人幫他說話,家人還一個勁的扯后腿,連設立莊田,佃仆過多都被當罪名揭發出來。按理來說,以李景隆的爵位,加上繼承李文忠的財產,他手里的莊田數目有超額,卻絕不至于獲罪。如魏國公徐輝祖,武陽侯徐增壽,手中的田地同樣不少。田多了,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手耕種,佃仆自然就多。只能說李景隆做人太失敗,又恰好撞到了-槍-口-上,成為了朝中文臣的出氣筒。永樂帝無法,只能再下敕諭,將李景隆一頓好罵,又將他的莊田收歸-國-有,摘掉太子太師的榮譽頭銜,下令閉門思過,不許上朝。這一次,李景隆沒再絕食,而是謝過皇恩,老實的回家。關起門,是在認真反省還是掀桌罵x,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打倒了李景隆,士氣高昂的文臣又有了下一個目標,淇國公邱福。這一次,卻踢到了鐵板。邱福比不上朱能,卻也是實打實的靖難一等功臣,想依照李景隆的先例將他參倒,根本不可能。誰先冒頭,誰先死。不用邱??拊V,永樂帝先滅了出頭的椽子。之前,文臣彈劾李景隆,永樂帝還沒多想,彈劾邱福的奏疏一上,朱棣立刻發現了不對。他發現,文臣們的目標根本不是李景隆,而是武將,靖難功臣!朱棣沒能徹底壓下朝臣的上疏,處置了李景隆。如果再處置了邱福,下一個會是誰?朱能,鄭亨,張輔,還是沈瑄?隱隱的,朱棣察覺到,有一股力量在暗中推動整個事態的發展,如果沒有警覺,任由有心之人繼續在背后興-風-作-浪,事情恐會一發不可收拾。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朱棣是以武起家,若是任由文臣打壓武將,同武將離心,皇位都會不穩。治國需要文臣,平衡朝堂,也不能讓武將獨大。但是,以文令武,絕不是朱棣想看到的。前宋的教訓,并不遠!朝中文臣的串-聯,針對靖難功臣發難的舉動,讓朱棣想起了一個人,一個早該死了的人。思及此,朱棣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來人,宣楊鐸!”永樂二年八月乙未,錦衣衛指揮使楊鐸入宮覲見。翌日,錦衣衛北鎮撫司傾巢出動。京城之內,陸續有不起眼的文吏被帶到北鎮撫司問話,六部,六科接連有官員接到錦衣衛駕帖,不久,便被請到詔獄一游。京城之外的人手,奉命嚴查各藩王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