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94
和崔以沫從重生相逢以來,面對的最長的距離了。 為此,蘇小燦高一還沒有結束,就開始每天情緒低迷了。 這周周末放了兩天的長假,崔以沫跟左大衛借了車,單獨帶著蘇小燦說要去散散心。 六月,正是元古市一年中氣候最后的時候,七月的暑伏天還沒有來到,又過了五月天氣不穩定的時候,溫度特別的適宜,到處都是濃郁的綠色,間雜著些許的野花。 迎面的風吹來,感覺全身的毛孔都要舒服的擴張開了。 蘇小燦坐在副駕駛位上,被暖風熏的都有些昏昏欲睡了,忍不住感嘆道:原來景色怡人也是可以醉人的。 只是,這越走越窄越顛簸的道路,是怎么回事?他們怎么好像是越走越偏遠了吧?不是要帶她進山吧?她是個懶人,最討厭的就是爬山了! 蘇小燦嘀咕完,滿臉的都是苦大仇深。 崔以沫摸了摸她的腦袋,笑道:“忍一忍!我今天是要給你一個驚喜的!” 蘇小燦眼睛立刻亮了,從崔以沫口中說出驚喜二字可不容易呀! 他們歷經了不少的坎坷和不平,終于在一個蜿蜒曲折的小土路盡頭停了下來。 蘇小燦腳上穿著白色的運動鞋,才下車站定,一雙鞋就被一層的灰土給包圍了,臉色是變了又變。 崔以沫看著腳下滿是灰塵的土路,抱歉地說道:“我只是打聽了地方和怎么來,都不知道這里這么偏僻?!?/br> 蘇小燦無奈地嘆了一口氣,現在人都在站在這里了,就這樣離開,未免太可惜了。算了,為了崔以沫的驚喜,她忍了。 這里的山并怎么高,上山的路不太好走,卻仍舊能分明地看出,這里有一條時常讓行人走過的小道。 山間十分的幽靜,走在半山的的時候,竟然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這對于從小到大,在元古市這個缺水的小城鎮里長大的蘇小燦是一個稀奇的體驗。 兩人約莫又走了幾分鐘,視野突然開闊起來,站在半山腰往下看,下面竟然是一個很大的水庫,折射著燦爛的太陽光,波光粼粼特別好看。 但對于有些恐水恐高的蘇小燦而言,就不那么美妙了,雖然離著前面的懸崖還有好幾米的距離,她卻已經腿軟的不敢再往下看了,閉著眼,緊抓著崔以沫的衣服,聲音顫抖地說道:“快……快走!我……頭暈!” 崔以沫難得看到蘇小燦有這樣害怕的時候,稀奇卻不愿意她太受驚嚇,轉身,就半抱著她,走上了旁邊的小道,剛才的美景立刻消失在人視線中。 崔以沫扶著蘇小燦在旁邊的一塊大石頭上坐下,關心地說道:“小燦,好了,睜開眼睛吧!已經看不到了!” 蘇小燦這才慢慢地睜開眼睛,深呼吸了好幾次,才把剛才的心驚撫平了。 緩過勁兒來,才黑著臉,說道:“這不會就是你帶給我的驚喜吧???喜沒有收到,嚇到是不少!” 崔以沫從背包里取出水平,讓蘇小燦喝著熱水壓壓驚,才笑著道:“山才爬了一半,怎么就能算是驚喜呢?!我倒是第一次知道,你這么怕水!” “很好笑嗎?!”蘇小燦橫眉冷對。 崔以沫立刻擺正了態度,板起了面孔,道:“不好笑!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可不能在半山腰,就半途而廢?!?/br> 蘇小燦實在是好奇崔以沫到底要給自己一個什么樣的驚喜,休整了一番,也跟著又爬起了山。 千年的古寺,在悠揚的鐘鼓聲中,慢慢地拉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斑駁的墻壁,訴說著悠久的歷史,周圍粗壯的樹木,告訴著人們它的幽靜,整潔的石階,又帶著幾分人氣。 站在寺廟外邊,已經可以聞到香火的味道了,看來,這里雖然比較偏遠,意外的并不算是太冷清呀! 兩人走進寺廟,才發現這里并不算小,是一個三進的大院落,四處雖然看起來有些破敗,卻沒有失修,還都十分的完整,長滿青苔的青石路面中有一條干凈的小徑。 ☆、第三百三十四章 古寺 他們才進門走了幾步,就聽到東邊跨院的拱形門處站著一位上了年紀的尼姑,對著他們念了一句“阿彌陀佛”。 兩人尋聲看過去,頓覺得這位尼姑大媽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好人,不由走了過去。 尼姑對著兩人笑了笑,柔聲道:“兩位年輕的小施主,是第一次來本寺吧?!” 兩人是生人,這是太明顯的事情了,根本不需要掩飾,都點了點頭。 尼姑隨后十分熱心地帶著他們在寺里轉悠了起來,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有趣而又讓人不覺得枯燥的好導游了,每一個廟宇,她都能講出不少的典故,每一顆古樹,她都能訴說出道不明的滄桑。 原來,這個廟宇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據傳,魏晉南北朝時代,朝代更換太過頻繁,到處都是戰亂,元古市地處一個軍事要地,經常受戰亂之苦。 一個平窮的書生和一個鄉下紳士家的小姐相愛了,但是小姐的家人肯定不同意,那位書生就跟小姐約定,五年之內衣錦還鄉來娶她。 書生出去闖蕩之后,才發現百無一用是書生,特別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依然棄文從軍,走上了一條隨時用生命和熱血鋪就的一條艱難之路。 好在這位書生運氣不錯,屢立戰功,很快升到了將軍的地位。這次,他的上司要他攻打的地方正是元古市。 他對元古市并沒有多少的感情,再說,攻打下城池,也不過是換一個城主,對民眾而已,也差別不在哪里。 等他攻打下城池,回去找這位小姐,才發現他們家里正在辦著喪事。 原來這位小姐有一個哥哥,捐了個官在城里,結果這次書生攻打城池,直接被人給殺了。 衣錦還鄉之際,才發現兩人之間隔了血海深仇,這位小姐一時想不開,當天夜里就上吊身亡了。 書生對名利也一夜看開了,辭了軍職,帶著這位小姐的尸身一起歸隱了山林,建立了這個寺廟。 之后,這里卻意外地因為山路崎嶇險峻,又十分隱蔽,成了附近居民避難的場所。 只要有戰亂,就跑到山上,在寺廟里躲避。 更有有錢的鄉紳地主經常資助這里,倒是讓這個古廟千百年來,依然挺立了下來。 八年抗戰的時候,這里還做過地下組織的臨時基地,更是鬼子掃蕩的時候,許多村民躲避的場所。 所以,這附近的村民都對這個寺廟特別有感情,多年來,都是靠著民眾的香火,才讓這里依存下來。 蘇小燦和崔以沫聽得有些癡了,他們不過是一時的興起,來這里逛逛,卻沒有料到會碰到一個這么有故事的地方。 不等兩人感嘆完,這位尼姑師傅看著兩人相交于桌下的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