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2
程,運氣不好,可能會找不到鋪子,時間就會背耽擱下來,安子然確實想自己賺,但卻不是現在。任中霖很快就再次來到織心莊園。雖然知道對方十之八——九不會拒絕他開出的條件,但是真正收到對方的消息時,他的心情還是激動了一下。談妥條件后,兩人當場便簽下了合作的協議。價格也定下來了,比市面上的價格低一些,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安子然批給任中霖的布匹暫時只有一千匹,這一千匹將會分成五份運送到萬福布莊五處地方。織心莊園堆得滿滿的幾個倉庫一下子就用掉了連個庫存,速度比安子然想象的還要快。在他與任中霖簽完協議后,其他布商終于反應過來了,不少人紛紛求上門,爭先恐后想要擋織心布莊的代理布商,可惜他們晚來了一步,安子然和傅無天已經離開建府前往寶城。寶城是他們第二個目的地,這個大城的繁榮和建府旗鼓相當,百姓的生活水平也相當高。不過因為寶城和建府的距離不遠,所以建府發生的事情,寶城這邊早早便收到消息,譬如商會幾個龍頭老大,他們在寶城也有產業,所以這些人在安子然和傅無天趕過去之前便聯合起來,準備將他們拒在‘門’外。不過他們還是失算了,萬萬沒想到萬福布莊早就搭上織心布莊。雙方簽訂的協議中,織心布莊可以把棉布賣給他們,但是萬福布莊要為織心布莊提供便利。所以盡管商會聯手將布街控制起來,萬福布莊的速度卻比他們更快,而且鋪子還都是現成的,只等安子然和貨物到達寶城,隨時都可以準備開張。寶城之后便是同和。同和不如寶城和建府繁榮,在三大城中僅排名第三,但是放眼大亞,比同和更繁榮的城鎮卻也沒多少。萬福布莊在中間起的作用確實很大,短短兩個月內,織心布莊的名號便在紅州漸漸打響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已經知曉棉布的存在,假以時日,棉布必會成為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之一。隨著棉布的名聲越來越大,昌州的織心作坊也漸漸被人知道。不過在安子然和傅無天離開昌州那段時間,昌州的棉布市場在管夙和邵飛的努力下也漸漸占據一席之地。因為沒有萬福布莊這條便利的線,所以昌州那邊發展得比較慢,但是由于昌州是棉布的生產基地,還有工人們口耳相傳,所以盡管很多人還沒見過棉布,但是都已經聽說過了。等安子然和傅無天回到昌州的時候,已經能看到部分百姓身上穿著棉布做成的衣服。人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崇明二十九年正月,這是昌州的百姓最期待的新年。第一百九十四章戰事爆發崇明二十八年十二月末在這個本該喜慶的日子,大亞的邊關終于爆發了大戰,容國的將領率領幾十萬大軍襲擊大亞的邊關,鎮守邊關的軍隊措手不及,據傳回來的情報,死傷不少。崇明帝大怒,因鎮守邊關的將領是郁家的人,所以三皇子在朝堂上被牽連,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被崇明帝怒斥了幾句,包括郁政父子。本來形勢就已經對他們不利,如今除了這件事,如果再不挽回,往后的奪位之爭會更艱難,于是三皇子主動請纓前往邊關,他本身是個嗜殺之人,但是這是他第一次出征,所以隨行的還有郁伯飛。因邊關戰事吃緊,所以三皇子連國宴都沒參加就帶著二十萬大軍和大批糧草浩浩蕩蕩的出發了。安子然和傅無天回來時恰巧遇到這支軍隊,身穿紅色鎧甲的三皇子騎著馬從他們面前奔跑而過,鐵蹄揚起漫天灰塵。“王爺,三皇子能打得過容國的軍隊嗎?”安子然放下窗簾,看向靠著車廂神情懶懶的傅無天,雖說那個容國的狄解揚應該是個厲害的角色,但是三皇子看起來也不像是個簡單的人物,特別是還沒有人見識過他的本領,更加琢磨不透?傅無天睜開眼睛,突然嗤笑一聲,“傅元陽養尊處優多年,等他去了邊關,他第一個難題便是要適應邊關的環境,至于打仗的本事……呵,不是人人都有天賦,否則郁伯飛為何要跟過去?”安子然了然的點點頭,“不過他們一離開,朝堂上豈不是只剩下大皇子和二皇子兩派相爭,三皇子就不怕在他回來之前,奪位之爭已經塵埃落定嗎?”“皇上可沒那么快退位?!?/br>傅無天說了一句顯得意味深長的話。安子然沒再問。君子城的氣氛并未被邊關的戰事影響,對于百姓來說,接下來就是過年的喜慶日子,新的一年里,家家戶戶都掛起了紅燈籠。這是安子然和傅無天離開君子城將近半年后第一次回來,期間一直是用書信通話的,所以盡管半年沒回來,他們對君子城的局勢仍然很清楚。半年里,不少貪官jian臣相繼落馬,其中損失最大的是大皇子,其次才是三皇子,至于二皇子,他做事滴水不漏,幾乎沒什么人能抓住他的把柄,崇明帝對這個兒子是越來越滿意。不過元氣最傷的是大皇子一派。蒲家投靠二皇子后,沒過多久便爆出關于大皇子一樁秘聞。那是五年前的事情,和益州的災害有關,當時益州爆發過一次很嚴重的水患,大水淹沒了很多村莊,情況很危急,后來崇明帝命戶部撥出近百萬兩白銀前往益州,然而這筆災款卻在到達益州后只剩下不到十萬兩。那時國庫還有點銀子,所以崇明帝才會狠下心撥出百萬兩,但是隨之而來,昌州也出事了,于是又從國庫撥出五十萬兩,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銀子,就是崇明帝也覺得心疼。可是,益州和昌州的情況卻沒有改善。兩筆災款最后落實到百姓身上的還不足二十萬兩,仍然有很多百姓死的死,傷的傷。崇明帝大怒,命人徹查此事,后來揪出了不少貪官,抄了貪官們的家底,但是那些銀子卻沒有找回來,去了哪里沒人知道,崇明帝發了好久的脾氣,最后還是不了了之了。實際上,兩筆災款大部分都落入了大皇子手中,那些被處斬的貪官不過是小人物而已。蒲家父子手中掌握的正是和這件貪污案有關的證據,其實就是半本賬冊,上面詳細的記載了這筆貪污的災銀的去處,雖然只有一半,但是卻是足以證明大皇子的罪證。當年偶