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
”話說的重了,幾人趕緊都起身,何相和萊相也不敢再逼,只能自己認栽了。古恪倒是很是傷感,可說的話每字每句都擲地有聲“都坐吧。我殺這些人既是給死傷的百姓討個公道也是給自己個心安,殺的人沒一個枉死,也沒一個不該死,各家若是說一時接受不了,我能理解,也不會計較??扇羰钦f我量刑過重,濫殺無辜,相爺也不必為難,誰上的折子讓誰來,我也看看我到底是把誰冤了,讓大家如此大的怨氣。子語,從今日起,不必拜帖,有來的便接進來?!?/br> “是,殿下?!?/br> 何相萊相一聽勢頭不對,趕緊阻攔“殿下身份尊貴,豈是誰想見便能見的,再說這案子證據充分,伏法人員皆簽字畫押,辯無可辯,御史的話聽聽就罷了,各家心里不忿,說兩句也不必理會?!?/br> 古恪卻很是堅持“我辦的案子,我殺的人,既有疑義,自然不能不管。三人成虎,絕不等放任此等流言。之前不知便罷了,如今知道了卻仍坐視不理,豈不讓人覺得我心虛。既然大家覺得冤,那就來說說到底冤不冤,若是我判錯了判重了,我賠禮道歉,可若是他們無理取鬧,我也絕不姑息?!闭f完古恪又吩咐“子語,今日著人去大理市借套律案來,就擺在大廳。我也不能空口白牙的亂說,有律法為證,這來的人也就不必怕我以權壓人,挾私報復了?!?/br> “是,殿下” 說完這些,古恪喝了口茶,堂上靜悄悄的,現在攔不攔都出事,攔了就是你也覺得這案子判的有問題,這九皇子怕是就要與你理論了,不攔吧,何相嘆了一口氣,這下真是把人得罪狠了,許多年后,何相仍然記得這一幕,從這時候他才清楚認識到面前的人同其父不同,同其兄亦不同,像極了沈信的弟子。古恪由著安靜了一會,自己緩了語氣開口“勞煩兩位相爺了,兩位不必顧慮,含章既然敢開口,就有分寸。如此一來不緊消了大家的疑慮,也好解了內閣的困境。至于父皇那,我會上折子說的,相爺不必擔憂?!?/br> “是”兩人無法,也只能答應。作為內閣大臣,國家棟梁,他們歷經兩朝,對著景仁帝嘗嘗嘆息皇上太過仁厚,處事猶疑??墒侨缃駥χ陪?,這位未來的君上,他倒是不同景仁帝,果敢老辣,細致強硬,這是明君必備的品質,他們看到了希望,可也深深的疲憊,一個強權的皇上,對臣子的束縛太大了,一方面他們高興,一方面他們不適,這種感情復雜而難以言喻,是士族和皇權難以調和的矛盾。 ☆、兄弟 兩人從侯府出來,一路都沒怎么說話,馬車走了一路了,萊相才嘆氣道“殿下之才適于亂世,我等老臣也可放心了?!焙蜗嘁颤c頭,卻沒有說話,之前一直在觀望,雖然何豐一直是九皇子忠實的簇擁者,可何家上下與何豐一人不同,何家不可能因為何豐而選擇誰,中立一直都是何家立世之道,若非說他傾向過誰,那便是那位驚才艷絕的太子古懷,他是太子太傅,沒有人比他更明白那是一個怎樣的不世之材,盡管太子年級尚小,可是那幾乎是滿朝文武的希望,大家信賴太子會給大家一個機會,帶領大家共創盛世,名留青史,這是所有文臣的夢想。蜀王野心勃勃,一直認為都是由于先太后的緣故才讓自己失了皇位,而自己強過陛下萬倍,可也不得不承認陛下的孩子讓他艷羨,他的孩子沒一個可如先太子般讓人信服,得經天緯地之才。太子的身體是唯一的弱點,也是大家唯一擔心的地方,可就是這一點,讓大家徹底絕望,太子古懷病入膏肓之時,尚還擔憂這飄零的家國,太子臥榻半年,嘔心瀝血為其父留下萬言書,小到各郡治理,大到城防布局,他將它的想法計劃全都留了下來給他的父親和他的繼任者。太子歿前還曾招他覲見,往日本就文弱的人在病榻上更顯消瘦,頭發干枯,臉色灰敗,唯一雙眼睛還如往日般明亮,太子說他知自己時日無多,甚是對不住跟隨輔佐他多年的老臣,尤其是他的老師自己,說他放不下這江山百姓,說若是他走了,還請何相好生輔佐他的兄弟,句句滴血,字字在心,幾句話,太子中間昏睡過去多次,所有人壓著聲音,整個宮殿充斥著苦澀的藥味和濃重的墨香味。他從宮里出來的時候天都有些黑了,也知道這位他們寄予厚望的未來君主真的要拋下他們,拋下這江山了,那一晚他都忘了自己是如何走出東宮,走回家的。果然兩日后,宮里傳出來太子歿了,喪鐘一遍一遍的響,昭示著這顆冉冉升起的明星,未及大放異彩便隕落了,壞消息一個接一個,皇上皇后傷心過度,以致雙雙病倒,皇上身體每況愈下,多半月不能臨朝。他記得那日,連天都是灰的,云都是黑的,消息傳來的時候,長子扶著他,他只能隱約聽到有人在叫他,便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來的時候,滿街白綾都在風里飄搖,震天的哭聲充斥著宮廷內外。之后幾日他主持太子喪禮,幾日間便消瘦許多,連精神都像卸了,他命何家上下也為太子守靈七日,自己也親自為太子守靈七日,以示尊崇。那時候內閣的折子都落了灰,上朝的宮鈴半月未響,整個帝都就像死亡了半月,毫無生機希望,所有希望也都隨著太子的下葬被埋藏在皇陵。太子的出現,就像是老天同滿朝文武和皇家開了個玩笑,給了人無上的希望,卻又驟然間全部奪走,把人心徹底扔下萬丈深淵。太子的光輝如冉冉星辰中一輪明月,掩蓋住所有,包括他的胞弟九皇子古恪,以前何相自己也沒怎么注意過這位皇子,若說印象,便是同其兄有些像,太子很是疼愛這個胞弟,當然太子為人無可挑剔,對所有兄弟姐妹都很好,只是對這位胞弟格外不同些,也常與他們道其弟有大才,愛護疼惜之心溢于言表。別的印象皆是模糊,之后九皇子便去游學,更沒有什么印象了,再見的時候,都是太子歿之后了,太子歿后第四日晚上他去東宮為太子上香,發現靈堂里跪了一個滿身白衣的孩子,背影和太子像極了,只是比太子看著壯實些,太子身體不好,從未如此筆挺的跪著,不過感覺是極像的。他遠遠看著那個孩子沉默的跪著,默默的燒紙守靈,他未問別人,便想到這是游學歸來的九皇子。想到太子走前還念叨這位胞弟,可終究沒來得及見上一面,當初自己還甚是感慨,皇家難得如此兄弟情義。后來皇上好像緩起來一點,也有意培養九皇子,為他延請沈信做太傅,自家次子是九皇子伴讀,素來私交甚好,他也聽何豐提起過九皇子,可終究是有太子珠玉在前,自己并未注意。后來九皇子開始議政,雖未接受過正統的儲君教育,可他謙遜有禮,也不大說話,議事時多是聽大家說,偶爾插一句,也在點子上,倒不像先太子那般與眾臣氛圍極好,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